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之城 特色及評論
純文學獎首次青睞網路文學,作為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最佳長篇小說,本書在網上連載引起轟動,還未出版就遭遇盜版。作者寧肯更是因此成為網上大受歡迎的作者。作品中有迷霧般的現實生活,有北京、秦嶺、西藏、深圳等截然不同的地域生活,又有原始藝術、詩歌、地下音樂,被稱為“一部前所未有的網上另類長篇小說”。蒙面之城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一段漫長而沉思的生命,是一次偉大的歷險,有時甚至是一個家族或一個種族經歷的頂點,是對於後者悠遠而撲朔迷離的過程的答案,帶著那些錯誤、成功、道和罪惡的標誌。十七歲的馬格以可笑的福爾摩斯的眼光懷疑一切,甚至懷疑父親是否自己的生父……。蒙面之城 本書前言
網路小說《蒙面之城》首次獲我國權威文學獎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 孫麗萍)“17歲的中學生馬格踏上了旅途。他從北向南,經過中國最美麗的省區西藏 ,最荒涼的山脈秦嶺,最繁華的都市深圳――一切都無可留戀。” 兩年前,中國作家寧肯的這篇“流浪漢小說”《蒙面之城》在遭遇了出版社的多次退稿之後,開始在新浪網上連載。一個月後,小說的點擊率超過了50萬人次。 《蒙面之城》剛剛成為獲得中國權威文學獎項的首部網路文學作品。22日,在北京頒發的“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把“優秀長篇小說”的桂冠拋向了這位因網路而成名的新銳作家。同時獲得此項殊榮的作家張潔17年前就獲得了中國最高級別的文學大獎――茅盾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是北京市文學藝術方面的最高獎勵,於2000年6月首次頒獎。 “難以相信我的名字會和老舍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我名不見經傳。”年過40的寧肯手捧北京鼓樓造型的獎盃,顯得意外又激動。雖然從事寫作已經20年,但寧肯發表在報刊雜誌上的文字全部加起來不到10萬字。他現在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工作。 以往在中國,成為作家的唯一途徑是向各種不同級別的文學雜誌投稿,發表作品,以獲得加入作家協會――一個覆蓋全國的半官方文學俱樂部網路――的資格。 《蒙面之城》講述的是一個都市少年在中國大地上漫遊並成長的經歷。評論說,作品描述了一種邊緣狀態的生活,它激起了成千上萬年輕人的反響和共鳴。 “我們的時代叫囂著成功和機會――但馬格向我們指出了另一條道路,一連串的拒絕與放棄,通向心靈的自由”,一則網上評論這樣說。 參與第二屆老舍文學獎評獎的一位評審特意提到《蒙面之城》的點擊率,作為這部小說作品獲獎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部作品通過紙質媒體問世,讀者已經很少給作者寫信了,而在網路上你的作品有人讀,在發表他們的看法。這給作家帶來極大的幸福:有一天你可能在完全無意中看到那些評論,那個時刻非常神奇,”寧肯說。 可以預料,《蒙面之城》的獲獎把網際網路變成了通向文學桂冠的嶄新通道。從1999年一部台灣網路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把“網路文學”概念引入大陸以來,已經有數以百萬計的網路寫手在網路上發表作品,有的甚至是盲人。中國最大的文學網站榕樹已經收到170多萬篇投稿。 隨著網路在中國的日益普及,網路文學的社會影響力漸漸令傳統文學望塵莫及。當下最熱門的網上連載小說要數《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迫不及待的網上讀者乾脆就自己動筆,為它添了數十個真假難辨的故事結尾,全部廣為流傳。 傳統的出版社也在把目光投向充滿新鮮活力的網路文學。作家出版社去年出版了寧肯的《蒙面之城》,銷量超過5萬冊,躋身熱門圖書前十位。另一位網路作家安妮寶貝的作品出版後銷量也達到6萬冊之多。 人們認為,網路文學較之一些傳統文學,更加密切地接觸現實生活,在文字表現上也富有新意。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習慣網上閱讀。 中國網民目前已經達到4600萬。而2年前只有890萬。 雖然無數網友期待寧肯能把流浪者馬格的故事延續下去,但寧肯表示他正在著手寫作另一個人物從30歲到40歲的經歷,同樣將先通過網路發表。“我覺得社會進一步開放了,人們對文學作品的題材也更加寬容了”,他高興地說。 事實上,中國的文學評獎也正在變得更加開放和寬容。以培養北京作家為創立宗旨的老舍文學獎已經把參評作品的範圍擴大到“涉及全國”,在中國的其他省市如上海也出現了相同的情形。 來源:新華網 2002年10月25日 :《蒙面之城》--這個蒙面的異數來自何方http://www.sina.com.cn 2001/06/26 14:50 中國青年報 我喜歡馬格,我知道每個人的血液里都有馬格,我希望自己血液里的馬格在歲月里多一些,而不是少一些。作者是個高人,佩服。―――網友留言《蒙面之城》在當下文壇是個異數,一個我們一直期許,當它真的來到,又讓我們感到有些意外的異數。作者的名字是陌生的,不具有天然的炒作價值。但該書的內容卻意外地匯集了當下可供流行的一切要素:性、叛逆、調侃、神秘、偵窺、畸戀、荒誕、陰謀、歷險、思辯、反樸歸真、英雄情結等等。所幸的是,流行並沒有使該書墮落。作者在豐富多彩的細節展示中,始終把握著深邃的精神核心。該書是年輕的,又是老熟的,它把流行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與複雜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主題相襯托,作者把大部分故事安排在距現代生活甚遠的原始環境中。這使作品通篇瀰漫著濃郁的詩意和夢幻色彩。它令讀者大為驚異,我們的現實生存,竟可以同這樣恢弘奇妙的空間相通。然而,如果剝去山林、草原、冰川、邊緣城鎮這些壯觀的布景,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幕赤裸裸的時代自省劇。現代經濟與文化以不可逆轉的龐大模式慣性地行進著,而植根於人性深處的生命渴望卻似乎永遠地失去著舒展的可能。作者尖銳地感受到這一變異所牽動的心靈的痛苦,他把這痛苦淋漓盡致地投射到了他的人物身上。馬格和成岩恰恰是從兩個對立的起點出發,向著自己理念的極至進行探究的主體。馬格與生俱來地置身於某種文化核心,對他和他的家族而言,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夠得到別人夢寐以求的東西。因為他們洞悉那種文化的奧秘,也占據著相關的社會通道要衝。而馬格對這種文化以及他的家族的文化使命均無動於衷,他選擇了流浪,風餐露宿,隨時隱沒於大地上勞動生息的人群之中。他是現代文明的反動者,或者是流失著的自然人性的體現者。成岩則相反,他憤怒地從困厄的眾生中衝殺出來,他絕不滿足宿命的安排,無論他涉身什麼領域,他都會去傾心構建文明最精緻的高層部分。他要用以往高高在上壓抑著他的那些人奉行的規則來戰勝他們。他的才智和他的激情使他變成一部效率超絕的奮鬥機器。他與馬格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對自己的追求毫不懷疑,而且不惜代價,他們的衝突因此異常激烈。從小說的結構來看,故事的主體在第三章之後才逐漸呈現。但第二章即《岩畫》已突兀地崛立起一座高峰。還陽界裝卸隊長出於對自己鍾愛的女人的絕望,自殺性地同那隻醜陋的似乎是死神象徵的野豬肉搏,傷殘後他要求人們把他置於山野,讓鷹把自己雕琢成一副純淨的白骨。儘管隊長後來再也沒有出現,但其行為的慘烈與超拔的英雄性,卻寓言般涵蓋了馬格和成岩,構成全書的縱深背景。像聖母峰的融雪滋潤著下游故事的展開。成岩幾乎就是裝卸隊長的翻版,只不過他的山野是水泥和瀝青,肉搏的對象是日益冷酷的現代文明,啄他的鷹卻是果丹,他最愛的和傷害他最徹底的女人。果丹是因為偏袒馬格而傷害成岩的,在危急時刻,她不惜私下改動命運的擇定,把生留給馬格,讓成岩去承受死亡的威脅;尤其是當成岩昏迷在床時,她竟不顧周圍的非議,與馬格瘋狂熱戀。這些都不是她作為成岩的情人應有的舉動,連她自己也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實際上,果丹,以及闖蕩還陽界的林茵茵,他們喜愛馬格的原因是很簡單的。作為心智高強的女人,她們對生活不論怎樣投入,都脫不開現代文明的立場,她們是生命原知或自然人性的探測者和鑑賞者,馬格則是生命本身,他真實、親切、活躍、閱歷豐富,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本體,沒有內涵卻又有無限內涵。作者對馬格的偏愛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作者筆下,馬格總在做著或調侃著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鮮有心理活動,令人感到他是一個缺乏內部聲音的人。但是他被放在了同整個現存秩序對峙的位置上,並且很輕易就贏得了那些非凡女性的深愛,他的魅力是不是被誇大和神秘化了呢?儘管他是一個自在的人,一個不按照現存模式思索的人,他就一定不思索嗎?是不是作者出於對這個人物的偏愛而使他懸浮在光輝中,忽略了某些方面的刻畫?相比之下,成岩的心理脈絡就顯得清晰一些,他的強悍和脆弱均有跡可尋。果丹的形象,林茵茵、何萍、黃明遠的形象也十分鮮明。也許這些人物更多地出自時代的神工鬼斧,而馬格則更多地出自作者虛構,畢竟我們這裡不是盛產馬格這種人的地方。總的說來,《蒙面之城》是一部足以震撼人心靈的作品,它所展示的社會生活的廣度、時代問題的深度以及巨大的空間跨度,都是近年來少見的。蒙面之城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午門第二章 岩畫
第三章 西藏
第四章 飛地
第五章 冰川
第六章 舊夢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音樂
第九章 地下室
第十章 紅方
第十一章 時間
第十二章 結局或開始
蒙面之城 文章節選
她的心有些亂,某種力量正在消弭,他給她一種理智,他不容易,那么多風言風語,還要他怎樣?難道……她無法再想下去。
她得回到主流,她別無選擇。
他們緩和了,或者說她原諒了他。她原諒了他,還是沒有?她不知道,但至少看起來是如此。一曲過後,她回到了大家庭中,像是歸來。
她回來得很晚。馬格已在沙發上睡下。睡得很深。太陽能大功告成,在他手上誕生,日以繼夜,為了趕上這次舞會。事情總是在意想不到時出現逆轉,在一種不太可能的情況下她給了成岩機會,而他抓住了,馬格走了。她原本想以一種絕決姿態與馬格跳上一曲,她要給所有人以回答:大盜與淑女在舞池旋轉,然後昂首而去,她甚至需要這樣的情節。但是結果意想不到。這世界除了上帝是惟一的作者,所謂小說家不過都是通過上帝來完成作品的。
那就聽憑上帝吧。可是,怎么辦?
馬格,她能同馬格怎么樣?不能怎么樣,她還沒敢多想。事物在白天生長,同樣也在夜晚生長,夜晚生長的事物不需要陽光,甚至不能見到陽光。那么每個人的夜晚都在生長什麼?面對隱性的生命,我們所能看到的,夜晚不知比白天要多多少;白天天空空無一物,夜晚為什麼群星燦爛?“頭上的星空,心中的法則”,康德為什麼要這樣提出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命題?或者也是最難解的命題?康德是宿命的,所有的哲學都是宿命的,她閱讀他們的書,但從沒像今夜感到先知們的存在。
8
她一夜飄忽,一覺醒來馬格已經起來了,已經幹上活了。太陽能雖然完工了,但只是簡單的完工,還有一些收尾工作,地面牆壁要鋪上瓷磚,沒有瓷磚浴室無法稱其為浴室,廚房也一樣。他準備出門去鎮上買瓷磚,果丹做早點,要馬格吃完了再去。
馬格吃著早餐,談他的裝修方案,主要是顏色的選擇。
她談到昨晚的舞會,他像是才想起來。
“怎么樣,開心嗎?”
“我想請你跳舞的,你為什麼走了?”
不得不說的話,不觸及也同樣存在。
“我不習慣很多人,也挺乏的。”
“我讓成岩請你,你不會怪我吧。”
“他向我道歉,請我過去,可以了。”
“他這人其實本質不錯。”她為他辯護,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我不會看本質,但我會看相。我吃好了。”
“不用這么急,你休息兩天。”
“幹活的人是不能休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