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變遷
自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廣東省鼎湖山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至今,已近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以來,我國保護地的發展建設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時至今天,我國已建有自然保護區1960個(其中國家級226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77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29處,森林公園1186個(但其中只有天然林部分的森林公園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我國保護地在數量上和面積上(約占陸地國土面積15%)均具有一定規模,並形成了涵蓋絕大部分各類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體系,並躋身於世界保護地大國的行列。在世界的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上居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我國面臨著世界上最嚴重的人口壓力和快速的經濟發展給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的嚴重挑戰。而且,由於保護地經費短缺,管理混亂,有法不依或執法不嚴以及行政干擾,導致保護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遺產的喪失仍在繼續。特別是當前混亂無序的水電開發、旅遊開發和礦產開發,使得我國一些重要的保護地的有效性面臨空前的損害並有喪失的危險。
中國保護地面臨的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環保社團和有關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為了推動廣大公眾參與到對保護地的評估、監督和決策中來,2004年3月,自然之友開始啟動“保護地的公眾參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