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簡介:
張聞天(1900—1976),原名“應皋”(也作“蔭皋”),字“聞天”,取《詩經》中“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之意。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張聞天曾在短期內當過黨的總負責人(亦稱總書記),遵義會議後三年多存在著“洛(張聞天當時筆名為洛甫)毛合作”的領導體制。不過這位被譽為“紅色教授”的學者型人物,一向願意鑽研理論而不長於具體事務,曾三次主動“讓賢”,被傳為佳話。張聞天190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市南匯區)的殷實農戶家庭,曾就讀於上海市南匯區惠南鎮國小,17歲時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1919年,他參加了五四運動,隨後在報刊上公開介紹《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早宣傳馬列主義的先驅者之一。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科,翌年7月去日本東京學習,1922年夏又自費留美勤工儉學,一年多後回國。1925年6月初,張聞天在上海入黨,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後入紅色教授學院學習和工作。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從此即用譯音“洛夫”、“洛甫”為筆名。因他在理論研究上高於留蘇的其他人,王明等教條主義者大力拉他,而張聞天因缺乏國內實際工作經驗,一時也對他們的主張表示贊同。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長,後任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於總理)等職。
書籍簡介:
《張聞天選集》於1985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張聞天畢生勤奮,寫了大量著作。《選集》是從他一生卷帙浩繁的文稿中精選輯錄而成。
全書選收了他自1931至1974年寫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70篇,共約35萬字,其中《在廬山會議上的發言》等51篇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張聞天選集》選錄了張聞天一生論著的精華,是黨和人民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出版對於總結歷史經驗,發揚黨的優良傳統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收入《選集》的前5篇文章寫於1931年至1933年。這是中國共產黨犯“左”傾錯誤的時期,張聞天犯了“左”傾錯誤,這些文章有些提法難免帶有“左”的印痕。1959年張聞天在廬山會議上的發言曾受到錯誤的批判。現在十分清楚,它不僅沒有錯誤,而且是一篇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1958年的“左”傾錯誤進行深入、系統分析批評的戰鬥文獻。在學術上具有很高水平,在政治上更加難能可貴,是當時批“左”的最珍貴的文獻之一。《選集》的最後5篇文章,是張聞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強制送往廣東“看管”期間撰寫的。它們涉及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政治和經濟的關係,黨和人民民眾的關係,黨內關係,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等,在這一系列問題上澄清了理論是非,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文化大革命”錯誤的有代表性的理論政治文獻而永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