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片名:精疲力盡
IMDB評分:8.0/10(19330votes)
簡介
拍攝於1959年的《精疲力盡》是法國電影大師讓-呂克·戈達爾的成名作,這部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的基調與風格。
6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開山之作,從40年代美國黑幫片中吸取靈感,為電影製作開啟了更自由、更個人化的空間,同時捧紅了法國一代巨星貝爾蒙多。
劇情
幾乎身無分文、從義大利歸來的米歇爾在馬賽偷了一輛美國人的小汽車,沿七號公路向巴黎超速行駛。兩個警察騎著機車追了上來。米歇爾把車拐進路旁的灌木林,等警察趕到面前時,他拿槍打倒了一個,然後逃之夭夭。
到達巴黎,米歇爾去找一位姑娘借錢,姑娘說錢不多。米歇爾乘她不備,從她的錢包里偷出一些錢溜掉。米歇爾在大街上遇到正在賣報的美國姑娘帕特麗夏,一個勁兒跟她套近乎,說如何如何愛她,又問她去不去羅馬等等。帕特麗夏說她要考大學,否則父母就不會再給她寄錢了。米歇爾只好走開。他打開剛買到的報紙,上面登著警方已查明七號公路殺人兇手的訊息。
米歇爾來到旅行社,找一個朋友取錢,得到的卻是一張不能提取現款的支票,出於無奈也就只好拿著這張支票離開。正在這時,來了一位警長和他的助手,查問米歇爾的行蹤,那位朋友回說不知道,但他的女秘書卻稟告說剛才有人來過。警長一聽,火冒三丈,追了出去。
米歇爾請帕特麗夏吃飯,身上卻沒帶多少錢。他謊稱去打一個電話,走進一家咖啡店,在洗手間裡把一個人擊昏在地,從他身上搜出幾張鈔票。等他回來,帕特麗夏說來不及了,她還得去赴一個約會。米歇爾用車送她去了一家餐館。帕特麗夏見到了她要找的美國記者,對方送給她一本書,兩人親熱地交談,還擁抱接吻。回到住處,帕特麗夏發現米歇爾正躺在她的床上,問他這是為什麼?米歇爾回答說旅館裡已經沒有他的房間了。她告訴米歇爾,自己已經懷孕了,是米歇爾的孩子。米歇爾說她真蠢,又提起要她跟他去義大利的事。帕特麗夏沒有回答,說她有點害怕。米歇爾一邊打電話找欠他錢的人,一邊對帕特麗夏說他愛她,但又不像她想的那樣。帕特麗夏說其實他並不知道她想什麼,她想知道的是他的真心實意。然後,兩人鑽進被裡,不知不覺,已經是正午了。
帕特麗夏向米歇爾借車外出,米歇爾說要親自送她去。兩人到了街上,帕特麗夏卻沒看見車,米歇爾謊稱在車庫裡,這就把它開來。他走到另一條街道,盯上了一輛敞篷跑車。等車主人離開後,他堂而皇之地跨進車,把車開走,又帶上帕特麗夏在街道上疾馳。帕特麗夏讓車稍停,下車辦事,米歇爾買來一份報紙,上面登著他的大幅照片,警方正在通緝他這個殺人兇手。有個年輕人站在附近邊看報,邊瞟著米歇爾。帕特麗夏回來後,米歇爾趕忙開車溜之大吉。那年輕人馬上去向警察報告。
米歇爾和帕特麗夏來到奧利機場。帕特麗夏要在這裡參加一個記者招待會,米歇爾繼續驅車去找那個欠他錢的人。在一個車庫裡,米歇爾找到了一位買主。談妥車價後,買主卻表示眼下付不出現錢,米歇爾當然不乾。買主拿出報紙上刊登的通緝令來威脅他,並乘他打電話時,拔下了他車子的發動機引火線。米歇爾把這個人狠狠地揍了一頓,從他身上搜出一些錢趕緊離開。米歇爾和帕特麗夏要了一輛計程車。不一會兒,米歇爾讓車停下,去找欠他錢的人,仍然沒有找到。他和帕特麗夏進了一座大樓,又從另一個出口走上另一條街道,把計程車司機甩掉了。
帕特麗夏去了報社,這時警長正好來報社找她。警長問她是否認識米歇爾,她搖了搖頭。警長告誡她別耍滑頭,不說實話就會倒霉,她只好承認她認識此人,但不知道他現在何處。警長要帕特麗夏下次見到米歇爾時一定給他打電話報告。帕特麗夏出了報社,看見米歇爾過來了,立即向他暗示有人跟蹤。走了一段路,她跑進一家電影院,然後從側門溜了出來,在街上與米歇爾會合,去另一家電影院看美國西部片。等到天黑,兩人從電影院出來,偷了一輛小車開走了。帕特麗夏對米歇爾說她非常愛他。路過一個加油站,兩人又偷了一輛小車輪流著開。在一家咖啡店的露天座里,米歇爾終於找到了他正在找的那個朋友,朋友答應替他兌換支票,又告訴米歇爾可以去他認識的一個瑞典女人家過夜。米歇爾和帕特麗夏到了這個瑞典女人家。米歇爾打了幾次電話都不通,就讓帕特麗夏去買份報。帕特麗夏出去時接通了警長的電話,報告了米歇爾的住處。回來後,帕特麗夏又向米歇爾實說她已給警察局打了電話,並說她不愛他,不想跟他去義大利。米歇爾雖然大吃一驚,但也沒有逃跑的意思,他覺得無所謂,反正一切都完了。
清晨,米歇爾的朋友開車來,把錢還給了他。米歇爾對他說,帕特麗夏已把自己告發,讓他趕快離開。他的朋友說可以一起走,米歇爾卻聲稱哪兒也不想去,因為他已經筋疲力盡了。這時警長帶人趕到。米歇爾撿起朋友逃走前扔給他的手槍,但警方先開了槍,米歇爾身上連中數彈,可他還是搖搖晃晃地向前跑著,最後在大街的盡頭倒下了。帕特麗夏跑過來,望著米歇爾。米歇爾作了幾個怪相,說了一句“真可惡”就死了。帕特麗夏回過頭來,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著別人發問:“可惡?這是什麼意思?”
演職員表
編劇Writer:
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Godard....writer
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Truffaut....story
演員Actor:
JeanPaulBelmondo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Belmondo....MichelPoiccard
JeanSeberg珍·茜寶JeanSeberg....PatriciaFranchini
Jean-PierreMelville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Melville....Parvulesco
DanielBoulanger....PoliceInspectorVital
JeanLucGodard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Godard....AnInformer
PhilippedeBroca菲利普·德·普勞加PhilippedeBroca....AJournalist(uncredited)
RogerHanin羅傑·哈寧RogerHanin....CalZombach
製作人Producedby:
GeorgesdeBeauregard....produc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MartialSolal
攝影Cinematography:
RaoulCoutard
剪輯FilmEditing:
CécileDecugis
LilaHerman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皮埃爾·李思恩特PierreRissient....assistantdirector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LesFilmsGeorgesdeBeauregard
2.SNC[法國]
發行公司:
1.FilmsGeorgesdeBeauregard[法國](1961)(France)(theatrical)
2.Impéria[法國](1960)(France)(theatrical)
3.SNC[法國](1960)(France)(theatrical)
4.Sociéténouvelledecinématographie(SNC)(1960)(Canada)(theatrical)
5.FilmsAroundtheWorldInc.(I)[美國](1961)(USA)(theatrical)(subtitled)
6.AsociaceCeskýchFilmovýchKlubu(ACFK)[捷克](2006)(CzechRepublic)(theatrical)
7.NeueVisionenFilmverleih[德國](2001)(Germany)(theatrical)(re-release)
8.OptimumReleasing[英國](2000)(UK)(theatrical)(re-release)
9.RialtoPicturesLLC[美國](2010)(USA)(theatrical)(re-release)
10.BBCWorldwide[英國](1987)(UK)(TV)
11.connoisseur/MeridianFilmsInc.[美國](1989)(USA)(VHS)(subtitled)
12.ConnoisseurVideo[英國](19??)(UK)(VHS)
13.標準收藏[美國](19??)(USA)(video)(laserdisc)/(2007)(USA)(DVD)
14.FoxLorber[美國](2001)(USA)(DVD)(subtitled)/(2001)(USA)(VHS)(subtitled)
15.JanusFilms[美國](1989)(USA)(allmedia)
16.KinoweltHomeEntertainment[德國](2001)(Germany)(DVD)
17.Nothing'sNewVideo[美國](2005)(USA)(VHS)
18.OptimumHomeEntertainment(2000)(UK)(DVD)(re-release)/(2007)(UK)(DVD)(boxset)/(2001)(UK)(DVD)(specialedition)
19.PolybandGmbH[德國](1992)(Germany)(VHS)
20.RaroVideo(2005)(Italy)(DVD)(boxedset)/(2007)(Italy)(DVD)
21.TimelessVideoInc.[美國](1994)(USA)(VHS)(subtitled)
22.UniversalPicturesBenelux[荷蘭](2010)(Netherlands)(DVD)(Blu-ray)(StudioCanalCollection)
23.WellspringMedia[美國](2004)(USA)(DVD)
上映日期
香港HongKong2004年5月4日......(LeFrenchMayFilmFestivalofHongKong)
法國France1960年3月16日
日本Japan1960年3月26日
西德WestGermany1960年6月......(Berli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西德WestGermany1960年7月5日
丹麥Denmark1960年10月17日
瑞典Sweden1961年1月23日
美國USA1961年2月7日
土耳其Turkey1961年3月
芬蘭Finland1964年9月11日
丹麥Denmark1966年4月11日......(re-release)
西班牙Spain1966年7月4日
芬蘭Finland1996年7月12日......(re-release)
美國USA2000年4月21日......(re-release)
阿根廷Argentina2001年1月20日......(Ciclograndesclásicoseuropeos)
德國Germany2001年7月5日......(re-release)
捷克CzechRepublic2006年1月12日......(re-release)
美國USA2010年4月23日......(TCMClassicFilmFestival)(restoredversion)
美國USA2010年5月28日......(limited)(restoredversion)
英國UK2010年6月25日......(limited)(restoredversion)
關於導演
戈達爾1930年12月3日生於巴黎。他在法國和瑞士邊界的雷曼湖畔度過了少年時期,進入青年時期後迅速陶醉於電影世界,與特呂弗和羅梅爾等人終日在巴黎的“亨利·朗格洛瓦――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里接受各種電影的洗禮。隨後不久便在《電影手冊》等雜誌上發表影片評論文章,並模仿希區柯克等老前輩,一邊進行寫作,一邊製作自己的短片,為拍攝正式的長篇作品積累經驗。1960年,戈達爾發表了第一部長篇電影作品《ABOUTDESOUFFLE/精疲力盡》,在世界電影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完全無視傳統電影理論的拍攝手法帶來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和安娜·卡利娜結婚以後,以她為主演的“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一部接一部地問世。戈達爾成為全球最受注目的導演之一。
1967年戈達爾拍攝了政治題材的影片《LACHINOISE/中國姑娘》之後,很快就與安娜·卡利娜分手並和這部影片的女主角維阿塞姆斯基結為夫婦。1968年朗格洛瓦的解任,坎城電影節的終止事件,五月風暴等一連串的動盪使戈達爾又轉入對反映時政的藝術作品的探討和研究。他組織了“基卡·維爾托夫小組”,專門製作革命題材的影片。1973年戈達爾離開巴黎,和馬里·米維爾在格勒諾布爾共同創建“聲音影象”,投入錄象時代的新鮮體驗。
1979年戈達爾的《SAUVEQUIPEUT(LAVIE)/各自逃生(生活)》公映之後,曾引發了“戈達爾電影已走向商業化”的爭議,而他卻對這一切置之不理,獨自來到瑞士,再次開始了新的冒險。他運用手提攝象機和電影攝影機交替或同時拍攝,力圖展現全新的視聽世界。在進入新世紀後的今天,戈達爾再出江湖。這次,他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壯觀宏大的作品,一部向世人展現了他長達十餘年的編排過程和電影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百年歷程的作品。這就是《HISTOIRE(S)DUCINEMA》――《電影史》。
幕後製作
《筋疲力盡》是法國著名導演戈達爾的成名作,也是新浪潮運動的標誌性作品之一。《筋疲力盡》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新浪潮影片:故事略顯無序,採用真實場景,拍攝手法隨心所欲,剪輯自由,語言文學味道濃重。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是標準的"新浪潮角色":沒有經濟基礎的米歇爾性格頹廢卻珍重感情,帕特莉夏水性揚花並且最終以背叛解決了與米歇爾的關係問題。
作為戈達爾的第一部長片,《筋疲力盡》也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導演們(特別是《電影手冊》派)的一次集體行動,當時已經成名的弗朗索瓦·特呂福為影片編寫腳本並拉來拍攝資金,克勞德·夏布洛爾擔任了執行製片,黑色電影大師讓-皮艾爾·梅爾維爾在片中出演了作家一角。
儘管《筋疲力盡》一致被認為是戈達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他本人卻多次聲明自己並不喜歡這部影片,因為那是"為別人而拍的"。
幕後花絮
與傳聞相反的是,讓-呂克·戈達爾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並不是沒有準備劇本。他只是在剛開始拍攝的時候還沒有一個完成的劇本,然後在每天早晨先寫好當天要拍攝的那些戲。與此情況相同的電影還有他的《狂人皮埃羅》(Pierrotlefou1965)。
為了製造出更加疏理和自然的效果,讓-呂克·戈達爾在每場戲即將開拍的時候才會給出每位演員各自的台詞。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買不起攝影推車,在鳳電影妻里有很多拍攝場景,都是攝影師坐在輪椅上由他自己來推動這輛"車"的。這是戈達爾從讓-皮埃哲爾·梅爾維爾那兒學過來的,後者就是採用這項低成本技術完成了影片《大盜鮑勃》(Bobleflambeur1955)和《海的沉默》幼(LeSilencedelaMer1949)。
導演客串:(讓-呂克·戈達爾)在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個著太陽鏡正在讀報紙的過路人,他認出了歇爾,然後跑開了打算向警察告發他。
這部電影是獻給MonogramPictures電影公司的。
1983年的美國重拍版由理察·基爾主演,重心放在了劇情上,對於電影語彙毫無創新。
影片中米歇爾的化名是拉·科瓦奇(LaszloKovacs),有無數人曾經猜測這個名字與匈牙利富有傳奇色彩的攝影師有關。事實上,戈達爾在那個時候並沒有見過科瓦奇,而這個名字指代的是克勞德·夏布洛爾的電影《二重奏》ADoubleTour(1959)中貝爾蒙多扮演的角色。
精彩對白
畢竟我是個混蛋,我沒有選擇。如果你不喜歡城市,如果你不喜歡海濱,如果你不喜歡高山,那你就完了。在痛苦與空白之間,我選擇空白。(開場的台詞)
米歇爾:總之,我是個傻瓜。總之,是的,我一定是,一定!
米歇爾:(問一個賣報的女孩)看見帕特麗夏了嗎?(女孩指給他方向)
帕特麗夏:紐約先驅論壇報!紐約先驅論壇報!
米歇爾:跟我去羅馬嗎?很瘋狂,但我愛你。我想知道我是否願意再見到你。
帕特麗夏:你去哪了?蒙特卡洛?
米歇爾:不,是馬賽。那裡有我一個老夥伴。星期一我打過電話給你。
帕特麗夏:那時我出城了。(吆喝)紐約先驅論壇報!
米爾:我來一份。
帕特麗夏:你真好。(米歇爾掏錢買了份帕特麗夏手中的報紙)你在這裡做什麼?我還以為你不喜歡巴黎呢。
米歇爾:真是的,但是我在這裡有敵人。
帕特麗夏:所以你現在處在危險之中?
米歇爾:是的,你願意和我一起去羅馬嗎?
帕特麗夏:去做什麼?
米歇爾:到了再說。
帕特麗夏:不行啊,我在這裡還有很多事要做。
米歇爾:你要繼續向前還是往回去愛麗舍宮?
帕特麗夏:"愛麗舍"是什麼?
米歇爾:愛麗舍宮。(停頓了一會)我要去喬治大街。
帕特一麗夏:好的,再見。
米歇爾:來吧,和我一起了。
帕特麗夏:只是到那個拐角。(兩人轉身往回走,帕特麗夏繼續吆喝)紐約先驅論壇報!
米歇爾:給你這個,沒有主占星!
帕特麗夏:"占星"是什麼?
米妖爾:將來,我想知道我的將來,你哪?
帕特麗夏:當然。(繼續吆喝)紐約先驅論壇報!(看著米歇爾)怎么了?
米歇爾:沒什麼,只是天想看著你。
帕特麗夏:你沒有和你說一聲再見就走了。
歇爾:不是,我生氣是因為我當時瘋掉了。很高興醒來的時候丟邊有個女孩。
帕特麗夏:你會留在被這嗎?
米歇爾:是的,我還要找一個欠我的人。然後我還必須要來見你。
帕特麗夏:你不必了。
米歇爾:為什麼?
帕特麗夏:這裡有很多比我更漂亮的女孩。
米歇爾:不是,自從你只之後我和兩個女孩上過床,那只是一時衝動。
帕特麗夏:"一時衝動"?
米歇:她們確實很漂亮,但也只暫時的,這些都過去了。那你願意去羅馬嗎?在法國我已經受夠了。
特麗夏:我不能。我必須去鳥索邦神乙學院學習,否則我的父母就不給我寄錢了。
米歇爾:我有錢啊。
帕特麗夏:我們駒只是一起度過了三個夜晚!
米歇爾:不是,五個。為什麼你不戴胸罩?
帕特麗夏:不要談這些了!
米歇爾:好了,對不起!幾點了?以後再見了?
帕特麗夏:不要以後了,今晚,若你想的話。
米歇爾:哪裡?
帕特麗夏:就這兒。(稍後出現字幕:直到生命結束,生活都處於危險之中)
評論
《筋疲力盡》的存在主義讀解1958年是法蘭西歷史也是法國電影史的轉換點。
1958年之前的法國是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自1946年成立後的12年中,政府軟弱無力,內閣更換頻繁,加上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漸漸陷入危機。法國戰後經濟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受美援制約,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等問題。1958年歲末,法國人更換了政府,也換了總統,甚至連共和國也改了號,電影界也出現了大的變動。電影界出現了更新的跡象,這在文藝沙龍中引起了反響,隨後,各大報刊便把這種新動向冠以美名,把這些稱作“新浪潮”。“新浪潮”電影就是在1958——1959電影年度期間問世的電影。
政局動盪和混亂時發生新浪潮電影運動也許只是巧合,可是這加劇了當下人們的異化狀態、不確定感和危機感,和存在主義中提到的由於異化和高度空虛帶來的精神危機是同一種狀態。存在主義深深影響了法國新浪潮導演,這是特定的歷史條件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一處平台,使得二者的結合如同火箭和空間站的對接一般華麗炫目。
“新浪潮”電影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敘事結構,以表現生活流、荒誕、非理性、反傳統而聞名於世。戈達爾是一個公認的電影界的叛逆者,同時他也是公認的新浪潮的旗手之一。他曾說過,“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戈達爾之所以對文化有著持久的號召力,原因就在於他自己沒有號召——在戈達爾的影片裡學問太多了,而表現在戈達爾身上卻太少了。”————薩特
他的前期作品表現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機和混亂生活,新浪潮的代表作品也是戈達爾的處女作和代表作《精疲力盡》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可以看做是對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形象化解說。1960年,《精疲力盡》獲法國讓·維果獎。此片沒有腳本,對白連夜突擊而作,並在排練中進行修改,影片呈現的是一種即興式拍攝風格,並且大多數是採用實景、外景。這種製作方式本身就可以看做是對存在主義中個人選擇的絕對自由的有力註解。
在《精疲力盡》中,毫無疑問,主人公米歇爾是一個存在主義者,在這個沒有上帝的世界裡,他不受任何價值和規範的束縛,所謂的法律和道德對於他來說都毫無意義。影片一開始,米歇爾帶著我們的視線,偷盜了一部汽車。他拒絕了一個姑娘的請求,一個和他同夥的姑娘要求和他一起離開,可是米歇爾嘲弄般的拒絕了她,絕塵而去。影片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示了存在主義中“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人的存在是我們所接觸到的唯一本體,人在這個本體永遠是中心和決定因素,其他的一切,世界萬物都是在這個本體的形式、親在本身的一個性質,是離不開人而存在的。
“親在,也就是說,人的在”————海德格爾
“總是我的在”。————海德格爾
自我是根,我的規定性、他人、外物都是建立在我的“在”這個根上的。那么用“總是我的在”就可以解釋米歇爾的這一行為了,自我是根,即米歇爾自己的“在”是根,他自己的規定性、他人即同夥的女士、外物即車都是建立在我“在”這個根上的。
當米歇爾獨自駕著車疾馳在小路上,嘴裡自言自語道:“如果你不喜歡海濱,如果你不喜歡高山,如果你不喜歡城市,那你就完了”明顯的透露著自身對於存在深深的懷疑,於是陷入到虛妄的境地,人在虛無中是孤獨的、無依無靠的。
“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空洞的外形。”————薩特
事物是無所謂本質的,它的品質是人外加的,如美或醜,是人賦予的,一般所謂的事物是將一些難以名狀的東西加以類化和標示的結果。正如《作嘔》中的主人公洛根丁說:“在我身上剩下來的真實的東西,只是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存在。”也就是說,只有自我意識是真實的。
影片中米歇爾看到有兩個小姑娘想搭車,他首先看到了一個漂亮姑娘,他於是想入非非,說到:“我每一公里都要親她一下”,可是當他一看另一個女人難看時,連停也沒停直接把車開走了,他選擇了放棄這兩個女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兩個女孩的本質本無所謂醜或者美,善良或者邪惡,這些屬性,都是人賦予的。由此可見,只有自我意識是真實的。
當米歇爾在車裡自言自語和毫無顧忌的歌唱的之後,在車裡離奇的發現了一把槍,這把槍的出現,改變了米歇爾的命運,是一種自在的存在對於自為的存在的介入和影響。我們權且做一個假設,假設這把槍不存在,也就是說物質世界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不存在的,那么即便是自為的存在即人的自我意識成熟了,想要殺了那個警官,也是不能實現的。而當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的存在於此的時候,自為的意識才真正的起到作用。
“自為的存在是自我規定自己存在的,因為它不能與自身重合。”————薩特
由此而來的結論是:人是虛無由之來到世界上的存在,意識於是成為自為的存在即人的內在結構。當純粹的主觀性指向其本身時,它就成了人的自我意識。這就是自為的存在。
米歇爾在帕特麗夏家中與帕特麗夏的談話也處處蘊含了存在主義中所呈現的兩種觀點的對峙,他們的分離是必然的,因為帕特麗夏所自由選擇的道路和米歇爾所選擇的道路,帕特麗夏讀著威廉福克納的《野生棕櫚樹》優美的最後幾句,“在痛苦和空白之間,我寧願選擇痛苦”。而米歇爾在乎的只是讓帕特麗夏脫掉衣服。當帕特麗夏問米歇爾,在痛苦和空白之間,你會選擇哪個的時候,米歇爾回答是,讓我看一下你的腳趾,可見他還是想著和帕特麗夏做愛。其實這就是他的選擇,這就是他的回答,欣賞帕特麗夏的腳趾,脫掉帕特麗夏的衣服,和帕特麗夏睡覺。而帕特麗夏還要一再地追問,米歇爾做出了明確的回答:“選擇痛苦,這太蠢了。我選擇空白。這也好不到哪兒去……但是憂愁就是一種妥協了。要么統統歸我,要么一無所有。”導演引用福克納的名言,卻讓米歇爾給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因為他所追求的是極為純粹的東西,無法獲求,便乾脆不要。
在談話中我們還知道,米歇爾是個體制的逃離者,他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考試,考試是一種禁錮和約束人的本性並且使得人們的選擇有了不自由性。游離於體制之外的米歇爾雖然不知道福克納是誰,可是他真誠的面對著自己的存在,按照人性去做著自由的選擇,是薩特所說的絕對的自由。
“如果上帝不存在,我們便找不出有什麼價值和誡律可藉以證明我們的行為是正當的。所以,在光輝的價值領域內,我們後無託辭、前無辯護。我們是孤身獨立地無可辯解”。————薩特
“如果存在確實是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薩特
“如果我們把人的處境看成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不容寬恕,不容協助,那么每一位替他的情慾找開脫的人,每一位建立決定論的人,都是一個不老實的人。”——薩特
“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不選擇的自由,事實上,不選擇就是選定不選擇的一種選擇”————薩特
影片所體現的無政府主義一直被不少資本主義御用影評人所詬病,他們害怕,擔心米歇爾的瀟灑和自由的選擇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危機,據我看來,存在主義是關注人的存在,關注人的本真的一種世界觀,是不於無政府主義相等同的,影片確實選取了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可這不能作為無政府主義和存在主義相等同的依據。
存在主義者一直在強調人的自由選擇時對於責任的表述,認為人除了自由之外沒有任何規定性。但人一旦要運用自由進行選擇並賦予世界和自己以價值和意義時,就要對其行為承擔全部責任。並且這種負責不是針對個體的,薩特說,“我們不僅對自己的個體負責,而且要對一切人負責。”“人……肩挑世界全部重擔,他要對世界和決定了的存在的自己本身負責……任何一個突發和吸引我的社會事件都非外來的。”在主張自由選擇時,薩特把個人承擔責任問題提了出來。“我們用責任這個詞,在它的一般意義上,就是指的一件事或者一個對象的無可爭辯的創造的意識,在這個意義上,自為(人)的責任是勢不可擋的,因為正式通過他才發現了這裡有一個世界。”
“假如我對於一種不僅涉及自己,而且設計全人類的選擇,必須承擔責任,那么縱使沒有先天的價值來決定我們的選擇,這也不能任意為之。”。可見,薩特主張一個人在道德上承擔責任,並認為它是“勢不可擋的”,這在倫理學方面,無疑是不可忽視的。薩特所說的承擔責任,只是對一個人的選擇自由負責。“人可以自由選擇,但只是在自由承擔責任上”“情感是由人的行為形成的,所以我不能參照我的情感來指導行動。”“在模鑄自己時,我模鑄了人。”
如同影片最後米歇爾所做的選擇一樣,他是深愛著帕特麗夏的,可是這個和他一起共患難的女人選擇了背叛他,向警察通風報信。此時有一個長鏡頭是當帕特麗夏告知他這一切時讓他趕快逃跑時,米歇爾叼著煙在屋裡轉著圈,思考著關於自己存在的問題。鏡頭沒有結束,米歇爾就找到了答案,他想坐牢,面對著四周的牆,不要其他人和他說話。當他的朋友安東尼勸他逃跑時,他說,“我玩夠了,我厭倦了,我想睡了。”他還說,“這會兒我不應該想她,可辦不到,這事真煩人”。可見米歇爾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他愛著帕特麗夏,即便是她是個他心目中的寄生蟲,他還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對自己內心的責任。
最後的一段,表現米歇爾中彈後向前面跑去的那個長鏡頭,攝影機搖搖晃晃地跟在他的身後,似乎米歇爾對自己即將死亡這一事實並不在乎,還是一直向前跑去,最後倒在地上了還吐了一口煙,做了三個鬼臉,對著帕特麗夏說:“你這個寄生蟲”。可見米歇爾是不在乎後面的警察的,他更不在乎自己的死亡,甚至有著慷慨赴死的意味,在跑動過程中嘴裡還叼著煙,他的這一場跑動,是他作為自為的存在的一次自由的選擇。人的死亡只不過是一種發展的可能性。死亡和煩惱、畏懼一樣,也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狀態。人存在的過程是虛無化的過程,作為親在的人,所處的世界是一片虛無,人在這樣的虛無中是孤獨的、無依無靠的,不可避免的陷入煩惱、恐懼中,這樣就不得不把存在的不可能性,即人的死亡也作為一種發展的可能性。煩、畏貫穿於人的生活,而要擺脫這種狀態,只有選擇死,海德格爾認為,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哲學就是對死亡的研究。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旗手戈達爾的影片《精疲力盡》是一部存在主義內涵極其豐富的影片,片中所表現的存在主義思想還沒有展開來細說,可是通過片段的分析就可以看到,在存在主義影響下,戈達爾的影像總是表現出存在主義哲學氣息,表現出的關乎於全人類的存在問題的思索。
存在主義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盛行於六十年代的歐洲,由於在1914—1918年、1939—1945年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產階級曾經推崇的理性、人道、民主、自由、平等、博愛被摧毀,悲觀、痛苦、煩惱、死亡、虛無卻成了人的基本狀態。而資本主義的迅速現代化加深了人的異化,人所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生產力非但沒有使人感到幸福、自由,反而卻變成與人相對立的異己的力量,從而加重了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在消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異化現象,擺脫資本之一社會的種種罪惡和不義對人的壓抑,解決高生產、高工資、高消費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高度空虛等方面,存在主義的產生暗合了五六十年代人們的追求找尋人類終極目的的心態。
在此之前,尼采明確指出“上帝已死”,上帝死後,人的存在被描述為荒誕,人的無根性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薩特提出“如果上帝不存在,我們便找不出有什麼價值和誡律可藉以證明我們的行為是正當的。所以,在光輝的價值領域內,我們後無託辭、前無辯護。我們是孤身獨立地無可辯解”。那么我們的生存的價值,存在的意義在何處,在這樣的背景下,存在主義給了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