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侒仔”稱得上是玩“侒仔”當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種。其玩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兩個孩童各拿著一張“侒仔”放在手掌上,各自將圖案的方向正對對方,雙方用擊掌的方式對上,然後分離。此時“侒仔”便會離開各自的手心飄落到地上。如果一方的“侒仔”正面朝上,另一方的正面朝下,正面朝上的一方就算贏,對方那張“侒仔”的擁有權便轉到贏方的手中。如果出現同樣的朝向,則重新玩過。為了能夠贏得更多的“侒仔”,孩童們都會想盡辦法取得勝利。有的將“侒仔”掰成一個弧型,這樣拍掌後落地時便不會翻滾,而是正面朝上飄落地上;有的則是在對拍時作技巧,一般對拍時手是垂直的,但手掌一軟,讓對方拍過來有一個斜度,這樣落地的正反面也比較容易控制;有的甚至是以作弊來取勝,有些小孩事先把“侒仔”處理成兩面都是同一圖案,每次比賽時在拍完“侒仔”時快速用手按在地面,再謹慎地翹起拇指給人看,因此每次都能贏對方。作弊一旦被對方發現,難免吵個眼紅耳赤,甚至是大打出手。另一種拍“侒仔”適合兩人或多人參與,其玩法是:玩者把相等數量的“侒仔”(每人出一張或者更多)疊好,背面朝天放在地上,然後玩者猜拳頭,贏的就先拍,用手在疊好的“侒仔”旁邊用力一拍,利用拍打地面時產生的氣流掀翻“侒仔”,能夠翻過來的就算自己贏到了,翻多少贏多少。這種玩法也有技巧,就是將手掌拱起,狀若畚箕,用力一拍,其風力較易使公仔紙翻轉。有時,先出手的孩童將“侒仔”一拍就全翻了過來,後面的孩子只能幹瞪眼。但有時剩下最後一張,孩童們可得費一番工夫,輪番拍擊,很大力地拍打,經常拍到手疼痛,但有時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仍是翻不了的。
“侒仔”的第二種玩法是“焗大王”,這是一種要講究技術與策略的玩法。孩童們拿出同樣多的“侒仔”,起碼五張以上,選定一張作“大王”,所有“侒仔”疊一起,“大王”放在倒數第二位,輪流用手拍地或扇風,把“大王”之上的其他弄開,要注意儘量向對方製造障礙而令自己有利,萬一手碰到任何“侒仔”,就要被罰向上面添加一張。待時機成熟,則用盡全力拍地或扇風,使“大王”飛離其他“侒仔”,於是大功告成,“侒仔”就全歸獲勝者。
“侒仔”的第三種玩法是用瓦片扔打“侒仔”,具體玩法是:在一空地中間放一磚頭,然後幾個參加者各出相等數量的“侒仔”,疊好後放在磚頭上,用一粒小石塊壓住,然後在遠處畫出一條界線(大概四至五米),在界線外輪流用手中的瓦片扔向這疊“侒仔”,能把上面的“侒仔”打下來的就算贏,能打下多少就贏多少,一次全部打下的那么就贏得了全部“侒仔”,接著再進行下一輪。這種玩法的弊端就是贏到的“侒仔”很多都已“血肉模糊”。
“侒仔”最高層次的玩法就是用撲克牌賭,賭點數,賭五張牌等,這種玩法一般是年齡稍大一點的孩童玩的。有些孩童是賭牌能手,每每和其他孩童賭“侒仔”時都能贏得許多“侒仔”,因而在他沒有參與其中的時候,許多孩童都會爭先恐後地拉他來當幫手。如果遇到賭牌能手對決的話,那可就半斤八兩,不相上下了,此時也會引來許多孩童觀看。
“侒仔”不僅可以玩,而且能使孩童們接受啟蒙教育。每到傍晚或閒時,孩童們都會趁大人無事的時候拿出“安仔”來,逐一向大人了解“安仔”上的人物或故事情節,大人們心情好的時候也會順帶講一些其他的故事和知識,在這過程中使孩童們不知不覺學到了很多東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店裡的兒童玩具琳琅滿目,如今的小孩已不再玩“侒仔”了。但是,普普通通的“侒仔”卻是伴隨20世紀90年代以前出生的孩童們渡過了難忘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