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設定
伊薩耶夫,虛擬人物,是俄國作家尤利安·謝苗諾夫筆下的英雄人物。
伊薩耶夫最著名的扮演者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人物評價
伊薩耶夫(俄文Исаев), 又名 施基爾里茨。
原著是尤利安·謝苗諾夫(1931.10.8——1993.9.5),俄文Юлиан Семёнович Семёнов筆下最著名的傳奇英雄,蘇聯高級間諜的首席代表。他已先後在謝苗諾夫的14部作品中登場。在《春天的十七個瞬間》里,雙重間諜施基爾里茨阻止了希特勒的部下與西方聯盟的密謀計畫的實施。小說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後,深受蘇聯各界的好評,吸引了眾多年輕的謝苗諾夫迷。甚至令普京總統立志從事克格勃事業(並如願以償)。他的作品打破了蘇聯傳統的宣傳方式,把納粹分子描寫成具有人性的活生生的人。在談到施基爾里茨時,謝苗諾夫說:“我喜歡歷史,然而不幸的是,我要藉助小說里主人公的力量來跨越這些陰暗面。”根據該小說續集《命令我活著》改編的廣播劇在莫斯科電台連續播出,成為廣大蘇聯聽眾所喜聞樂見的節目。
影視作品
作品簡介
該劇由央視八套海外劇場於2013-8-28引進,改名為: 《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前傳》。
根據尤利安·謝苗諾夫的小說《無產階級專政的鑽石》、《無需密碼》和《柔情》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伊薩耶夫》自2009年10月11日在俄羅斯上演,全劇一共16集。全局製作剪輯精良,音樂琳琅,堪稱一流。第一部從第一集到第八集,展現了蘇維埃新舊政權交替時舊派流亡貴族、無產者、反對政權、寄居在歐洲的俄裔、無產階級政權里的矛盾、不足。構成了一幅場面宏大、深刻解剖人性的大時代人物群像。第二部為後8集,插入主人公的婚姻來由,場景由前一部的歐洲回到俄國。值得一提的是,與一般的諜戰劇不同,全劇的第一二部結局沒有勝利者的高亢,反而意味雋永,發人深省——不落俗套。
類型:諜戰片 導演:謝爾蓋-烏蘇里雅克
主演:丹尼爾-斯特拉霍夫
俄羅斯首映:2009年10月
時長:每集近45分鐘
作品賞析
提起間諜,今天年輕的朋友自然會想到007,但對於七零後來說,“974同志”的代號則更加令人熱血沸騰。與這個代號想聯繫的,是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馬克西姆·馬克西姆耶維奇·伊薩耶夫和“施季里茨旗隊長”,後者是974在黨衛軍內的掩護身份,與這個身份相聯繫的,則是那部鼓舞了幾代人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當年普京就是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才加入克格勃的。
2009年,在蘇聯解體18年後,作為《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的前傳,《伊薩耶夫》悄然登場——說悄然,其實是指國內而言,據說片子在俄羅斯還是很火的,主演丹尼爾·特拉霍夫在俄羅斯是非常有人氣的演員——今天的國人保留有蘇聯記憶的越來越少了,我們的電視台,也更樂於將黃金時段讓給專供家庭婦女殺時間的韓劇和日劇,而不願意引進這樣一部精緻而嚴肅的電視劇。所以,除了一小部分俄語愛好者和我這樣的蘇聯控之外,這部製作精良的作品,在國內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伊薩耶夫》已經出了兩季,共16集,從時間上說,講述的是伊薩耶夫早年的經歷,故事取自謝苗諾夫的《無產階級專政的鑽石》和《無需密碼》,講述的是伊薩耶夫早年與黨內腐敗分子、梅爾庫洛夫叛匪和謝苗諾夫匪幫(十月革命後的哥薩克叛匪首領),以及日本、德國情治單位的較量。
《伊薩耶夫》好,好在幾點。一是時代背景把握得好,導演顯然是對“春天”和謝苗諾夫原著都吃得很透。和“春天”相比,《伊薩耶夫》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在於對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而在於對一個已經陌生的時代——十月革命勝利初期——的真實再現。所以,影片最大的力量沒有集中在展示主人公的高超智慧和敏捷身手上,展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宛如清明上河圖般的歷史長卷,黑白鏡頭和彩色鏡頭交替運用,歷史影像和劇中人物交叉剪輯,有一種“昨日重現”的感覺。在道具上也非常考究,布景的做舊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連伊薩耶夫穿的海龍皮領大衣和海龍皮帽都是仿製的當年的老款,蘇聯紅軍使用的莫辛納甘步槍的幾個型號從刺刀的上清晰可辨,可見是下足了功夫。
二是人物把握得好。伊薩耶夫迷人之處,在於他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伊薩耶夫和保爾一樣,對革命有著堅定的信仰和無比的忠誠,對情報事業有著高超的天分和近乎狂熱的熱愛。為了完成任務,他敢於一個人深入虎穴,和德國駐愛沙尼亞的情報分支機構鬥智鬥勇,不惜激怒對手抓捕自己,逼對手犯下錯誤。為了忠誠於情報事業,他寧願與深愛自己的美麗的女歌手分手,也不願意“讓女人分享我對工作的愛”。 在看到殺手尾隨愛人麗達上火車後,他沒有選擇挺身而出而是選擇了迅速撤離,寧可讓愛人被殺手殺害也不肯對德國情報機關暴露自己契卡的身份。
伊薩耶夫和保爾又不一樣,他不是的傳統意義上的布爾什維克,這不僅表現在他沒有入黨,更表現在生活情趣上的“貴族化”。他對文學、音樂、詩歌乃至宗教都有深刻的見解,對數學精深的研究(劇中伊薩耶夫對德國特務頭子自我介紹時幽默地說“我能概括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的偉大貢獻”),精通法語和德語,在生活細節上也非常考究(第一季第四集通過女歌手麗達的視角展示了伊薩耶夫生活的精緻:他吸朱古力口味的美國香菸、喝加牛奶的咖啡、欣賞女歌手烤制的精緻的點心,非常風趣幽默,談吐高雅,領麗達一見傾心)。他欣賞名車(第一季第八集結尾處有所表現),善於取得女人的歡心。對上級他並不盲從(第二季開頭,伊薩耶夫通過報紙的信息準確判斷出德國可能重新崛起、再次掀起戰爭的趨勢,並對上級“歐洲不會答應”的判斷不以為然),對敵人他也並不粗暴(表現在劇中,伊薩耶夫在面對敵人時從不像契卡同事布德尼科夫那樣威脅和怒斥,而是彬彬有禮,態度安詳, 從不爆粗口)。這些矛盾之處,通過演員的精湛表演,完美地體現於一身,使得伊薩耶夫的形象既可敬又可愛,既高大又有血有肉。
第三好好在“真實性”。導演對於時代人物的真實性把握得非常好,既沒有犯臉譜化,也沒有打著人性的旗號混淆是非。劇中既對布爾什維克政權中的腐敗分子,(如別洛夫、加扎良、普羅霍洛夫、波扎姆奇、舍列赫斯等)濫用職權、草菅人命,上下其手偷盜國庫鑽石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嚴厲的鞭撻,也對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戰士進行了不露聲色的讚美和歌頌。比如搶劫國庫的那場武戲,守衛戰士在戰友犧牲、自己受傷的情況下,只用一把毛瑟C96依然對搶劫鑽石逃竄的匪徒緊追不捨。又比如那個高大豐滿的女契卡,甘冒被侮辱的危險接近腐敗分子普羅霍洛夫,又在其圖謀不軌時奮起反抗,將其打得鼻青臉腫,看的人大呼痛快。再比如伊薩耶夫的助手布德尼科夫,身為契卡的幹部,家中的父母姐妹卻和別的百姓一樣忍受飢餓,以至於父親大罵:“有這樣的職位怎么可能弄不到錢?”。高下對比之間,一代布爾什維克的高貴精神呼之欲出,真實而具體。
對於蘇維埃政權的敵人,導演並沒有掩蓋其“人性”的一面。仇恨新政權的白軍伯爵形象高大英武,充滿男子氣概,私人道德也非常值得敬佩,不僅贏得了女機要員的芳心,更讓淪落風塵的貴族小姐以身相許,不惜用生命保護他,幫助他搶劫國庫。兩段悽美的愛情穿插於故事中,感人至深。但導演一樣揭示出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私見,置老百姓的生死於不顧的狹隘和反動。由於政治的原因,這種揭示在劇中表現得非常含蓄。比如劇中一開頭展示的就是大饑荒的慘景:瀕死的孩子在中飢餓中哀號,遍地的餓殍,懷抱孩子屍體的母親流下痛苦的淚水。從情節上看,蘇維埃政權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通過鑽石交易向國外商人換取糧食,是為了解救飢餓中的老百姓,無論如何都是正義的一方,而白軍匪徒搶奪鑽石、阻止蘇維埃政權鑽石交易的危害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導演沒有陷入狹隘的人性迷惘,而是在肯定人性、拒絕臉譜化的同時,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大是大非的立場,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獲獎情況
2009年丹尼爾·斯特拉霍夫因《伊薩耶夫》獲俄聯邦安全局頒發最佳偵查員獎。
火箭工程師
阿列克謝·伊薩耶夫(Alexey Isaev),蘇聯功勳火箭工程師,它發展了瓦倫京·格魯什科、列昂尼德·杜什金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的早期工作,使蘇聯在二戰結束前就獨立形成了噴注盤的設計。他還研製出了再生冷卻系統銅合金壁,並於1949年首次提出了分級循環發動機的基本概念。他的另一項成就是建議用單泵多室方案來解決R-7的RD-107/108的燃燒不穩定問題。
50年代末,伊薩耶夫的助手梅尼科夫(Melnikov)以分級循環原理為基礎,為科羅廖夫的“閃電”火箭(與“聯盟”同屬於R-7家族)研製了S1.5400(11D33)上面級發動機。幾乎與梅尼科夫研製S1.5400同時,尼古拉·庫茨涅佐夫開始為科羅廖夫的“全球飛彈1號”(GR-1)研製NK-9閉循環發動機,後來庫茨涅佐夫以NK-9為基礎,引入分級循環方式研製了NK-15發動機,並成為科羅廖夫設計局N-1巨型登月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