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哈烏瑪級輕型飛彈護衛艦

伊哈烏瑪級輕型飛彈護衛艦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巴西海軍正式啟動了新一代輕型護衛艦的建造計畫。根據巴西海軍的構想,這種排水量在2000噸左右的輕型艦艇將與先前引進的“尼泰羅伊”級護衛艦,分別承擔近海護航和南大西洋遠洋反潛的任務。這便是戰後巴西海軍第一型真正意義上自主研製的中型戰艦––“伊哈烏瑪”級輕型護衛艦。

概敘

“伊哈烏瑪”級輕型飛彈護衛艦

建造時間:20世紀80年代

下水時間:1986年12月3日

服役時間:1989年12月12日

前型:“尼泰羅伊”

次型:“巴羅索”級

製造廠:德國海洋技術集團

滿排噸位:500-2000噸

活動範圍:大西洋,太平洋

“伊哈烏瑪”級

技術數據

乘員

編制:133人

艦長:95.77米

型寬:11.4米

滿載排水量:1,970噸

續航距離:4000海里/15節

航速:27節

武器裝備

(1)飛彈:反艦飛彈——4部法國宇航MM 40“飛魚”反艦飛彈;

(2)火炮:1門維克斯115毫米(4.5英寸)/55 Mk 8艦炮;2門博福斯40毫米/70炮;

(3)魚雷:6部324毫米Mk 32(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霍尼韋爾Mk 46Mod 5 Neartip型魚雷;

(4)誘餌:2部普萊茜“謝爾德”干擾誘餌發射裝置;

(5)直升機:1架韋斯特蘭“超級山貓”AH-11反潛/搜尋直升機或法國宇航uH-12/13“松鼠”支援直升機

結構特點

與前後甲板獨立的高幹舷上層建築外觀醒目,與艦體側面融合4.5英寸艦炮裝於A位置;

高大的前上層建築前緣陡峭;

大型封閉式主桅位於前上層建築後緣,頂部裝有細長的框架式桅桿;

框架式後桅位於後上層建築頂部前緣;

寬大低矮的煙囪頂部為黑色,位於艦舯部後方後上層建築頂部;

40毫米/70炮位於上層建築後緣左右舷;

飛行甲板位於主甲板水平面上,在開放式後甲板處下降。

研製歷程

“伊哈烏瑪”級護衛艦的建造計畫於1981年10月1日提出,首艦和2號艦在1982年2月15日正式訂購,而3、4號艦的契約則於1986年1月9日簽訂。

由於之前的技術積累幾近於無,因此巴西國內船廠在設計“伊哈烏瑪”級時,選擇德國海洋技術集團來提供必要的技術諮詢,並最大程度地套用其在引進建造“尼泰羅伊”級過程中取得的一切技術、經驗和部分子系統。在整個輕型護衛艦計畫中,糟糕的工業基礎和不斷超支的預算一直制約著整個項目的順利實施。

經驗匱乏的巴西造船廠在管理和技術上的不足,不斷拖延著工程進度,就是這樣一型排水量不足2000噸級的輕型護衛艦,巴西造船廠所需要的工期竟達到了驚人的33個月和36個月。而進度的拖延和大量採用進口零部件,又使得預算進一步超支。因受到多種因素困擾,此後再無後續艦計畫。

使用情況

德國海洋技術集團為“伊哈烏瑪”所選擇的中央橋樓船型和隨之而來的前後甲板乾舷高度不足的問題,直接限制了該艦的適航性,和主要作戰海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德國不同,在海況較高的大洋上,“伊尼亞烏馬”級的抑波性明顯不足,其前甲板上浪問題突出,導致嚴重的埋首,直接損害艦艇的遠航能力,也極大地限制了其使用靈活性。

缺點

總體設計上的先天不足、預算上的惡性膨脹和工期的拖延,使得巴西海軍不得不放棄最初建造16艘“伊哈烏瑪”級的計畫。在完成了1-4號艦後,巴西海軍終止了“伊哈烏瑪”級的後續艦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