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業餘無線電節

同年9月,在“業餘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的基礎上改組成立“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 1945年“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創辦《無線電世界》雜誌。 5月5日是一個全中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值得紀念的日子。

簡介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抗日情緒高漲。為使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技術能更好地貢獻於抗日救國的大業,1937年10月“業餘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在南京成立,隸屬於軍事委員會第六部。1938年,在長沙出版了QSL業餘無線電雜誌。愛國業餘無線電家為克服地理阻隔,於1940年5月5日以紅糟房為主會場,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空中年會。參加的有成都、昆明、桂林、重慶等地的業餘電台。在這次年會上,大家一致通過該日為“業餘無線電節”。同年9月,在“業餘無線電人員戰時服務團”的基礎上改組成立“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1941年,創刊《cq》雜誌為該會會刊。1945年“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創辦《無線電世界》雜誌。在後來的很多年內,全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五月五日除了通過空中年會慶祝“業餘無線電節”以外,還在1942年和1944年舉辦了國內和國際無線電展覽會。現在,就把每年的5月5日作為中國的業餘無線電節,進行空中的通連互相慶祝。

歷史印跡

5月5日是一個全中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值得紀念的日子。它是我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抗日戰爭中以高度的愛國熱情創立的節日,也是聯結我國兩岸四地的中國網路“Bravo Net”開通14周年的日子。今年又是很多老一輩業餘無線電家首次設台60周年、我國個人業餘電台恢復開放15周年。
二十年代,中國剛剛擺脫封建帝制統治,西方的科技開始傳入中國。上海洋行有一位叫朱讓之的年青雇員,從外國職員那裡學到了有關業餘無線電的知識,便身體力行,不但自己刻苦鑽研,而且一直呼籲**政府支持業餘無線電活動,直到解放前夕病逝。象朱讓之這樣懷著“以科學報效祖國”的理想的熱血青年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群體,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北京等沿海城市。他們在簡陋的條件下,自己製作無線電收發報機,互相聯絡、交流心得,還出版了業餘無線電雜誌,成為中國掌握無線電技術的先鋒。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抗日部隊急切需要無線電通信技術人員。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組織成“戰事服務團”,投入抗日的烽火。由於日寇侵占了東部沿海省份,並將鐵蹄不斷深入內地,交通阻隔。
為了衝破前後方之間的壕溝,抒發愛國情懷,北平、天津、上海、武漢、重慶…等城市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於1938年5月5日通過自己的業餘電台召開“空中”大會,顯示民族團結的精神。從此,5月5日被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當作“中國業餘無線電節”,此後很長時間中,每年都通過電波進行隆重的空中紀念活動。
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國作為四大戰勝國之一,參加了制訂世界無線電規則的重要會議,即1946年莫斯科中、蘇、美、英四強電信會議,以及1947年世界78個國家在美國大西洋城召開的世界無線電管理大會。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躋身於世界無線電管理實事務。我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這次顯示中國無線電實力的工作中展現了積極的作用,莫斯科會議中國五人代表團中有三人是“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會員,出席大西洋城會議的中國代表團中有一人是“中國業餘無線電協會”會長,並努力使中國第一次加入了“國際業餘無線電聯盟”,樹立了中國人在國際業餘無線電界的積極形象。三、四十年的我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為創建民族無線電工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業餘無線電愛好者蘇祖國蘇祖圭兩兄弟30年代在上海創建的“亞美無線電公司”,成為我國最早生產各種無線電零件的工廠之一,質量上乘,至今我們還可以在一些革命歷史遺蹟所保存的我黨、我軍早期的無線電台中找到“亞美”的產品。日軍入侵後,大量日本造劣質無線電收音機輸入中國,“亞美”為填補中國自己不能製造電子管的空白,在簡陋條件下打出了“亞美旁特”的中國品牌國電子管。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所製造的國貨,為用抵制日貨、振奮國民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事實上,我國的早期民族無線電工業多數出自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之手。他們創建的“亞美”、“中雍”等等無線電工廠在解放後成為新中國無線電工業的基礎,有些工廠一直延續到今天。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這些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為在我國普及無線電技術作出了傑出貢獻。從三十年代起,他們出版了《中國無線電》、《實用無線電》、《業餘無線電》等多種業餘無線電雜誌。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就可以從主人公李白的桌上找到它們的蹤影。這些雜誌不但教授無線電技術初階,並且不斷把世界最新技術展現在中國大眾眼前,四十年代的雜誌中就已經有很多關於超高頻通信、雷達、尋呼、雷射(死光)等的報導,在當時這些是相當尖端的技術。蘇氏兩兄弟還發明了無線電示教板,這種生動的普及工具一直被套用到今天。三、四十年代國內出版發行的很多無線電書籍,幾乎都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編寫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無線電技術。他們的血汗換來了成功的歡樂,通過親手製作的簡陋收發信機和海外的同行談笑風生,有些人還終於攀登到了技術的前沿。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孟昭英發明了花生式電子管,為中國人登上世界無線電重要發明的殿堂打開了大門。後來孟昭英成為清華大學著名的無線電教授,解放後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革命歷史上也留下了光榮的一頁。紅軍第一部電台的操作員就是在上海受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培訓的。
到解放前夕為止,我國約有四百部業餘電台,外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人數更多。其中不乏一些名人。例如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就是天津輔仁業餘無線電俱樂部的積極分子。又如魯迅先生的公子周海嬰先生,大家可以從周先生近作《魯迅與我七十年》中讀到,他就是一名謙誠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公子齊良臣也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靠業餘自學,物質條件一般比較簡陋,一切都需要自己精心運籌,因而也就能鍛練出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兼顧理論與實踐的全面能力,不論他們的本職是什麼,都能從業餘無線電活動中得益。解放後,這批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中的很多人成為了新中國通信、廣播、電子事業的骨幹。就拿目前還健康居住在北京的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為例,馮國璋成了抗美援朝前線的雷達專家;許道通和羅桂生克服西方封鎖、缺乏資料的困難,為新華社研製出當時最大功率的發射機;王傳善成為我國最早的航天技術專家之一;錢皋韻成為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工程院院士,張家琪、劉淳、徐樹滋……等等,無一不是廣播、電視、通信、電子行業的骨幹。 60年代初,在我黨、我軍老一代領導人賀龍、王錚的關懷下,成立了“中國人民無線電俱樂部”。並先後在北京、長春、西安、長沙、成都試點設立了幾部集體業餘電台,但是即使這些官辦的業餘電台,也沒有在“**”中逃脫受到懷疑打擊的厄運。
但是,面對不被理解、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當年“科學救國”的拳拳愛國心始終沒有動搖,他們對業餘無線電事業的一片熱愛之心反而更加堅定。早在50年代,周海嬰先生就勇敢地向有關領導人提出應該恢復開放業餘電台,提倡業餘無線電活動。但是,社會對“業餘無線電”的曲解實在太深了,一些人提到“電台”就不寒而慄。
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和國外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促進,80年代國家體委得到國務院的批准,開始在一些大城市的體委、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單位建立集體業餘電台。但是在民間開放個人業餘電台,在很長時間內還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為此,老一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不斷強烈呼籲全面恢復開放業餘無線電活動。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呼聲終於得到了有關領導人的關注。1992年3月16日,電子工業部原副部長孫俊人召集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座談,國家體委、郵電部、國家無線電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總參通信部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出席。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向領導們簡單匯報了幾十年的經歷,以大量事實闡述了業餘無線電活動對我國發展技術、培養人才所起的積極作用,再次呼籲重視全面開放業餘無線電活動。各有關部門的代表當即一致表示,支持建議國家恢復開放個人業餘無線電台。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無委主任的朱熔基收到國家體委的請示和座談會的紀要後,立即批准了恢復開放業餘電台。國家無線電管理機構以及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把發展業餘無線電活動看作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制訂了相關的管理法規,保證了個人業餘無線電台活動的合法地位,也使得活動有法可循、健康開展。
1992年12月,北京、上海、廣州22名老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獲準首批恢復自己的個人業餘電台。沉默了幾十年的中國民間業餘電台的電波終於再一次衝上了天空。
1993年5月5日,海峽兩岸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又一次通過空中電波歡聚一堂,跨過遙遠的時空,一起恢復中斷四十五年之久的“中國業餘無線電節”紀念活動,兩岸的媒體都進行了報導。從這一天起,兩岸的老一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以極大的熱情維持著一個連線全國兩岸四地同胞的“中國網路(Bravo Net)”,像愛護眼睛一樣地愛護著它。國家體育總局下發新的“業餘電台操作證書等級標準”後,更多的年青一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也加入了這個網路。每天早晨台北時間8:00整,你都可以在14.180MHz聽到Bravo Net上的親切交談!
讓我們紀念這個節日,回顧歷史,面向未來,群策群力,跨越歷史留下的鴻溝,讓中國的業餘無線電以強者的形象躋身於世界之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