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江源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總面積36.3萬km2,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0.4%。該區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具有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典型特點,是我國江河中下游地區和東南亞區域生態環境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屏障。該區域動植物區系和濕地生態系統獨特,自然生態系統基本保持原始的狀態,是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和生物種質資源庫。

基本介紹

圖片 圖片

青海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歷史上,三江源區曾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區,被稱為生態“處女地”。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直接影響高原湖泊和濕地的水源補給,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乾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乾燥並裸露,沼澤低濕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變,生態環境已十分脆弱。隨著人口的無節制增加和人類無限度的生產經營活動,又大大加速了該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進度。特別是草地大規模的退化與沙化,不僅使該地區草地生產力和對土地的保護功能下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源區植被與濕地生態系統的破壞,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導致三江中下游廣大地區旱澇災害頻繁、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製約,並已直接威脅到了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諸國的生態安全.

三江源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素有"江河源"、"亞洲水塔"之稱。面積按流域分為:黃河源區面積16.7萬K㎡,占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6%;長江源區面積15.9萬K㎡,占44%;瀾滄江源區面積3.7萬K㎡,占10%。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於三江源地區。

三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複雜,海拔為3335~6564米。區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濕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

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被譽為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三江源地區具有獨 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為中亞高原高寒環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草甸、草原、沼澤及水生植被、墊狀植被和稀疏植被等,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區內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油麥吊雲杉、紅花綠絨蒿、蟲草3種,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蘭科植物31種;青海省級重點保護植物3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85種,鳥類237種(含亞種為263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藏羚、野氂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種。另外,還有省級保護動物艾虎、沙狐、斑頭雁、赤麻鴨等32種。三江源區還有9個植被型,以及眾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體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澤等濕地。區內獨特的地貌類型、豐富的野生動物類型、多姿多彩的森林與草原植被類型和秀美的水體類型,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自然風景。隨氣象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各種天象景觀、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林相及水體大小、形狀的變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觀的多樣性。

圖片 圖片

地理位置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其東、東南部與甘肅省、四川省相鄰,南部、西部與西藏自治區相接,北部分別與治多縣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爾木市和都蘭縣交界,東北部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縣、貴南縣、貴德縣和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接壤。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4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9.5萬km2,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55%。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面積按流域分為:黃河源區面積4.05萬km2,占保護區面積的26.6%;長江源區面積9.4萬km2,占保護區面積的61.7%;瀾滄江源區面積1.78萬km2,占保護區面積的11.7%。

主要特點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有四個顯著特點:

(1)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2)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美譽,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

(3)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

(4)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

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主要表現在:冰川退縮,湖泊、沼澤萎縮,地下水位下降;氣候反常,自然災害加劇,冰雹、霜凍、乾旱、雪災等次數有增無減;草地沙化嚴重;蟲鼠危害嚴重,三江源地區10%以上的面積有鼠害,蟲害面積占3.73%;水土流失嚴重,占三江源地區的11%由於盜獵等行為,野生動物銳減,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如果這一地區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將受嚴重影響。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於保護好江河源頭的生態系統,保護好高原濕地,為高原特有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保護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極自然景觀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管理狀況

1999年,中國探險協會組織了水資源專家與其他科學家對瀾滄江的綜合考察,通過考察提出了“開發大西北,保護三江源”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國家林業局、青海省政府、中國科協及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2000年2月2日,國家林業局以林護自字31號文《關於請儘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下發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立即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青海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初步意見,並在2000年3月21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討會”,會議認為:“中華水塔”面臨著嚴重威脅,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不僅將為西部地區的開發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也為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及生態安全提供重要保證。加強三江源區的生態保護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的重要使命,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目前,建立保護區的時機和條件基本成熟,要不失時機地推進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會後,青海省人民政府經過認真調研,於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圖片 圖片

2001年8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家組赴三江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也派員參與了考察。依據這次考察的成果,國家林業局規劃院和三江源保護區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護區2001-2010年的10年建設總體規劃。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就是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級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要求、結合三江源保護區及主管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進一步修改而成。該規劃將作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中長期建設的綱領性檔案。

2001年青海省批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由於目前各州、縣正在進行機構改革,各級自然保護管理體系還正在建立之中。因此,保護區的行政管理和相關的日常事務等工作暫由各級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代管。保護區涉及的4州1市、14個縣均設有林業局或(農牧局)林業科,總人數約為420人。森林公安局分局4個,公安人員148人。每個鄉(鎮)基本都設有林業技術推廣站,人數682人,自然保護管理和林政執法管理基礎較好。

三江源地區是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占全青海省43%的土地,10%的人口,其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到青海省的3%。社區民眾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僅在東部、東南部有少量耕地。由於經濟基礎、交通條件等多方面原因,會給保護區經營管理帶來很多困難,主要問題有: 社區民眾以畜牧業為主,放牧對保護區內草場保護帶來困難; 社區內產業結構單一,替代產業和產品發展緩慢,社區民眾的收入增長較慢,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 保護區內牧民的傳統落後生產與生活方式、陳舊的思想觀念等與實行保護的措施發生衝突; 保護區地域大,牧民與牧場分布散,管護難度大;採金、挖藥,以及煤、銅礦業等資源性產業給自然保護帶來威脅。

自然景觀

國家林業局,青海省人民政府決定於8月19日在通天河大橋旁隆重舉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立碑。江澤民題寫碑名,布赫寫了碑記。該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分布區。三江源頭地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天然濕地分布區,素有“中華水塔”之稱。這裡山川壯麗,水豐草美,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青海境內,這三條大河的源頭相距很近。萬里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各拉丹東南側的大冰川,綿亘幾十里的冰塔林,猶如座座水晶峰巒,千姿百態,景色綺麗。滾滾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源頭湖泊、小溪星羅棋布,水草豐美,甚為壯觀。瀾滄江源出於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西灘。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鎮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積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鐫刻著江澤民題寫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碑名,背面是用漢、藏文雕刻的原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撰寫的碑文。紀念碑高大挺拔,氣勢雄偉,聳立於通天河渡口房山丘之上。通天河,古稱“氂牛河”,流貫玉樹草原,長1000千米,因輯入《西遊記》而名聞天下。通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河中亂石穿空,水流湍急,驚濤拍岸,濤聲震耳。現在古渡口處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通天河大橋南岸,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名“曬經石”,石旁古柏群上掛滿經幡。傳為當年唐僧師徒取經歸來,渡通天河時,因負老龜囑託,被掀翻落水。唐僧師徒上岸後,在此石上晾曬被水浸濕的經卷,雖是神話傳說,然石上字痕猶存,清晰可辨,為玉樹州一靚麗的旅遊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