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是南朝齊謝朓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年代】南朝齊
【作者】謝朓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春城麗白日,阿閣跨層樓。
蒼江忽渺渺,驅馬復悠悠。
京洛多塵霧,淮濟未安流。
豈不思撫劍?惜哉無輕舟。
夫君良自勉,歲暮勿淹留。

作品鑑賞

“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職官的輔佐。他是謝朓的同僚,當時帶兵駐守在北方的琅邪城(今山東膠南),因苦於駐地生活,思念故鄉親人,寫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詩贈謝朓。內容是:“驅馬一連翩,日下情不息。芳樹似佳人,惆悵余何極。薄暮苦寄愁,終朝傷旅食。丈夫許人世,安得顧心臆。按劍勿復言,誰能耕與織。”江詩語意愁苦。故謝朓寫了這首詩以勉勵江孝嗣。
詩人從自己由建康跨馬出郊春遊寫起。“春城麗白日,阿閣跨層樓”二句,把京城建康寫得非常美麗。“麗”、“跨”二字為點睛之筆。首句如只是“春城”、“白日”二語,雖是寫景,但總顯得孤零無依,而且見不出其鮮明生動。春城也可能是風雨如晦;白日也可能是烈炎可畏。著一“麗”字,春城便明媚景象全出,而白日則更顯得光彩絢爛可掬。“阿閣”,指檐宇屈曲翹起的樓閣。“層樓”,指多層高樓。中間著一“跨”字,便把兩者寫活,似覺阿閣與層樓彼此互欲超越而在爭勝鬥奇,景色既壯觀,又活躍。這兩句寫靜景,靜中見動。接下來“蒼江忽渺渺,驅馬復悠悠”二句寫城外動景。建康位於長江東南岸,詩人跨馬出城,走近江邊,面對滾滾東流的蒼茫江水,頓覺心潮起伏,憂思難收。“忽”,形容水流之急。“悠悠”,憂思的樣子。急速東流的江水,既蒼茫復渺渺,景色一片迷惘。實為下句寫詩人馬上憂思作陪襯,含蓄而具體地展現了詩人憂思之深沉而無限。至此,讀者自然會問:詩人的憂思自何而來?又何來之多?下面二句作答:一是“京洛多塵霧”,一是“淮濟未安流”。洛陽為古代名都,此處借“京洛”指當時京都建康。這裡的“塵霧”,並非實指空間的灰塵和霧氣,而是暗指朝廷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對皇權的控制所進行的殊死搏鬥。古代一般以在朝廷做官為榮。江孝嗣苦於邊境的戍守生涯,自然也羨慕朝官。詩人對此提出勸告道:建康雖是“春城麗白日,阿閣跨層樓”,看上去煞是美麗,其實乃是“塵霧”極多。處身其間不但宏圖難展,而且吉凶不卜。“淮”水和“濟”水,都在當時南朝的北部邊境。江孝嗣戍守所在,正臨近濟水。“淮濟”流水“未安”,實喻邊境戰事不息。邊境來安,正是有志之士殺敵安邊,報國立功的天賜良機。詩人自知自己位卑言微,無能廓清京洛塵霧,但有志於邊境淮濟的“安流”事業。故緊接下來,筆鋒順勢一轉,抒寫自己的抱負:“豈不思撫劍,惜哉無輕舟。”這二句是化自曹植《雜詩》其五:“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詩句。“輕舟”,指途徑。這兩句意思是說:當前國家多難,我豈不想脫離這“多塵霧”的京城,仗劍奔赴邊境以殺敵立功報國啊!可惜我沒有實現我志願的途徑啊!聽來是詩人自抒懷抱,自嘆報國無門,其實它的潛台詞是說:你江丞嗣戍守邊關,正馳騁疆場大顯神手,殺敵立功報效祖國。如果我謝朓處在你江孝嗣的地位,我不但不會像你那樣愁苦無狀,而且會喜不自勝,不遺餘力地去實現我的大志呢。末二句筆意再轉,直點江孝嗣。前面,詩人用了很大氣力寫了春城、樓閣、江流、憂思、塵霧、淮濟,實際上就是為了說出“夫君良自勉,歲暮勿淹留”這二句,意思是:我們的英雄時代即將過去,不要延誤良機了。
全詩十句,二句一個層次。由寫景起,到以景抒情,到議論時政,到言志,最後勸勉。層層推進,委宛曲折,由隱而顯。勸勉為一篇主旨。

作者簡介

謝朓
(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