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新疆好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每當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新疆濃郁的民族風情,內蒙古大草原一望無垠的壯闊場景,就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里。一首經典的歌曲可以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區的金“名片”。時下,一場面向全國的“頌歌唱寧夏”歌曲徵集活動已經拉開大幕。近日,中國音樂家協會派出由協會黨組書記、全國著名作曲家徐沛東為團長的歌曲創作採風團赴寧夏採風,鄭南、車行、溫中甲、王佑貴、劉青、李海鷹……這么多“大家”一起來唱寧夏,我們期待著,他們必將把寧夏唱響全國。
徐沛東:我要為寧夏寫情歌
《籬笆牆的影子》、《辣妹子》 、《亞洲雄風》、《得民心者得天下》……提到這些或婉轉或高亢的音樂作品,老百姓都耳熟能詳,作曲人就是被譽為“曲曲都能唱紅”的徐沛東。這次是徐沛東第二次來寧夏。當和記者聊起兩次來寧夏的不同感受時,徐沛東感嘆不已,連連說“翻天覆地”。十多年前,寧夏人給徐沛東的是“與世無爭”的感覺。而這次來,他最深的感受不是銀川城市建設的翻天覆地,而是人們精神面貌的改變,從骨子裡透出的一種積極向上、奮起攀登的精神面貌。他覺得這比城市建設方面的變化更讓人欣喜。他說,一首好歌會讓人看到新的希望,會對美好生活有所期待,而寧夏的這種變化符合了歌曲創作的需要,這是一個很好的素材。通過這樣的音樂可以喚起寧夏乃至整個西部的覺醒和奮起,音樂創作也要與時俱進,要貼近時代、反映時代、跟上時代,就必須挖掘人內心的力量。
徐沛東說,寧夏這次的歌曲徵集活動非常有創意,運作很科學,全國各地都很重視本地歌曲的創作和傳唱,但像寧夏這種方式還是頭一次。如此多的優秀詞曲作家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碰撞,對鼓舞詞曲作家創作熱情、提高創作質量是一個很大的推動。這樣的活動對於展現寧夏音樂的個性,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寧夏,了解寧夏有很好的作用。
寧夏的風光秀美、雄渾、俊俏、浪漫,值得頌唱;銀川的城市整潔、美麗、日新月異,值得頌唱。但是,更值得頌唱的是人,人的感情。城市建築的變化是表面的,最本質的變化是人的生存感受的變化。為了反映人的變化,徐沛東透露,他打算以情歌的形式完成這次創作,考慮地方、民族和原有的音樂資源因素,徐沛東說,為寧夏寫一首情歌可能是最容易唱響的。
溫中甲:用音樂為“第二故鄉”添彩
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作曲家溫中甲為電視劇《四世同堂》 、《平凡的世界》 、《夜深沉》寫過主題歌,為大型舞劇《霸王別姬》作過曲。作為北京知青,溫中甲曾經在寧夏生活了將近10年。30多年前,上山下鄉到寧夏六盤山區的他把青春年華獻給了寧夏這片沃土。而這次重回寧夏,他笑稱是回到了“第二故鄉”。一直以來,他雖然沒有生活在寧夏,但對這片黃土地的感情從來沒有消逝。他為《寧夏信是米糧川》 、《黃土地紅枸杞》等寧夏民歌作過曲。對於寧夏的音樂現狀,他很有發言權,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溫中甲認為,目前寧夏本土音樂的現狀不容樂觀,沒有更多好的詞曲,再加上包裝不到位,宣傳跟不上,制約了寧夏本土音樂的發展,而這次歌曲徵集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他表示,會努力創作一些具有寧夏風格同時又融合其他音樂元素的曲子,爭取有所突破。他說,自己不會刻意去寫,音樂是靈感迸發的結果,太刻意反而寫不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把感受最深的東西表達出來,為“第二故鄉”做點實事。他為有這么多優秀的詞曲作家能來寧夏感到高興,這是對寧夏精神文明建設最大的支持。
車行:讓寧夏音樂的“好日子”快點到來
1998年的春節晚會上,宋祖英一曲《好日子》紅遍了大江南北,也讓人們開始熟悉空政歌舞團著名詞作家車行,當記者知道《越來越好》、《常回家看看》是他的作品時,饒有興趣地對他進行了採訪。
車行今年年初曾經來寧夏採風,並且寫了一首歌叫《塞上家園》。再次來寧夏,他還是很興奮,對於寧夏的印象,他覺得最深的感受還是這裡的文化積澱。他覺得一種文化並不是一次採風就能體會得到的,要有長久的觀察和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水到渠成。如何完成這個過程,他說,他所理解的就是要接近自然,接近這種文化根之所在,然後再在自己的音樂創作裡面體現。這次來的這些詞曲作家裡面,很多都與他有過合作,有這樣輕鬆的氛圍和環境,再加上有這一段採風的日子,完全把自己放進寧夏的自然風光中,他表示,自己一定會有和年初來時不一樣的感受,而這些新的東西會為創作提供更多的素材。他說,我會讓寧夏音樂的“好日子”快點到來。
王佑貴:“花兒”必將重新綻放
王佑貴的代表作是《春天的故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走進新時代》等。他說,地方的、民族的、傳統的就是現代的、世界的、先進的。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民歌中,寧夏花兒一直很耀眼,學音樂專業的人,都聽過花兒,誰都會被那種熱烈、含蓄而浪漫的情調打動。王佑貴雖然沒到過寧夏,但一直關注寧夏花兒。這次到寧夏,他說是圓夢,感覺非常好。他給記者透露了他的創作構思。他說,他的突破點不是“塞上明珠”、“塞上江南”什麼的,他將在寧夏的地方故事裡選一個片斷,進行創作,這個作品裡的“寧夏味道”,會讓外面的人對寧夏產生類似於嚮往西藏的那種神往感。
王佑貴說,寧夏“花兒”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要想得到更大的發展,讓更多的人熟悉寧夏“花兒”,就必須糅合現代音樂元素,在現有的基礎上出新,他有信心在自己的作品中讓“花兒”重新“綻放”。王佑貴說,他的作品最遲在2008年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前拿出。
李海鷹:要重視創作,還要重視推廣
《彎彎的月亮》 、 《走四方》 、 《我不想說》 、《我的愛對你說》,這些熟悉的歌曲讓記者認識了李海鷹。李海鷹說,他這次來寧夏是“學習”的,他從沒來過寧夏,但是一來,就深深地被打動了。他說,能在這次“頌歌唱寧夏”歌曲徵集活動中發掘、創作出一首甚至幾首可以傳唱的反映寧夏的優秀歌曲固然可喜,但我們更要注重過程,這次活動本身就是對寧夏的一次很好的宣傳。他原來就把寧夏和青海混淆不分,寧夏太需要宣傳。寧夏原生態的東西非常好,現在的藝術家很少有機會接觸真正原生態的東西,這次李海鷹用DV機把寧夏拍下來、帶回去。
寧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詞曲作者創作過3000多首作品,其中不乏《牧羊的哥哥上了山》、《寧夏川好地方》等膾炙人口、獲過全國大獎的好作品,但是,都沒有在全國唱響。寧夏的音樂元素、優秀作品不比內蒙古、廣西遜色,但是挖掘、創新、包裝、推廣不夠,在全國媒體上寧夏的表現太少。
李海鷹說,我相信這次一定能產生一些“金子”,但是如何才能使“金子”不被埋在土裡,而讓它發光,那就要想辦法搭建平台、選擇傳媒、進行良好的包裝宣傳,使之得以很好地傳播和張揚。在現代媒體社會中,製作、宣傳和推廣與創作同樣重要。希望這方面也得到有關部門重視,詞曲作者自己可以拿出好作品,但是宣傳推廣、在全國唱響的事情不是作者自己能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