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樂圖[東晉十六國佚名創作壁畫]

伎樂圖[東晉十六國佚名創作壁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伎樂圖》是東晉十六國時期佚名創作的壁畫,現藏甘肅省酒泉市博物館。

創作背景

此壁畫於1977年甘肅酒泉丁家閘5號墓出土;時代為—十六同時期的後涼至北涼之間:壁畫表現的題材、藝術水平,畫風,部能代表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繪畫:上承東漢、魏晉,下啟南北朝,與敦煌莫高窟早期壁閩及南方東晉、南朝的繪i畫都有密切的聯繫。

藝術鑑賞

其北涼墓主人是諸涼小王國的工侯,壁畫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藝術水平較高-壁畫集中在前室,分四層,畫了天、地、人二個境界的景物、畫其墓主的行樂圖是全墓壁畫的代表作。畫於墓室的西壁,可分為兩部分組成:北側為墓主人燕居,跪坐於朱廡內的榻上,正注目觀賞伎樂的場面:南側是畫歌舞樂伎場面,即為本文提供的北涼墓《伎樂圖》,縱44厘米,橫73—81厘米:畫中有一支跪坐的樂隊,領首者為男樂師,側首斜視,翹須閉嘴,正在全神貫注于樂曲中,其後女樂手二人,彈琵琶、吹豎笛,雙於拍腰鼓,演奏激揚,連頭上的髻發都飛揚起來,人物顧盼有神,姿態各異,維妙維肖地再現了著名的涼州樂伎演奏的情景、下邊為雜技表演部分,兩個女伎穿彩衣,赤足,在長席上敏捷地翻斤斗。另外一對女伎為舞者,右者舞女手執雲崩,迴旋而舞,彩裙飄飄;左者舞女側身而躍,雙手擊掌接應,且歌且舞,正在為主人表演精彩節日。

此畫在構圖上注意開合聚散的變化,逐漸擺脫漢代均勻平列的裝飾性形式-/H筆寸以不同筆法表現不同的事物,細膩的筆鋒畫出鬚眉鬢髮;奔放波折、剛柔相合的筆觸繪出人物的動態和飄拂的衣裙。在畫法上先用土紅色作畫稿,繼以墨線勾勒,最後著色。這種畫法,上承漢魏以來的簡潔明快的傳統,但義有很大發展。用色上有朱紅、黑、石綠、粉黃、石黃、赭石、白等,根據對象不同分別隨類賦彩?這幅北涼墓室壁畫《伎樂圖》又為中國繪畫史提供了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畫風的珍貴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