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上山采蘼蕪作品體裁:樂府詩
作者:不詳
創作年代:漢代
作品原文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1)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2)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3)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4)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5)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6)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作品注釋
(1)蘼蕪(mí wú):一種香草,葉子風乾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2)姝:好。不僅指容貌。當“新人從門入”的時候,故人是丈夫憎厭的對象,但新人入門之後,丈夫久而生厭,轉又覺得故人比新人好了。這裡把男子喜新厭舊的心理寫得更深一層。
(3)手爪:指紡織等技巧。
(4)閤(hé):旁門,小門。新婦從正面大門被迎進來,故妻從旁邊小門被送出去。一榮一辱,一喜一悲,尖銳對照。這兩句是棄婦的話,當故夫對她流露出一些念舊之情的時候,她忍不注重提舊事,訴一訴當時所受委屈。
(5)縑(jiān)、素:都是絹。素色潔白,縑色帶黃,素貴縑賤。
(6)一匹:長四丈,寬二尺二寸。
作品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寫棄婦的詩。全篇是棄婦和故夫偶爾重逢時的一番簡短對話。棄婦向故夫打聽“新人”的情況:“新人復何如?”一個“復”字用得意味深長,既透露出棄婦心中的無限委屈怨恨,又帶著一絲本能的妒意。故夫則回答:“容顏不如你,手腳更不如你麻利。”棄婦則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合去。”心懷愧意的故夫急於表白,於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這首詩的本意是詠唱棄婦不幸命運的,卻不從正面寫棄婦的哀怨委屈,反而寫故夫的念舊。作者沒有做任何正面的說明和譴責,但是故夫的念舊使讀者了解到棄婦是一個美麗勤勞的女子,她的被棄是完全無辜的,她的命運決定於丈夫一時的好惡。至於那位“新人”的命運也就不難猜測了。賞析二
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學專家余冠英先生認為:“她(指詩中女主人公--筆者注)的命運決定於丈夫一時的好惡。”①在游國恩等五人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也有這樣一段文字:故人“因無辜被棄,對喜新怨舊的‘故夫’提出了責難”。②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文學史》也同樣認為詩中女主人公的不幸“僅僅由於男子的喜新厭舊罷了。”③然而,將這首短詩悉心咀嚼,反覆吟詠,筆者卻沒有一點上述感覺,對以上各家看法更不敢冒然同論,覺得對《上山采蘼蕪》的主題思想有必要進行深入、細緻的探究,還其思想內容的本來面目。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本人的一點膚淺認識。為了便於本文的論述,首先將原詩引在這裡: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識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這是一首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表現思想內容的敘事短詩。詩中出現了故夫、故人和新人三個人物。雖然新人沒有出場,但從故夫和故人的對話里,可以明顯地看出故夫和故人久別後再會的互傾衷腸中流露出的內心痛苦。不錯,故人是以棄婦的面目出現的,但問題在於是被誰棄?從歷來許多觀點中,大都認為詩中的故夫是造成故人痛苦的主要根源。在反覆味嚼這首詩後,我以為故人的被棄,責任不在於故夫,也不在於新人,而在於第四者的強制手段。詩中出現的三人可以說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要說清楚這一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故人被棄的原因。我們知道,由於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決定了那時的農村婦女是個體經濟中家庭手工業的主要生產者,在當時買賣婚姻制度下,媳婦就等於是男方家庭用“禮金”買來的勞動力。所以,勞動能力的如何,在一個家庭中是評價媳婦好壞的標準之一。對於婚姻的離合,婦女的勞動能力也就成為一個重要因素。《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盡和她“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焦母們嫌她生產太少,成為她被迫回母家的重要藉口之一。在《上山采蘼蕪》中我們看到,故人的勞動能力明顯比新人強,顏色也不差於新人,按照我們今天所說的所謂“擇優錄取”原則,故夫怎會選取新人而摒棄故人呢?顯然故人不是因為不能滿足夫家的勞動要求而被趕走,也不是與《詩經》中的《氓》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年長色衰而被棄。故人的被棄可以從無子這方面考慮。
這首詩是以對話的形式出現的,這一對話又是放在故人上山采蘼蕪道遇故夫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從這一背景的襯托下,也蘊含著兩位主人公由合到離的原因。據有關註解:“蘼蕪”是一種青草,葉子風乾可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④漢代自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後,封建禮教的壓迫也就隨這加重。當時在“三崇”“四德”“七出”等一毓封建條文的束縛下,婦女的命運更加悲慘。對於婦女,封建禮教有明確、具體的規定:“婦有七去--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⑤周壽昌在《西漢書注補正》中也說:“漢法,以無子出妻的常法,若在後世,駭人所聞矣。”⑥在當時,這些無理規定卻是作為正式的法律條文來束縛婦女的。於是,平虜將軍劉熏力 可以憑藉這條法律“以宋(指劉熏力之妻--筆者注)無子,出之。”⑦根據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⑧的創作原則,結合原詩和史料,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故人被棄是因其無子。這一點,詩的開首就已經暗示了。故人上山采蘼蕪就是為了使自己獲得生育能力,挽回被棄的局面或免遭再次被出。
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容,一般是通過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得到反映。因此,這也必須體現到人與人、人與外界事物的關係上。在《上山采蘼蕪》中,通過故人和故夫的對話上所表現了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深情的、念舊、纏綿的,絲毫看不到故人對故夫的責難;看到的則是,詩中的兩位主人公和那位未出場的新人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受害者。
在封建社會裡,女子無故被夫家遺棄,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無論何人(包括女子本身),都認為是奇恥大辱。具有強烈反抗性格的劉蘭芝被遣回娘家時,尚且也覺得“入門口家堂,進退無顏儀”,更何況一個普通的女子?然而,也有一些反抗性強烈的女子,在被丈夫遺棄後,儘管他們內心也有痛苦,其決絕之心亦是異常強烈,毫不妥協的。《詩經》的《氓》之妻被丈夫拋棄後,在返家的路上表示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己焉哉。”的決絕之心。與《上山采蘼蕪》同時期的漢樂府鼓吹曲辭顯的《有所思》,也曾寫道一個女子聞說她所鍾愛的男子“有他心”後,便遏止不住心頭的怒火,把準備送給情人的定情禮物“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物其灰。”並發出“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的誓言。而《上山采蘼蕪》中的這位女主人公,在與故夫途中相逢時,既沒有前者劉蘭芝那種“無顏儀”,也沒有後者兩位女子那種怒言以對的神情。而是“長跪”著向故夫詢問:“新人復如何?”象以往一樣柔順、恭敬地對待丈夫,與之細話家常,流露出她內心對故夫的深深眷念。正如人們常說的,不怕貨識貨,就怕貨比貨。她道遇故夫,就象在故夫和新人的面前立著一面明鏡,使故夫更清楚地看到故人美好的心靈和外表,深深地喚起他憶舊之情。眼前故人這一“長跪”,一“問”,使故夫重睹了故人素來那種溫柔、謙恭的性格,勞動的才能以及對自己愛情的專一,燃起了隱藏在她心底的愛的火焰。於是,他通過列舉事實說明了故人的長處,新人不如故人。在這簡短的對話中更使我們看到,故夫無法反抗和改變同不如故人的新人在一起生活的痛苦,表現出對故人深深的念舊。從這兩個人物的關係上,簡單地認為這著詩是寫棄婦對故夫進行責難,其根據是不足的。
對《上山采蘼蕪》這首詩持“責難說”觀點的人,一般都是以詩中出現的“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出”這句棄婦的話作為其根據。歷來的評論家位多認為,這是故人的怨言,是她對故夫提出的責難。不錯,這的確是故人在聽到故夫敘說新人在許多方面不如故人後所發出的怨言,但問題在於:她怨的是誰?緊接故人的怨言,故夫的回答中也無不包含著強烈的抱怨,他通過列舉一系列事實,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這顯然是對外來的壓力所表現出來的抱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在當時封建禮教和包辦婚姻盛行時期,這一對主人公無疑是當時封建制度的犧牲品。詩中提及的新人,也不能從感情上和故夫和睦相愛,因而也談不上能夠得到什麼幸福,同樣也是一個封建家長制下包辦婚姻的殉葬物。《禮記內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和表妹唐琬。本來是一對情投意足,相親先該相親相愛的夫妻,但因為母親不喜歡兒媳,陸游在一道不可違抗的“母命”之下,把妻子給休了。這些都足以說明,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即使故夫很愛妻子,感情很深,但由於違背了父母的意願,不得不被迫分離。能擔當“不孝之子”之大罪的焦仲卿,儘管他可以與劉蘭芝雙雙殉情,其反抗態度可謂之堅決,雖然他再三為愛妻求情,希望勿遣,但在母親的“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思義,會不相從許!”槌床大罵之後,也默默無聲了。從故夫和故人的對話語氣中,不難看出,故夫和焦仲卿所受的遭遇又何償不同 ?在殘酷的封建家長制面前,他們只能在外邊相遇時,傾訴衷情,對封建禮教表現出強烈的憤懣。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上山采蘼蕪》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並非是一個勞動婦女對丈夫喜新厭舊的行為進行責難,而是表現了一對青年男女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強烈憤懣。正是由於這一思想內容,使得這首民歌在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認識價值。
以上認識,純屬個人之淺見,不知對否,願見教於大方。
注釋
①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出版,第80頁。
②高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一](游國恩等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第一版,第163頁。
③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一](中國科學院文科研究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第167頁。
④余冠英選註:《樂府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第58頁。
⑤見《大戴禮本命》,轉引自《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一九五七年版,第30頁。
⑥見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巷甘七,桓榮傳引,轉引自《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一九五七年版,第32頁。
⑦曹丕:《代劉熏力妻王氏作》詩的序,轉引自《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一九五七年,第32頁。
⑧《漢書·藝文志》,轉引自《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一九五九年版,第36頁。
背景資料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這些樂章、歌辭後來被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漢樂府中的精華是漢樂府民歌。兩漢是樂府詩興旺的時代,由於年代較遠,許多作品都已散失。現存的漢樂府詩主要有《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鐃歌》18曲和40多首相和歌辭、雜曲歌辭。《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都是漢代的郊廟樂,而《鐃歌》本是軍樂。其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加上《鐃歌》里的《有所思》《上邪》《戰城南》等作品採集於民間,約四十多首。
漢樂府中的民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的精神和偉大的藝術成就,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