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平裝: 18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0491859
條形碼: 9787500491859
尺寸: 20.8 x 14.4 x 1.8 cm
重量: 259 g
內容簡介
《人與自然--20世紀怒江峽穀人地關系史》內容介紹:所謂“人地關係”,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人、自然/環境、文化三者有機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三者之間具有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係,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或相互促進,每一個構成部分的存在與變化都將影響到其他構成部分的存在與變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三者之間相互發揮影響的作用從來不是恆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自所能發揮影響的作用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可謂此起彼伏、此消彼長,但是從來沒有哪個構成部分會完全失去其所具有的影響的作用。正是各構成部分的共同作用促進著人地關係的發展變化。
自然或環境的意義是因人類而生,因為人類的參與,自然或環境才具有了我們人類賦予它的各種意義。因此,有無人類參與的生態系統在本質上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對它的研究在意義和方法上也是極不相同的。如各種自然災害,無人類參與時,我們稱之為地質運動、氣象氣候變化;當有人類參與時,因為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了實質性影響,相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就稱之為自然災害。在生態人類學的研究中,區分哪些自然災害是客觀存在的,哪些自然災害是因人類的生存行為而被強化了的,對於準確認識人地關係至關重要。
怒江峽谷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疆雲南省的西北部,因為地質構造複雜,峽谷切割很深,是一個地質運動活躍的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非常脆弱,並非人類謀求生存與發展的良好空間。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一地區在空間上與其他地區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生活在峽谷地區的各民族與峽谷外其他民族極少交往,因此,各民族在長期生存實踐中創造的文化在一種自在狀態下影響著人地關係的結構與狀態。自然環境的狀況對他們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的生存十分艱辛。隨著社會的發展,主要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來自峽谷外社會力量的影響和推動下,原來的那種封閉狀態被徹底打破,這一地區的社會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傳統的生活方式被明顯地改變了,人地關係的發展也受到更多更複雜因素的影響: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對人地關係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主要是在外因影響的作用下,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生存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人地關係主要是在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下被極大地改變,其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人地之間的矛盾逐漸變得尖銳了。
《人與自然--20世紀怒江峽穀人地關係史》的作者是王東昕。
目錄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人地關係的學說史
一 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史觀
二 互動的人地關係
三 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傳統文化
四 動態中發展的人地關係
第二章 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
一 封閉的滇西北一隅
二 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
第三章 自然災害史
一 20世紀上半葉的自然災害
二 1950年代以來的自然災害
第四章 20世紀50年代以前封閉的生存空間與民族社會
一 封閉的峽谷生存空間
二 自然環境對民族社會的影響
第五章 衝突與融合:20世紀50年代以前異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一 西方文化的傳人與發展
二 漢文化的進人與發展
第六章 社會制度與民族平等權利的發展
一 怒江峽谷地區的解放和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 民族區域自治與民族社會進步
三 跨越歷史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七章 沉重的代價: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人地關係史
一 傳統生計方式的生態適應性
二 水土不適的先進耕作技術
三 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四 關於環境治理的問題
第八章 資源可轉化利用的有限性
一 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
二 豐富多樣的動物資源
三 高經濟價值的地質礦產資源
四 並非所有資源均可開發利用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