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鄭文公碑》分上、下兩碑,《鄭文公上碑》在平度縣天柱山絕頂,《鄭文公下碑》在掖縣雲峰山之最下端。上下碑內容大致相同,因上碑字較模糊,流傳較少,一般說的《鄭文公碑》就是下碑。
《鄭文公下碑》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4年,是北魏書法家鄭道昭為其父鄭羲所書碑銘。《鄭文公碑》書法飄逸,有蘊籍風雅的字態,寬博宕逸的結體,雄渾開張的氣勢,有篆之勢,隸之意,草之情,經清包世臣激賞後,名氣顯示。康有為稱其為北魏圓筆之宗。
《鄭文公碑》的結構特徵是:它具有北碑書法由篆隸向楷書過渡的特點,筆法、體勢多變,以圓筆居多,結體均稱、疏朗;間架寬博、疏宕;氣勢渾厚、剛柔相濟,千鈞之力皆蘊籍於內,有骨、有血、有肉、有氣,並以"氣"和"勢"取勝,具有剛健的骨架和豪放的氣勢。
《鄭文公碑》的運筆特點是:它吸收民間以圓筆作書的特點,屬於圓筆的典型,被稱為圓筆極軌。它的筆畫主要是從篆隸中演變而來,寓方於圓,此碑的曲線運用,堪稱"曲盡其妙",運筆澀而內藏,多作立體曲線運動,筆意循環相連,使人感到氣韻川流不息的運動美。
《鄭文公碑》自出世後,堪得書家稱賞,有人把"北碑第一"的稱號許給了它,也許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