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簡稱 奈曼站),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境內,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地理位置120°42′E,42°55′N,358m a.s.l。奈曼站始建於1966年,建立於1985年,1988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1998年加入第三世界科學組織網路,1999年加入GTOS觀測系統。 奈曼站以我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科爾沁沙地為研究區域,該地區地處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傾斜區、我國東部半濕潤與半乾旱氣候過渡區和農牧交錯帶的東端。奈曼站的研究以沙漠化生態系統恢復為主,治理為輔。

簡介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簡稱 奈曼站),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境內,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地理位置120°42′E,42°55′N,358m a.s.l。奈曼站建立於1985年,1988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1998年加入第三世界科學組織網路,1999年加入GTOS觀測系統。
奈曼站以我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科爾沁沙地為研究區域,該地區地處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傾斜區、我國東部半濕潤與半乾旱氣候過渡區和農牧交錯帶的東端。多個過渡帶的相互作用和日益加強的人類活動不僅使這裡成為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典型區域,而且是我國北方典型的生態脆弱區與能夠反映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地區之一。它代表了包括呼倫貝爾沙地、松嫩沙地、渾善達克沙地與毛烏素沙地在內的整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風沙活區。
科爾沁沙地的地帶性植被為稀樹草原。但是,在過去二百多年的歷史裡,農田生態系統的擴展使得這裡脆弱的生態環境發生退化,並一度成為我國土地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形成了以草地、農田、林地、濕地、湖泊、水系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交錯分布的沙地景觀。

建站歲月

1966年,為了建設北京到通遼的鐵路,並保證鐵路能順利穿越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段,錦州鐵路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派研究人員,參加北京——通遼鐵路路基防沙設計。
為此,中科院派出了一個沙漠考察隊,對科爾沁沙地進行系統考察,並為鐵路路基防沙設計提供了必要的科學數據和研究支持。
1982年,北京——通遼鐵路建成,中科院沙漠考察隊與奈曼鐵路林場合作建立了北京——通遼鐵路奈曼段喬灌草防護林試驗區。試驗區中心地段長一公里,輻射區涵蓋北京——通遼鐵路的奈曼段全線。
該模式後來被廣泛套用於北京——通遼鐵路防護體系的建設,保障了該鐵路線開通30多年無一次因風沙危害導致事故發生。
在成功完成北京——通遼鐵路線的防護林體系建設之後,當時的哲里木盟政府要求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前身之一)繼續派駐專家組,指導和幫助地方政府在風沙災害防治、沙地資源利用和沙地農業發展方面提供支撐。
於是,先後比較了現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庫倫縣和奈曼旗之後,1983年,中科院沙漠考察隊基本同意選擇在奈曼旗大柳樹國有林場西側建站,並向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提出建站建議。
1984年,中科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新組建的專家組進駐奈曼旗,並於1985年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奈曼站以我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科爾沁沙地為研究區域,該地區地處蒙古高原向東北平原的傾斜區、我國東部半濕潤與半乾旱氣候過渡區和農牧交錯帶的東端。
奈曼站主要面向我國北方半乾旱農牧交錯區,開展沙地農田生態系統退化過程和機制以及農田生態系統擴展誘發的沙地生態環境變化的定位研究和監測。
探索和評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變化對區域和全球變化影響的方法和理論是當前農業科學、全球生態學和地理學等科學研究的核心和重點。
在科爾沁沙地開展沙地農田生態系統的長期定位研究與監測,不僅對上述學科的理論發展、完善和套用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為建立和諧、持續和穩定的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