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一切對民國教育的敘事,都應該注意“活著的民國教育”,即在教育史上的意義,特別是對當下教育的影響。從晚清到民國,很多人是抱著“教育救國”的觀念來從事國小、中學、大學教育的。對他們來說,教育不僅僅是職業,更是理想。
本書正是通過展現蔡元培、馬相伯、魯迅等8位先生在教育上的親身詮釋,梳理了中國現代教育在1912─1937年26年間的發展路程,追慕遠風,透析當下。作者認為,唯有如此,我們對民國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對時下飽受詬病的應試教育有所補益,我們的讀史,才能真正達到“以見知隱、以往知來”的目的。
現今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學制是如何來的?是誰創辦了第一所“育才”學校?新文化運動在教育方面的意義又是什麼?女子爭取平等教育又有著怎樣艱辛的過程?……諸多問題,開卷即可解疑。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說:關心中國未來的讀書人,都應該關心教育問題。然何謂師者?何謂教育?書中八位先生的親身詮釋,民國二十六年間實踐與探尋之路,或可讓諸位心有所得。謹以此書,追慕遠去的精神。
作者張興龍,文學博士、博士後、兼職研究員、作家。主要研究文化學,已出版專著多部。
書籍目錄
第一部 1912—1919 槍炮喧囂後整飭教育待從頭【一】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的前前後後
民國教育人物 蔡元培:翰林前傳
【二】1915年:逆流與亂象
【三】1917年:風流雲散的北大
民國教育人物 馬相伯:國之大老
【四】1919年:新文化運動與教育改革
民國教育人物 魯迅:民族魂魄歸何處
第二部 1920—1927 西學東漸新教育運動的本土化
【一】1922年:青山遮不住的新學制
民國教育人物 張伯苓:永遠的南開校長
【二】1925年:職業教育的洪流
民國教育人物 王國維:超越滾滾紅塵的詩意
【三】1926年:定縣實驗
民國教育人物 晏陽初:平民教育之父
第三部 1928—1937 二水分流黨化教育下的兩張面孔
【一】1928年:女子高等教育“雙城記”
【二】1929年:三民主義教育狂潮
民國教育人物 羅家倫:徘徊在學術獨立與政治涉入之間
【三】1936年:生活教育
民國教育人物 陶行知:兩千年後的孔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