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 內容簡介
本書詮釋了曾國藩概括自己成大事的五十四個要則,以及梁啓超等名人所總結的曾國藩成功的四十五個方略.揭開近百年諸來多政要名人欽服曾國藩的謎底。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曾國蕃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拜倫說得好:一滴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我們不敢奢望本書能有這樣的作用,但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本書是作者繼《挺經》之後,積多年研究曾國藩的哎血之作,與市面上的某些急就篇章畢竟不同。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 本書前言
完成《挺經》的註譯後,筆者一直為近百年間許多"要人"欽服"曾國藩何以成大事 "這一主題所吸引。
毛澤東一生"獨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物"。毛澤東在《講堂錄》里說:"中國歷史上不乏建立功業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范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歷史上只有兩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按照毛澤東的解釋,曾國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為他成就了大事業,並且思想品格也足以為後世所法。
二三十年代的蔣介石稱曾國藩足以成為他的老師,也是從成大事的角度談起。他說:曾國藩自己成功,也讓別人成功,自己發達,也讓別人發達,別的姑且不論,僅此一點,就足以作為我們的老師了。
在近代中國,被叱吒風雲的大才子梁啓超讚許的人幾乎沒有,但他卻對曾國藩推崇備至,並稱:如果曾國藩在世,今日混亂的局面一定靠他來拯救。他評價曾國藩的重點也是能辦大事。
在曾國藩逝世的百餘年間,對他頂禮膜拜的名人還可以開出長長的一串: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楊昌濟、陳獨秀……可以說,曾國藩是傳統中國的最後一尊精神,偶像,而塑成完型的這尊偶像的基點是"成大事之道"。
曾國藩何以成大事?他自己給出了一半答案。曾國藩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前人的成敗得失都能在他那裡轉化為一種力量,提升為一種原則,升華為一種理念。他常常把這些原則與理念概括為成大事的"要義"、"要著"、"要法"、"第一義"等,並用以指導自己的仕宦生涯。有時,他還將此"要義"、"要著"等密示給他的至親好友,讓他們也如法遵行。如在給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曾紀澤等人的信函中,就時常發揮他的"要義",並指導他人。我們從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的曾國藩往來信札、檔案中,如大海探珍一般搜羅出他自己概括的五十四個成大事的方略。這占據了本書的一半篇幅,因此說"他自己給出了一半答案"。
成大事的另一半答案是由曾國藩的後人、門生以及包括如前所述的毛澤東、蔣介石、梁啓超等人所概括的。當然,這些人看問題角度不同,所持立場也有很大差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他們都能從某個方面"發現"曾國藩成大事的"秘決"所在。對此,我們持謹慎的態度,加以梳理剖析。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可以說,曾國藩的成大事之道內含極其宏闊,適用甚為有效。它既承繼了幾千年來古代中國積澱焉的處世結交精華,又兼容了當今社會的某些建功立業妙方。故而我們稱其為"方略"。
人生在世,誰都渴望成功,誰都企盼被認右。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之所在以"成功",之所以被"認可",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審視,他的許多作為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壑智,這是我們原來對曾國藩的關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場面做大,才能群雄影從;局面狹小時,切忌屬下自立門戶;自己建立功業,先讓別人建立功業;擇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現欲過強易遭不測等成大事之觀點、方法,無不閃爍著這樣智慧火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言其法也,若方法得當,則效果亦佳。處世亦然,成事亦然。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學習可以改變人。《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然,曾國藩畢竟屬於封建時代的人物。他對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仇視發自肺腑,不惜身家性命為維護大廈將傾的晚清江山效力。這一點,是我們所要否定的。
拜倫說得好:一滴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本好書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我們不敢奢望本書能有這樣的作用,但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本書是作者繼《挺經》之後,積多年研究曾國藩的嘔血之作,與市面上的某些急就篇章畢竟不同
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 本書目錄
<第一章 局面做大之法>1 場面做大,才能群雄影從
2 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
3 避人耳目,走為上計
4 患難與共,才能贏得人心
5 局面狹小時,以屬下自立門戶為大忌
6 待價而沽,為集團爭待遇
7 事關成敗時,要敢於抗上
8 功不可一人獨享
9 鼓勵下屬獨立發展
10 自己立功業與別人立功業
11 榮辱相關,相得益彰
12 投桃報李,互為所用
13 集眾人之長,補一己之短
14 合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15 多山頭號時的應對策
16 薪火相傳,不找掘墓人
第二章 廣結關係網路
1 見多才能識廣
2 未發跡時善交人
3 聯姻自固,多得賢人幫助
4 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5 藥石之友,催人向上
6 一生之成敗,關乎朋友之賢否
7 深交之人,寧缺勿濫
8 擇友如同求師
9 相交不成,勿使為仇
10 “與人為善,取人為善”
11 用“六不”主義,對待以怨報德的人
12 寬能得眾,諍友無蹶
……
第三章 居官不敗之道
第四章 成大事之要義
第五章 求人輔佐范典
第六章 境遇應對秘訣
第七章 立世成功之基
第八章 修身處世大法
第九章 家世不衰之要
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 文章節選
"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
過早將自己的底牌亮出雲,往往會在以後的交戰中失敗,羽翼未豐滿時,更不可四處張揚。《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困善於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
曾國藩早在京城為官,深研《易經》,對"潛龍在淵"尤為加意,他初建湘軍時,水陸兩軍加一起只有一萬餘人,這時若和太平天國的百萬之師相對抗,無異以卵擊石,因此曾國藩為保護他的起家資本,四次抗清廷聖旨,而且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師吳文容被太平軍擊敗,見死不救,可以說把事做得夠絕情了。
1853年,曾國藩把練勇萬人的計畫告訴了愛將江忠源。江忠源不知深淺,立刻向清廷合盤奏出,結果船炮未齊就招來鹹豐皇帝的一連串征調諭旨,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國西征軍進至蘄,黃一帶,武漢危急,清廷接連下令曾國藩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軍大將胡以晃進攻廬州,清廷令曾國藩帶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求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軍襲破肖軍黃州大營,清廷再次催促曾國藩赴援武漢,曾國藩深知太平軍兵多將廣,訓練有素,絕非一般農民起義隊伍可比,沒有一支勁旅是不能貿去碰的,況且與太平軍爭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陸上,沒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熟練的水勇,是無法與擁有千船百舸的太平軍相抗衡的,甚至連兵力調動和糧餉供應都會發生困難,因而,曾國藩打定主意:船要精工良木,堅固耐用!炮要不惜重鑫,全購洋炮,船炮不齊,決不出征,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劍戟不利不可以斷割,毛羽不豐不可以高飛""此次募勇成軍以出","庶與此劇賊一決死戰,斷不敢招集烏合,倉卒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轍。雖蒙糜餉之譏,獲逗留之咎,亦不敢辭,"一時形成"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局面。
其實,清廷催曾國藩赴援外省,不過以湖南鄉勇可用,令其前去配合綠營作戰,以解決兵力不足的困難,這也是過去常有的事,決非要他充當主力,獨力擔負與太平軍作戰的重任。所以當曾國藩在奏摺中處處以四省合防為詞,聲言"事勢所在,關係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鹹豐皇帝即以譏諷的口吻在奏摺上批道"今覽你的奏章,簡直以為數省軍務一身承當,試問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詡自誇,以為天下人才沒有超過自己的,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於天下!"可見鹹豐皇帝對曾國藩是很不理解的,在他年來不過是無知書生的好高騖遠和自我吹噓,並非深思熟的舉動,因而,鹹豐皇帝再次促其"趕緊赴援",並以嚴厲的口吻對曾國藩說:"你能自擔重任,當然不能與畏葸者比,言既出諸你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曾國藩接到諭旨後,仍然拒絕出征,他在奏摺中陳述船炮未備、兵勇不齊的情況之後,激昂慷慨地表示:"臣自知才智淺薄,惟有愚誠不敢避死而已,至於成敗利鈍,一無可恃。皇上如果責臣以成效,則臣惶悚無地,與其將來毫無功績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時據實陳明受畏葸不前之罪。"並進一步傾訴說:"臣不嫻習武事,既不能在籍服喪守孝貽譏於士林,又復以大言僨事貽笑於天下,臣亦何顏自立於天地之間乎!每到夜間焦思愁悶,只有痛哭而已。為臣請皇上垂鑒,憐臣之進退兩難,誡臣以敬慎,不遽責臣以成效,臣自當殫盡血誠,斷不敢妄自矜詡,亦不敢稍涉退縮。"鹹豐皇帝看了奏摺,深為曾國藩的一片"血誠"所感動,從此不再催其赴援外省,並以"朱批"安慰他說"成敗利鈍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質天日,非獨朕知。"曾國藩"聞命感激,至於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緊了出征的準備,多少年後,他還對此念念不忘,並專門請人從京中抄回原奏(因底稿在九江與座船一起丟失),與鹹豐皇帝的"朱諭"一起保存,"同志恩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