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縣王店孜鄉五嶽廟始建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因年久失修,又於明朝洪武七年1347年重修,內設神像,供奉有東皇大帝、三公大聖、神信十殿閻君及關公塑像等。清康熙五十三年的公元1714年又修復,民國五年的公元1916年,復修《石碑文》。以上源出自《阜南縣誌》、《穎州志》、《阜陽縣誌》。五嶽廟鼎盛時期有佛門弟子百餘人,土地一百二十畝,廟宇四十六間,神像數十尊。十年文革廟毀人空,余土地六十畝,石碑兩塊,匾額一塊,石獅子一尊,阜南縣歷代將軍石碑十一塊,千年古柏兩棵,六百多年古銀杏樹一棵。三棵古樹於1987年10月被阜南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並立碑保護。2002年10月被阜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並撥款10500元修建護欄立碑保護。 2003年阜南縣人民政府已申報省級重點文物,尚在審批中。五嶽廟在1947年時,曾是享譽皖、豫、魯三省的佛門勝地,她像一棵鑲嵌在淮北平原上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這裡是通往穎州、商丘、沈丘、信陽、阜陽的交通要塞,是當地人民文化生活、物質交流的中心。據史料載,此廟由姓吳的主持興建逢會,後來由姓張、姓王的主持修復,接傳逢會。每年農曆正月初八燒香會,十月一日物質交流會,直至1948年終止。
2002年,社會賢達王桂華主持翻建了大殿五間,重建三門及圍牆,恢復了每年兩次的傳統廟會。大會期間有曲劇、豫劇、歌舞、雜技、花桃子、旱船、獅子燈等。趕會的、燒香的、拜佛的成千上萬,熱鬧非凡,香火旺盛,燒香許願者絡絡不絕。實現心愿者把逢會唱戲包場一空,還願者捐資百元者不計其數。物質交流日成交額達兩千多萬元。
風景秀麗的五嶽廟,悠悠八百載,勸化黎民千百萬,功蓋四方,名貫古今。歷經滄桑劫難,古廟不復存在,古松卻更挺拔蒼翠。神奇的民間傳說把你帶入另一個天地。建設後的神殿,電動、光、聲控設備讓你看後毛骨悚然,目瞪口呆,傳統文化的弘揚使人耳目一新,感人至深。
五嶽村千年古柏旅遊區,位於皖西北豫東南的阜南縣王店孜鄉五嶽村境內,南靠在建省道阜新高速公路,北鄰縣道柴集至新村柏油馬路,西接縣道趙集至馬寨柏油馬路,東與柴集接壤,交通十分便利。該區以古老寺廟五嶽廟的人文歷史、佛教文化、植物奇觀為背景,多層次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新建古式橋兩座、鐵索橋一座,搞好園林綠化、噴泉及雕塑,占地300畝,吸引著眾多城鄉遊客前來。當今,適值改革開放之盛世,又恰逢開發大阜陽之契機,把五嶽廟建成阜陽市一日游的一個景區,已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景區建設擬14個項目:
1、佛教園(電控設備、光、聲、情一體化)
2、明朝張居正響場(古式專利)
3、阜南歷代將軍碑林
4、百家姓氏文化
5、傳統二十四孝電教館(青少年教育基地)
6、歷代農民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展覽館
7、古柏、銀杏樹保護區
8、動物園
9、農民樂園
10、垂釣中心(40畝)
11、堆制石磙山、磨盤山
12、天文、阜景觀察塔
13、百種魚類觀賞廳
14、石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