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地質局聯合川北地層隊1961年命名,1962年盧衍豪正式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四川南江縣沙灘仙女洞附近。
沿革命名時稱郭家壩組仙女洞段,1975年李耀西等改稱仙女洞組。
特徵
該組富含古杯化石(分散零星分布或密集呈礁),主要為隔板古杯綱,僅有少量曲板古杯綱的分子,如?Taylorcyathus, Dictyocyathus, Ajacicyathus, Archaeofungia, Coscinocyathus 等,還共生有三葉蟲 Yiliangella, Yunnanaspis, Malungia 等,時代屬早寒武世滄浪鋪期早期。為淺海富氧溫暖的陸棚環境。該組在米倉山地區分布廣泛,岩性和厚度變化較大,自南江縣沙灘(厚123 m)向東至川陝交界的南鄭縣桂寶岩及西河一帶(厚85~100 m),下部相變為厚板狀泥質灰岩、鈣質粉砂岩、黑色頁岩夾灰岩及鮞狀灰岩,富含藻類和古杯;自沙灘往北至漢南古陸南緣,該組砂岩增多,常見含礫,交錯層發育(厚117~150 m),古杯貧乏,屬溫暖動盪近岸濱海環境;自沙灘剖面往西南至旺蒼縣母家河、鹽井河一帶以鮞狀灰岩、生物灰岩、砂質灰岩為主,富含古杯,厚度變薄為,70~8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