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我們拈出中國古典文藝學這一概念時,我們就已明確意識到,它與西方的詩學概念在內涵上有著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上,而且還表現在文學藝術的內在特質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上。這些,並不足以成為阻隔中國古典文藝學和西方詩學的天然鴻溝;也恰恰是在這種不同中,我們明確看到了它們之問的精神意義相通。那就是尋求文學藝術創作和接受的內在規律性,尋求民族藝術自身不斷完善的途徑。
中國古典文藝學是採用純正的古代文言文表述的,在這種語言表述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套屬於我們民族的範疇和術語。今天看來,有些範疇和術語顯得是那么遙遠,那么陌生,以至於讓人難以理解。這是因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僅改革了語言的表達形式,促使文言文消隱,白話文興起;更重要的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由古代的那種較為單一的感悟式的具象思維發展成為今天的具象與抽象並存的思維。這是一種必然。在思維方式的轉變中,漢語言說的概念術語也發生了轉變。這些概念術語大多是沿襲西人的,有時,很難在中國古代的語境中找出與其相對應的概念。這就使得我們今天的以白話文語境為代表的現代文藝學趨於西化,喪失了古典的個性。現在,我們已經習慣於西方的抽象的邏輯思維了,也就是說,我們已經認同了西方的邏輯思維的長處,以此反觀古人,必然會發現古人的許多短處。不少學者懷疑中國古典文藝學的體系和價值實際上是有一個比較的參照,既然他們已經把西方的邏輯思維當做“是”,必定會把中國古代的具象思維當做“否”,因為,西方傳統的哲學本質是二元對立的。從這裡,我們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二元對立的弊端。世界上的許多事物並不是“是”與“否”那么簡單,這個道理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了。只有打破二元論,才會進入一個新的認識境界,就不會否定中國古典文藝學的現代意義了。
中國古典文藝學是中國古人對文學藝術創作和批評的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數千年來,一直指導並推動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創作與批評的開展,使之成為世界文學藝術寶庫的珍品,在世界文藝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我們為我們的《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自豪,我們為我們的古代音樂、書法、繪畫自豪,我們驚嘆在這些類型不同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妙情思和精神力量。試想,如果沒有一種經驗理論的指導,如何會一代一代地延續這種文學藝術的傳統?如何會表現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理論自有它的精髓存在。這種理論的精髓是什麼?這正是我們應著力發掘和思索的。文學藝術雖有古今之別,但是,文學藝術的創作理論卻是古今相通的,古代的理論仍然能夠指導我們今天的文學藝術創作也正是在這一方面,中國古典文藝學才具有現代煮義。
目錄
上編
中國古典文藝學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範疇的當代價值
中國古代藝術思維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中國古典感物美學的現代性拓展
魏晉南北朝的文體辨析與文學批評自覺
聲與情的膠合:阮籍的音樂美學
“睹物象以致思”:衛恆的書法美學
陶淵明的文學思想
應會感神:宗炳的感物美學
鍾嶸的感物美學
試論田錫的文學思想
下編
比興思維與原始思維
比興思維與意境的創造
詩“六義”新論
中國古代審美創造物化論
言不盡意:語言的困惑與文學理論的拓展
“神思”述源
應感論
風骨:古典藝術的美學風範
妙悟:從佛禪參法到藝術思維
附錄
中國古典文藝理論的感悟傳統
中國古典文藝學研究的學理沉思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