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據日本NHK新聞網站和《產經新聞》1月23日報導,日本鹿兒島市近日樹立了一座石碑,以感謝中國養父母對日本二戰遺孤的養育之情。日中友好協會透露,這一舉動在日本國內非常罕見。
樹立石碑的提議者是73歲的鬼冢建一郎,他本人就是二戰遺孤,現任日本遺華孤兒鹿兒島會代表。這一提議在鹿兒島縣日中友好協會、回國遺孤組成的團體等組織的共同協作下得以實現。
據悉,石碑樹立在鹿兒島市天保山町的公園內,高2.45米,碑身刻有“對伸出救援之手的中國養父母的慈愛精神表示誠摯的感謝,同時祈盼日中友好永存”等文字 。
駐福岡中國總領事李天然以及鹿兒島縣、市、當地經濟領域的相關人員等約60人參加了23日的石碑揭幕式。揭幕式上,鬼冢建一郎表示,“如果沒有養父母伸出的友善之手,就沒有現在的我。設立這個石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非常感謝大家”。
報導稱,目前在該縣25名二戰遺孤的平均年齡為76歲,他們的養父母大多已經去世。
領事發表講話
李天然
李天然,中國外交官,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名古屋總領事館首任總領事、唐山市副市長兼曹妃甸生態工業園管委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福岡總領事館總領事。
全文如下
歷史不能忘記
今天,鹿兒島縣日中友協、市日中友協和鹿兒島日本遺孤會在這裡設立“感謝中國養父母碑”,紀念和感謝中國養父母的養育之恩。觸景生情,藉此機會表達一下我的感受和心情。
我自2011年11月到福岡工作後,親身經歷了這樣一件事。自2006年起,我館陸續收到一位不留姓名者的捐款,有時是一萬日元,有時是兩萬日元,查詢不到捐款人的任何信息,但捐款欄里明確寫明送給二戰時期收養了在華遺留孤兒的中國養父母們。去年底(2013年底),我館先後將這筆累計51萬日元的捐款轉交給哈爾濱市紅十字會日本遺孤養父母聯誼會,通過他們轉交給部分生活困難的中國養父母。雖然我們至今無法知曉這位捐款者姓甚名誰,不知道他究竟是歸國遺孤還是普通日本百姓,但可以想像,這位捐款者本身一定並不富裕,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忘中國養父母,盡己所能為他們做一點事情,這份拳拳感恩之心讓我深受感動。“感謝中國養父母碑”的建立,也同樣是這份感恩之心的充分表達。英國文學家狄更斯說過“凡人皆有感恩報德之心”,懂得感恩,是人類共有的道德規範之一。藉此機會,我代表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感謝鹿兒島縣政府、市政府及縣日中友協、市日中友協長期以來為中日友好做出的不懈努力,感謝你們為紀念碑提供用地和幫助,感謝你們對這些戰爭遺孤回國後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的援助,也感謝那位不留姓名的捐款者對中國養父母們的一片感恩之心。
歷史不能忘記。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那場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洲鄰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侵華日軍製造了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眾多駭人聽聞的慘案,中國人民飽受苦難,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財產損失巨大,這種創傷至今無法撫平。當年侵華日軍留在中國的化學武器,至今還在威脅著中國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全。日本人民同樣深受戰爭傷害。而日本遺孤正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受害者。戰爭使那些本該依偎在父母身邊享受天倫之樂的孩童淪落為孤兒,並被遺棄在異國他鄉,以他們的幼小身軀忍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折磨。但他們又是幸運的。中國老百姓對這些“敵人的孩子”並沒有以暴易暴,而是施之以德,不僅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拯救下來,更用自己的乳汁和博大胸懷將他們養大成人。正如聶榮臻元帥救下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後所說:“孩子是無辜的,應該讓所有人明白,雖然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和兒童,但我們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後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當時那種自己過著饑寒交迫日子的境況下,毅然決定撫養曾經給自己造成巨大傷害的敵人的孩子,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胸懷啊。很多人為了不讓周圍人知道自己收養了日本孤兒,而選擇背井離鄉。這樣感人事跡的主人公上至將軍下到普通百姓,不勝枚舉。他們以德報怨的博大胸懷和仁愛之心,譜寫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仁義之歌。中國北方港口城市葫蘆島,矗立著一塊石碑,記載了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在交通不便、物資極度匱乏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全力幫助105萬日本僑民平安返回家園的歷史一幕。
牢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那段悲慘的歷史重演。溫家寶總理當年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曾代表中國政府講過,那段侵略歷史的責任,應該由極少數軍國主義者承擔,廣大日本人民也是戰爭受害者,中國人民要同日本人民友好相處。正是出於這種寬闊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42年前推動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日關係因領土和歷史問題,特別是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出現了嚴重對立。日本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的倒退以及在靖國神社問題上的一意孤行,令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深感擔憂,也理所當然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慨和反對。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和遠東軍事法庭審判,選擇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日本戰後獲得新生的前提。對自己的祖先表達緬懷和敬意本無可厚非,但靖國神社內供奉的14名甲級戰犯,是那場戰爭的領導者和策劃者,神社內的戰爭紀念館“游就館”充斥著對戰爭的炫耀和對侵略的謳歌。選擇在靖國神社對甲級戰犯頂禮膜拜、表達“敬意”的行為,是對人類良知和戰後國際秩序的挑戰,是往戰爭受害國人民傷口上撒鹽,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得到認同。
43年前,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館前下跪謝罪的一幕至今令人難忘,“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民族”,德國以悔過自新的形象贏得了全世界的理解。反省歷史是為了汲取教訓和獲得新生力量。只有正確對待歷史,才能開闢未來。
“和則兩利,斗則俱傷”。歷史反覆證明,發展睦鄰友好合作才是中日間的唯一選擇。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立來之不易,我們應當倍加珍惜。加強友好與合作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符合時代潮流,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發展。
我到任這兩年訪問了九州很多的城市和農村,致力於推動九州與中國各領域交流。我們充分挖掘合作空間,優勢互補,推動生態、環保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加強企業間溝通,促進相互投資,擴大以友好城市和旅遊為重點的人文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
然而,“購島”風波及日本領導人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言行使九州對華交流蒙受了巨大損失。很多航線停飛,很多交流活動被迫停辦。九州各界對中日關係的現狀深感憂慮,很多日本友人對我講過,反對中日友好的人是少數,贊成中日友好的人是多數,希望兩國關係早日恢復到正常狀態。我相信,他們的願望代表了絕大多數日本人民的企盼和訴求。長期致力於中日友好的人們即使身處逆境,也沒有人會放棄對這一信念的孜孜追求。
歷史不能忘記,歷史的車輪更不能倒轉。當前中日關係的現狀不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我真誠地希望今後與各位朋友一起,為中日關係早日回到健康、穩定發展軌道不懈努力。“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我堅信,只要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努力,中日友好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今天,我站在鹿兒島剛剛建成的“感謝中國養父母碑”前,想起了1999年,1450名日本戰爭遺孤和日本友人共同捐資修建的“感謝中國養父母碑”在瀋陽落成,碑中寫道:“衷心祝願中日兩國長期和平友好,為告誡後人不再重蹈歷史覆轍,特立此碑”——我想,這就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謝謝大家。
日本遺華孤兒
日本遺華孤兒是1945年日本戰敗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孤兒。1945年,日本戰敗,當年的日軍倉皇撤退,有5000多名孤兒被拋棄在中國。他們中最大的13歲,最小的還只是襁褓中的嬰兒。據有關部門統計,經中國養父母收養的日本遺孤約有4000多人,大多為“日本開拓團”的後代。“日本開拓團”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向中國派來的包括軍隊和大量移民在內的組織,其中90%集中在東北地區 。
日本遺孤由中國人撫養長大,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並且均有正當職業。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大部分遺孤都回日本尋親,但多和中國養父母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由於他們回到日本的時候年齡較大,融入陌生社會的能力較差,絕大多數戰爭遺孤回到日本後需靠政府救助為生。很多遺孤回到日本數十年,依然是中國鄉音不改,他們比一般的日本人更渴望中日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