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背景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理論含義
“人民”“民眾”“人民民眾”作為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產黨宣言》所確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關於人民和人民民眾的理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際,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了我們黨對於“人民”“民眾”“人民民眾”的深刻認知,對以人民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論斷,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光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規定性,是黨員幹部開展工作實踐活動的根本遵循。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居於基礎性的突出位置,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其本身也具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有著豐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包含著一系列相互聯繫、相輔相成的思想和觀念。其豐富內涵可以從以下方面加深學習理解,這些方面既相互聯繫,又側重不同角度,共同形成有機整體。
目標宗旨觀。人民和人民民眾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物質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享用者、社會物質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消費者。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就是要“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明確目標宗旨,我們的奮鬥、我們的事業才會有明確的方向。
歷史動力思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鮮活實踐主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價值主體;人民民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創造歷史偉業。我們要始終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於人民。只要我們深深紮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
人民利益至上觀。人民民眾對切身利益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要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民眾,就會失去生命力”,“人民民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這些論述表明,我們黨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我們黨的全部奮鬥就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體現出新特點、新特徵,也為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民生無小事,民生關係到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戰略部署和措施要求。改革發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乾”。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精準扶貧、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的大量論述,是我們黨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的具體表現和實踐要求。
人民當家作主思想。在政治建設、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落實人民當家作主思想,要尊重和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自覺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的主體地位作為不懈追求的實踐目標和價值目標,充分體現人民意志;要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依法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要加強制度保障,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充分認識人民民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能力,儲納天下英才,調動人人成才的積極性,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
民眾路線思想。這一思想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民眾觀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和發展了黨的民眾路線和基本工作方法,強調“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民眾的自覺行動,把民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要從民眾中汲取智慧和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很好地防止黨員幹部脫離民眾,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始終保持與廣大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黨的基層組織在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職責的同時,還擔負起“組織民眾、宣傳民眾、凝聚民眾、服務民眾”的職責。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思想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層面的創新發展。
文化使命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也表現在精神方面。滿足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強調“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擔負文化使命,要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同時大力培育和踐行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民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中國人民追求的中國夢,與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各國人民,中國努力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係,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開發中國家團結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回響和贊同,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歷史主體,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信黨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治國理念和執政實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輝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