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州水利樞紐工程
信州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城區,信江上游。解放前曾是河中漲水,城裡水淹。解放後在歷屆政府的關心下,逐步完善了防洪體系。為了從根本上杜絕洪水對饒城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威脅。“城無水則缺少靈氣”,二年前,經過科學論證,市委、市政府大膽決策,要在信江河上築平湖,訊息傳來,饒城人民拍手稱好。
工程壩址位於玉山水與豐溪河匯合口下游7.42公里處,即上饒縣茶亭鎮應家坊,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234平方公里。信州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正常水位為66米,其相應庫容為2718萬立米。河道、河面由玉山水和豐溪河匯合而成,形成總長度約17.4公里,寬400-500米,面積達743萬平方米的主體河湖景觀,同時可提供設計多年平均電能3753萬千瓦時。截至2004年12月閘壩部分完成砼澆築8.2萬立米,占閘壩工程總量的85%;完成鋼筋制安742噸,占閘壩工和總量的65%;廠房部分完成砼澆築1.2萬立米,占廠房工程總量的68%,今年5月底下閘蓄水。
興建信州水利樞紐工程,是創建花園式城市的一項重要大舉措,對於提升上饒市城市品位,美化市容景觀、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開發水能資源、最佳化投資環境、維護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意義。有人算過這樣一筆帳,不用幾年時間,倫潭電站的成本就全部可以回收。本項目已於2002年7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立項,2003年10月開工,2006年完成樞紐工程建設。
“火災一大片,水災一條線”。自古以來,水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可謂天數。鉛山河流域地處武夷山暴雨中心,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電力蘊藏約14×108KW·h,初步查明的可開發水電裝機有1846×104KW·h,其水力資源之豐富為信江之冠。同時也是我省贛東北地區洪旱災害多發區和重災區,據歷史統計資料,較大的洪水災害平均2年一次,較嚴重旱災平均三年一次。每次受災面積均在萬畝及至上十萬畝,損失以億元計。以1998年洪水為例,倫潭水庫下游8個鄉鎮及永平銅礦受災總人口15.51萬人、耕地8.09萬畝,經濟損失達8.16億元;為防患於未燃,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倫潭水利樞紐工程,建成的倫潭水利樞紐工程綜合效益顯著。經水庫調蓄可使下游沿河兩岸和港東、楊林、五銅、永平、鵝湖、福惠等腰三角形7個鄉(鎮)的村鎮和農田、永平銅礦的供水設施和尾礦污水排放設施、橫南鐵路線和上饒聯絡段鐵路每以及鉛山縣河口鎮的防洪標準由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灌溉下游鉛山西部灌區的楊林、五銅、福惠、虹橋、汪二、河口茶場、新安埠、汪二墾殖場等九個鄉(鎮、場)的10.62萬畝,農田灌溉保證率達90%;電站裝機2×10.0MW,年發電量6074×104KW·h,保證出力4520KW,年利用小時2037h。
上饒市市區位於信州及其主支玉山不和左支豐溪河的交匯處,信江主支玉山水與左支豐溪河在市區內匯合成信江後由東北向西南橫穿上饒市區,把市區分割成市北、市南和三江三大區域,各區域之間通過長塘橋、信江橋、信江步行橋、前進橋、勝利橋和龍潭橋相通。市區的防洪任務主要由市北堤、市南堤、三江堤和櫧溪河左岸河堤承擔,現狀四座堤防的堤頂高程代僅能抗禦10~15年一遇的處河洪水,且堤防系統不封閉,各澇區排澇能力偏低或無排澇設施,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總投資為14843.28萬元的防洪工程由防洪和治澇兩部分組成。防洪部分包括堤防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工程總長22Km,主要包括市北堤、市南堤和三江堤等3條防洪堤及9座新建涵閘;河道整治工程包括老前進橋橋墩、橋台拆除,老前進橋附近退堤和河道清淤。治澇部分主要包括新建解放河電排站、西交橋電排站、龍潭電排站、三江電排站和下洲電排站等5座電排站,新建、擴建導托渠及引水渠18.338Km,新建蓄澇工程2處。改造後的城市工程,使原城區的防洪標準由現狀不到二十年一遇的標準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市南區)的標準,澇區分區治澇標準由現狀不到十年一遇的標準提高到十十年一遇或十年一遇(三江澇區下洲片)標準,這將極大地改善該市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