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類在創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來幫助記憶。我國古代就有“結繩記事”的方法。發生了一件事兒,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各個結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區別,表示那些事兒重要不重要,屬於什麼種類。往後看了這些繩結,就記起以前經歷的許多事兒。 現在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沒有文字,他們還用“結繩記事”的方法。還有一些民族用貝殼代替繩結貝殼大小不一,顏色形狀也有許多種,比繩結容易分辨。一條穿著好些貝殼的帶子,在他們看來,就是一本書,“讀”了這本“書”,他們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許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創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經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記事用繩結或貝殼一個樣,也用一些東西來表示意思。譬如這一族送給那一族一根槍或者一支箭,這就是一封宣戰書。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來,準備戰鬥,決不會誤會成別的意思。從前有一個民族送給相鄰的民族一封信。這封信一共四樣東西:一隻死鳥,一隻死老鼠,一隻死青蛙,還有五隻箭。這些東西包含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們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飛,像老鼠一樣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樣在湖面上跳躍嗎?如果不能,休想跟我們打仗。什麼時候你們的腳踏上我們的土地,我們就用亂箭來對付你們!”如果有一天,我們從郵遞員手裡收到一個包裹,解開一看,沒有別的,只是死鳥死老鼠這些東西,我們惟有連聲叫怪,猜想是哪一個淘氣的朋友寄來開玩笑的。誰知道在古代,這樣一包東西卻是一封嚴厲的信。
作者簡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1911年11月,改為現名葉聖陶。筆名有葉錦、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學畢業後,成為鄉鎮國小教師。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我國的第一個童話《稻草人》是他寫的。1919年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發表小說、新詩、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1921年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五卅”運動,與胡愈之等人創辦《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30年任開明書店編輯。“九一八”事變後,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1939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46年後參加愛國民主運動,任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1949年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民進第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屆中央主席、名譽主席,全國文聯第一至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二、三屆理事、顧問,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是文學研究會在創作上最有成績的作家,也是五四時期除魯迅之外最重要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921年冬,葉聖陶開始嘗試童話創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話,表達的是“愛”和“善”的理想主義。從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寫了23篇童話,於1923年結集出版,書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話的篇名《稻草人》。
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1929年)。其他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隔膜》(1922年)、《火災》(1923年)、《線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厭集》(1928年)等。在長期的編輯生涯中,先後主編或編輯過《詩》雜誌、《文學周報》、《小說月報》、《中學生》、《中學生文藝》、《國文月刊》、《開明少年》、《筆陣》、《國文雜誌》、《中國作家》等多種重要的文學、語文教育刊物和幾十種中國小語文教科書,撰寫過十多本語文教育方面的論著,為語文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經發現培養和舉薦過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葉紹鈞(葉聖陶原名)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出現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箇舊社會,是葉紹鈞 “教育小說”的基調。他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貧窮悲苦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他對作為知識階層一部分的教員,也有著嚴峻的解剖與審視。
葉紹鈞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的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紹鈞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的諦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里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紹鈞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鋒穿過這些人而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葉紹鈞(葉聖陶原名)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大致有兩種類型:
一是卑瑣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飯》中的吳先生和《潘先生在難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爭》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煥之》中的倪煥之。其中《倪煥之》被矛盾稱為“扛鼎”之作。
結構多變、精於布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是葉紹鈞小說風格的又一方面。
葉紹鈞(葉聖陶原名)對外國小說的借鑑了無痕跡,他的小說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既無歐化的成分,又沒有半文半白的現象,十分講究規範化。葉紹鈞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息,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嚴肅踏實的寫作態度,使葉紹鈞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代漢語的規範、純潔、健康作出了貢獻。
課文賞讀
這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創造文字之前(沒有文字),人們記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現出人類無窮的智慧。文章層次清晰,語言準確,體現了說明文的寫作特點,有利於學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所折射出的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