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佛光山又名東岐山、 三山、三女峰、三洲山、三神山,此山歷史上曾與武王伐紂起兵處"西岐山"齊名,時稱東岐山。此山海拔710米,山上奇峰疊翠,怪石嶙峋,綠樹掩映,仙嵐縈繞。建於唐代的佛家六密塔聳立在險峻崢嶸的峰頂,登上寶塔,舉手可摘星辰,如臨瑤池。登斯樓也,南觀渤海煙波浩渺、北覽群山泥丸逶迤; 東眺綏中人煙飄渺、西望長城蜿蜒騰空; 俯瞰普濟寺,殿宇恢宏,金碧輝煌。
發展歷程
綏中縣佛光山普濟寺簡介
佛光山普濟寺座落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境內著名的東岐山東麓,西鄰著名的第二八達嶺綏中長城風景區。北依清波蕩漾的將軍湖。東岐山又名佛光山、 三山、三女峰、三洲山、三神山,此山歷史上曾與武王伐紂起兵處"西岐山"齊名,時稱東岐山。此山海拔710米,山上奇峰疊翠,怪石嶙峋,綠樹掩映,仙嵐縈繞。建於遼代的佛家六密塔聳立在險峻崢嶸的峰頂,登上寶塔,舉手可摘星辰,如臨瑤池。登斯樓也,南觀渤海煙波浩渺、北覽群山泥丸逶迤; 東眺綏中人煙飄渺、西望長城蜿蜒騰空; 俯瞰普濟寺,殿宇恢宏,金碧輝煌。
普濟寺始建於遼代,幾經毀建,1936年由愛國名將張學良出資復建,並親筆書寫匾額“慈善堂”"專供收養孤兒生活、讀書之所。盛時收留孤兒多達50餘人,曾以善行聞名。近年來,伴隨著國家的繁榮,宗教政策的春風,2001年,由遼寧省宗教事務局批准復建綏中佛光山普濟寺,並於2002年初,在原址奠基擴建,由道弘大和尚、大智法師四方唱緣並主持修建,十方四眾、護法居士竭力施德,普濟寺禪源千載,歷盡滄桑,然眾善同願、佛緣慈會,三洲感應,古剎重輝。
普濟寺(宗場證字(遼)F140009016)依山順勢而築,建築風格獨特,殿堂、樓閣齊全,規模遠勝於昔。如今,穿過“西方聖境”牌坊,沿甬道拾階而上,便見佛殿巍峨,樓閣宏峻,香菸繚繞,在秀山幽嶺襯托之中,蒼松翠柏掩映之下,上有青天白雲攬抱,側有碧波湖水依傍,真乃佛門勝境,人間福地。入寺後,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殿、祈願觀音殿、圓通寶殿、護國戒壇、藏經樓(法堂)等五進宏偉大殿。東西兩廂為鐘樓、鼓樓、香積樓、福慧樓、會賢樓、正覺樓、彌陀殿、藥師殿、送子觀音殿、寒拾殿、雲水樓、念佛堂、佛光講堂、方丈寮、如意寮、五百羅漢堂等建築,各殿堂主體建築均為明清風格木質結構。寺院占地面積60000平方米,主輔建築面積達15800平方米,房舍羅布,重檐歇頂,鱗次櫛比;佛像林立,金容炳煥,寶相莊嚴;僧眾慈善,行止整肅,晨昏唄詠,聲達崖谷。
普濟寺體現寺廟建築文化,信眾有口皆碑者,當屬祈願觀音殿、圓通寶殿、護國戒壇、藏經樓、羅漢堂。
祈願觀音殿,2012年落成,殿內中央供奉四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高7.3米,巧奪天工,工藝精湛,東西兩側供奉香樟木雕刻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像。佛像金箔貼裝,妙相莊嚴,玲瓏別致,頗為藝術。
圓通寶殿:殿前平台1500平方米,中央為紫銅萬年寶鼎,5層,高8.8米,爐鼎香火繚繞。殿中主尊供奉為毗盧觀音,兩側為萬尊按同等比例縮小之鎏金毗盧觀音像。毗盧觀音五官端莊,雙目垂簾,身披覆蓋兩肩的天衣,敞前胸、飾瓔珞,中衣結帶,雙手置腹前結禪定印,雙腿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僧人每日早晚課或重大法務活動均在這裡進行。大型法會時,鐘鼓齊鳴,聲冠山間;梵唄佛樂,悠揚彌空,令人振奮。
普濟寺護國戒壇依《戒壇圖經》建於圓通寶殿後,據《仁王護國經》有“護國佑民、息災安邦”之意,是僧人受戒之所。以景泰藍為材質兼具造像藝術瑰寶的五方佛供奉於壇中,並蒙十方善信隨緣欣助,功成業就,點群山之巍,綴環翠之雅。爾後登壇授受,僧種相繼,秉具三學之首,盡登不二之門,龍象可期也。
藏經樓完工於2013年,面闊46米,進深18米,2層,高15米,11間歇山、重檐、集拱、飛吊、斗、平座、輔作、伏椽於一體。一樓為法堂,中央設法座,又名獅子座,為法師代替佛陀說法時所居,兩側楠木卷櫃藏有《乾隆藏》、《永樂北藏》、《嘉興藏》、《趙城金藏》、《高麗藏》、《房山石經》、《宋藏遺珍》和《洪武南藏》等不同時期藏經。二樓中央釋迦牟尼臥佛像,由珍稀名木——檜木精雕而成,臥姿側身,姿容凝重,儀態悲憫,佛龕用紅木精工雕刻。東西兩壁懸掛名家書法畫卷。
羅漢堂,位於藏經樓兩側,形態各異的彩繪五百羅漢分列其中,他們或坐或立,或俯或倚,嬉笑怒瞋,各在生活禪定中表現出入定、神通、遊戲三昧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