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皖的耳朵(附增1CD)》

李皖的耳朵(附增1CD) 內容簡介

流行音樂不是流行的音樂,那種我們時時聽到的不知所謂的靡靡之音充其量只能叫做 “流行歌”,李皖如是說。
什麼是流行音樂?你有沒有過走在街頭,突然耳邊輕輕飄來一句 “不變的你,佇立在茫茫的人世間”,一時怔住,幾欲掉淚?有沒有過一晚上連聽莎拉-布萊曼的《歌劇魅影》46遍?如果有過,這個問題就不用我再來給你解釋了。
善於點評的李皖再次用如刀的利筆把保羅・西蒙、黃舒駿、齊秦、王菲、U2、雅尼等這一個個與音樂有關的名字解剖給你看,但思考並未僅止於此,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從音樂的表象背後透視了若干的相關文化現象與社會現象。

李皖的耳朵(附增1CD) 本書目錄

自序
流行音樂不是流行的音樂
湯姆餐館裡的陌生人
我要回家
人聲革命及其它
民謠三題
花叢里藏著帶槍的西蒙
用反戰蒙住眼睛
雙生鳥
老男人
比北方更北
觀察狼的二十種方式
懷抱一種少年的心情
從《野花》想到一種傳統
唯美
跳著聽
詩歌與吟唱
噪音
美國民謠
迪倫之後----美國民謠的下半葉
凱爾特民謠
牙買加雷吉
巴西聲樂和芭莎諾娃
漂亮雅尼
第三隻眼是一隻瞎眼
在唱歌之上
這么多的時間,這么多的時間
說話的崔健
自己碰見自己----碎片張楚和《造飛機的工廠
用方言歌唱
看透王菲
失傳的大海
詩・民歌・搖滾樂
從開始到真正開始----新時期音樂20年
電子:聲音的一切可能
附贈音樂曲目

李皖的耳朵(附增1CD) 文章節選

懷抱一種少年的心情

1988年,黃舒駿以處女之作《馬不停蹄的憂傷》在台灣歌壇初露崢嶸時,他最為自詡的一首歌是《三代之間》。《三代之間》的野心很大,黃舒駿寄望它能“結結實實地擊倒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成為流行樂中極少數可以進入史冊的重量級作品。其實黃舒駿錯了,能夠有本錢挑戰羅大佑的,不是《三代之間》,而是《未央歌》、《聽不懂的話》以及隨後出版的《你》、《戀愛症候群》、《未來的街頭》等等等等一系列作品,對於聽眾來說,這些歌曲莫不像一聲無法化解的沉重的嘆息,裹挾著每一個人都無法逃脫的人生悲喜。誠然,《三代之間》以534個字的篇幅,描寫了橫跨八十年的台灣三代的歷史滄桑,容量確實驚人;但歌曲不是文字的競賽,它自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三代之間》從文字上寫出了歷史,卻沒從音樂上寫出歷史;在黃舒駿的一系列歌曲中,很遺憾,雖然它參差算得上國語歌壇第一首史詩,卻是樂境和心境都有失深厚的一首平平之作。
黃舒駿最好的歌卻不是這樣。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黃舒駿最好的那些歌,每一首歌曲都是一聲嘆息,每一聲嘆息都叩打著人生的問題。嘆息既是這些歌曲藝術上的特徵,也是這些歌曲精神上的特徵。黃舒駿的唱也是嘆息式的,他把一種激情從心的很深很深的底層提起來,再把它接到心的很深很深的底層去。而從思想的實質上說,這些歌曲幾乎都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對人生的無情否定後的熱情讚美”。
要了解黃舒駿,可以先聽一下他的《你》,聽完後不忙關機,緊接著你還可以聽《戀愛症候群》。相挨著的這兩首歌曲出自同一張專輯,也是黃舒駿最出色的專輯――《雁渡寒潭》。
《你》是一部縮寫的人生,確切地說是一部縮寫的女性的人生。隨著黃舒駿的一聲聲嘆問,平凡的、一般的、芸芸眾生的一個個女性漸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親愛的你是否記得,自己曾是怎樣的少女?歌者從這句問話切入,於是我們漸次看到了這個少女的成長:純情憂鬱、多愁善感,讀瓊瑤――決定今生只有一支戀曲;迷戀明星,初吻之後哭泣,苦戀――放棄成為一個偉大女性的夢;幻想成為好母親,幻想如何告訴子女自己的過去,驕傲而美好――開始隱瞞自己的年齡,開始不堪回首卻又喜歡回憶。
生命的殘酷面目是不知不覺中開始展露的,我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切開始改變了:“你”開始變得迷人而無情,開始懂得用善變偽裝自己,開始懂得用美貌換取想要的東西,開始用投資報酬計算愛情,開始――夢想對你已經毫無意義,生活只是單純生存問題……於是黃舒駿開始沉痛地追問:什麼事情什麼人改變了你?什麼事情什麼人使你成為現在的你?於是黃舒駿看著女人默默無語地走過去,深深地、深深地嘆了一口氣,為女人,更為他自己。
這就是黃舒駿的無情否定,被他自己稱為“歷史輪迴”式的思考,用他的另一句話說:“還不是ME TOO, YOU TOO。”但在所謂的看破紅塵之後,我們又每每聽到了黃舒駿發自內心的深深嘆息,於是我們得到的不是否定,而是讚美,一種比一切陳辭濫調更為深刻也更為雄辯的讚美。像在《戀愛症候群》中所做的,黃舒駿狠狠嘲弄了戀愛中的病態、變態之後又出人意料地反過來,把他前面嘲弄過的內容以深情讚頌的方式重新演繹一遍,並讓歌曲在這種迴腸盪氣的抒情中進人它的高潮和終局,嘲弄的用意不在否定,而在否定中之肯定。
……
那些少年時期的作品卻日益顯示出愈久愈醇的味道。寫給高中十九班一群兄弟們的《未央歌》,偶爾聽一下依然會有靈魂被沖刷的感覺。“我的朋友我的同學,在不同時候流下同樣的眼淚。我的弟弟我的妹妹,你們又再度流下同樣的眼淚。”那其實很常規也很平常的一段和聲,因為情動於衷水到渠成,進入我們的耳朵已變得壯麗無比: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肯定,渴望,篤信,期待。可愛的、可憐的、可嘆的、可敬的少年靈魂,在一片晚禱般的氣氛中升騰著。毫不誇張地說,黃舒駿的的確確以一首《未央歌》,留住了學生時代的一個永恆。正像作者本人所說的:
《未央歌》所表達的心情,基本上是一種“失樂園”的感傷,一則為逝去的少年情懷,一則為已分散各處且人事全非的高中那一群兄弟。
今日再看《未央歌》(此處指一部台灣暢銷書――李注),老實說,已沒多大的感覺。以一個擁有自己真實的大學生活的人,《未央歌》顯然近於卡通。但許多朋友不了解,每當他們知道我喜愛這本書,就會對我有“長這么大了還吃奶嘴”之譏。他們不了解,我愛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少年的我十未央歌十少年的我的感動與夢”,我懷念著往日那種質地粗糙卻至真至情的喜悅,而他們的否定,只在支撐一個虛偽的成熟姿態。所以他們否定它,否認喜歡過它,而我,而我則默默地真誠地完成了我七年來的心愿,我寫了《未央歌》。
好一個“少年的我的感動與夢”!除了《未央歌》,我們還可以在《未來的街頭》中品嘗這一種至情至性的少年的心動(而《少年狂想曲》是以相反的方式寫出的《未來的街頭》調侃版)。隨著數聲合成器在非現實空間裡由遠即近的哐哐重響,我們仿佛穿過一條時光隧道,得以進入一個已經逝去的歲月。在那裡,一個小男孩,正果目注視著一位老畫師凝神作畫,你知道,這個小男孩就是你自己。
三十年前的一個夜晚/有個小孩蹲在街頭/望著地上未乾的畫/那是老畫師畫的達摩/龍山寺內的信徒熱絡/寺外走道的行人冷漠/畫師黃濁的眼珠滾動/發現小孩是他唯一的觀眾
小孩不知在想些什麼/只是靜靜地守在角落/或許那夜決定了以後/長大學畫在巴黎的夢/究竟是幻想還是真發生過/這段記憶塵封已久/畫師深深地一鞠躬/帶著達摩走向陰暗的巷弄
(他仿佛聽見!)孩子!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孩子!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不管你將去何方/不管你離開多久/只要你願意回頭/你一定會看到我/我知道你的困惑/我會慢慢對你說/孩子!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
從此,你作畫、做人,追求、失落,失落中猛聽到空中的呼喚:孩子,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記憶中的一切於是再度復活。少年的驚動,少年的夢想,少年的胸懷大志一往無前,緩緩聚攏在這個似是記憶又似是做夢的故事中,故事有一個真實的背景,發生在一個作家(?)和一個學生之間,作家叫奚淞,而學生就是黃舒駿。
……
但黃舒駿一直有令我深為動容的地方,也是我認為羅大佑永遠不能超越的地方。同是一件事,黃舒駿是不由自主地這么做,而羅大傷是認為值得這么做,這就是黃羅二人最本質的區別。換句話說,黃舒駿寫那些歌,因為他自己被觸動了,他情難自抑,不能自已,而羅大佑寫那些歌,始終帶有一種文化上的機心。羅大信在批判,黃舒駿也在批判,其實黃可以不叫批判。一個眼光盯著外界,所以叫――批判社會;一個一直感同身受,所以叫――批判人性。一個在整世界,一個在整自己;一個讓別人受審,一個讓自己受刑,卻又小孩子氣作出一副挖苦全人類的架式,聲稱自己寫的都是“歷史輪迴”,更標榜自己是“看破紅塵”,說“對現狀的不滿,羅大信仍在哭泣當中,所以他‘痛訴’,而黃舒駿已擦乾眼淚,所以能心平氣和地‘諷刺’、‘嘲弄’”。其實哭泣著的是黃舒駿,他哪裡又能有像羅大佑那樣的城府呢?在羅大佑面前,他充其量只是個童言無忌的孩子罷了。關於黃、羅之分,不能說哪一種不好,只是我永遠只能,對那種至真的性情脫帽致以我至深的敬意――雖然他有時時有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壞毛病,雖然他總不能達到藝術的更高境界。讓我們記住黃舒駿黃金一般的早期,並為每一個人所不能留駐的少年情懷深深地追悼吧,在安魂曲中,雖然感受著痛苦,像《何德何能》所作的,兩尺長的歌頁上印的全是苦歌,背後卻寫著四個大字:祝你幸福!

李皖的耳朵(附增1CD) 作者介紹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現為《武漢晨報》副總編輯。
業餘從事音樂評論寫作,著有《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搖滾1955―199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