理論內容
價格理論是揭示商品價格的形成和變動規律的理論。
古代價格理論的萌芽和形成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價格反映的是一種商品交換關係。人們曾經估計商品交換存在了5000——7000年之久,隨著考古和歷史研究的進展,這一年限可能上溯到更久遠。作為表示價格的貨幣形式大約也有四千年左右的歷史。一些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商品交換和商業貿易活動很早就產生了,貨幣出現的很早,價格觀念和價格理論的萌芽也出現的很早。古代希伯來民族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價格觀念與價格理論也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價格理論和古代希臘的價格理論。
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價格理論已日臻成熟。當前居於主流地位的價格理論,分為完全競爭價格理論,壟斷價格理論和壟斷競爭價格理論,這三種價格理論各有不同。其中,完全競爭價格理論是價格理論的重點,也是區分不同價格學派的主要理論。
發展歷程
人類對價格理論的探索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研究過商品交換,他認為商品之所以交換,肯定存在某種等同的東西。
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可把價格理論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啟蒙階段、爭議階段、初步統一階段、進一步發展和再反思階段。
啟蒙階段
啟蒙階段為16世紀以前。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馬格努斯、阿奎那等。這一階段價格理論研究的特點,是提出各種解釋價格的初步思想。例如,阿爾貝圖斯·馬格努斯從勞動和花費角度闡述了價值理論,他認為,產品是依據同勞動的關係來測量的。托馬斯·阿奎那則試圖通過強調人的需求來改進馬格努斯的理論,他認為價格隨需要而變動。
爭議階段
爭議階段為17世紀到19世紀末。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配第、李嘉圖、穆勒、馬克思等勞動價值論者,以及門格爾、傑文斯、瓦爾拉斯、維塞爾等邊際效用價值論者。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兩個學派之間的對立與爭議:勞動價值論者認為價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勞動,生產成本等),而效用價值論者則認為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邊際效用。
初步統一階段
初步統一階段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馬歇爾、張伯倫、羅賓遜夫人等。這一階段價格理論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代表的供求均衡價格理論得以形成、發展和完善。
完善階段
進一步發展和再反思階段為20世紀中期以後。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在對原有價格理論進一步完善的同時,並進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對不完全信息價格決定進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則對馬歇爾的價格理論進行了深入地反思。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的一些研究者谷書堂(1985)、蘇星(1992)、衛興華(2000)、晏智傑(2001)、曹國奇(2002)、鄭克中(2003)、徐毅(2005)、汪林海(2008)等對價格決定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學派劃分
從學派劃分來看,我們可把經濟學史上的價格理論分為勞動價值論學派、邊際效用價值論學派、供求均衡學派和斯拉法價格論學派等四個學派。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學派的學者有馬格努斯、配第、穆勒、馬克思也可以劃入這一學派。該學派認為,商品價格(價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如生產成本、勞動、社會必要勞動等)。
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學派的主要學者有門格爾、傑文斯、瓦爾拉斯、維塞爾等。該學派認為,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效用(邊際效用)。
供求均衡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歇爾等學者。該學派認為,商品價格是由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均衡點決定的。
斯拉法價格
斯拉法價格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認為,商品價格是由生產投入-產出關係和勞資分配關係決定的。
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已經成為當前主流的價格決定理論。例如,當前主要經濟學教科書都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下,短期內,商品價格是由供求均衡點決定的,長期內(長期競爭均衡時),商品價格等於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這一觀點,實際上可認為是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中的“短時期內,效用對價值起著主要的影響作用,而在長時期內,生產成本對價格起著主要的影響作用”的現代版本。
研究成果
專門研究價格理論的研究者包括赫舒拉發、弗里德曼、斯蒂格勒、汪林海等,這幾位研究者都有以“價格理論”為書名的學術專著。
相關閱讀:人類歷史上的價格理論
1、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價格理論。撇開中國遠古時代關於交換與貨幣的種種傳說不算,至遲到商代,中國的商品交換已經發展到出現專門商人的程度,並且以海貝作為貨幣,商代晚期還出現了銅貝。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形態的銅鑄幣,並且黃金已經在交換上大量使用。與此相聯繫,有關商品交換、商業、貨幣和價格的理論也逐漸增多,在古代世界價格理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古希臘時代的價格理論。古代希臘在歐洲和世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關於商品交換和價格的理論也相當豐富,源遠流長。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的希臘歷史稱為“英雄時代”,因荷馬史詩的流傳又稱為“荷馬時代”。當時以物物交換為主,商品交換時的主要“價格標準”是家畜,如全套青銅甲冑值牛4頭,而全套黃金甲冑值牛100頭,女奴隸視其技能和美醜的差異很大,一個普通女奴值牛4頭,而一個出色的女奴值牛20頭。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農民詩人HESIOD在其史詩《工作與日曆》中提出了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值得注意的缺少性,選擇和資源配置等三大問題,並鼓勵“善良的競爭”。這在古代經濟思想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雖然他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也沒有直接對價格問題進行探討,但他的這一卓越見解對近代西方經濟學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3、歐洲古典價格學理論。西方古典經濟學在價格理論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歐洲自古希臘時代以後,又經歷了羅馬時代、中世紀時代、重商主義時代,價格理論又的到進一步發展。較有影響的如13世紀義大利神學家托馬斯*阿筌那的公平價格理論,16世紀至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者托馬斯*孟在貿易差額理論和價格競爭理論等,但總的說來,在價格理論上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進展。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葉西方古典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才是價格理論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任務有配第、斯密、李嘉圖等,其中尤其以斯密和李嘉圖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