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中國遠程巡航飛彈研製開始於1970年代末,1985年對一個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進行了測試。第一種射程在600公里的巡航飛彈於1992年服役,這種飛彈被命名為紅鳥1號。
“紅鳥一型”於1992年少量裝備部隊用於實戰測試和訓練,並未真正形成戰鬥力。
1993年,開始“紅鳥二型”的研製。
1995年2月24日“紅鳥二型”發動機的首次試車。
1996年8月,“紅鳥二型”首發成功。但是限於當時沒有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和高精度數字地圖系統,紅鳥二型在戰時的精度大打折扣,所以除了在空軍14基地有少量測試外,真正實戰部署的紅鳥巡航飛彈不超過50枚。
2004年8月,在“紅鳥二型”基礎上全新設計的“紅鳥三型”遠程戰略巡航飛彈高精度命中靶標,當時飛彈直中靶心,引發官媒重點報導!“紅鳥三型”可以接收美國gps、俄國glossna、北斗導航信息。
紅鳥家族
HN1即紅鳥-1裝備型(研製號01)分為HN1A和HN1B。HN1B為空射型,裝備時間在海灣戰爭以後。射程650公里,可裝核戰鬥部。採用慣性制導+GPS修正+電子地圖(1994型)+電視修正或微光電視制導(1994夜間型),重1.2噸。H-6D可配兩枚戰術巡航,速度0.75馬赫。
HN2即紅鳥-2增程型(研製號02)射程增至1800公里。制導同上,速度0.9馬赫。重1.4噸。有HN2A和HN2B陸空型。另有HN2C潛射型航程縮短為1400公里。1995年裝備軍隊。
HN3即紅鳥-3裝備型射程3000公里。速度0.9馬赫。重1.8噸。有陸、空、潛三種型號。1998年部隊驗證並少量裝備。
HN2000型尾段超音速隱形巡航飛彈正在研製。射程增到4000公里。據外媒猜測中國將把紅鳥射程增至8000公里。 作戰輔助系統:陸基型採用紅岩軍卡底盤、傾斜閉合發射方倉,95年開始採用彈射垂直發射系統,可同時發射四枚不同任務飛彈飽合攻擊。此垂髮系統已在039A上成功套用,並將移植到091、093核攻擊潛艇上。
制導系統
“紅鳥”系列飛彈的假想敵是台灣和太平洋美軍,所以不會採用水面無法工作的中段等高線地形匹配系統(TERCOH),也不會採納GPS衛星導航。中國雖有“北一代”定位導航衛星,但僅適用於戰略彈道飛彈。“紅鳥”巡航飛彈若要達到“戰斧”的高命中率,就須跨越式發展。於是,中國飛彈設計師被迫早美國開發同類先進的制導技術。在成功解決DSHAC之後,確定以中國最成熟的光電末制導技術作終端導引。
中國"紅鳥"系列巡航飛彈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導航技術。如:“紅鳥”一裝備型94式採用電視末制導頭,而94式夜間型採用了二代微光電視導引頭。作為主要在役型號和基型產品的“紅鳥”二型也採用這種技術。至於“紅鳥”二三裝備型的“東海10號”雖然增加了GLONASS衛星定位接收機。但肯定只作為中斷輔助修正誤差之用,真正末制導仍會用光電技術。
殘片拍賣
倫敦一家拍賣行在2013年6月27號,公開拍賣中國反衛星飛彈碎片,並以五萬三千英鎊的價格成交,這也是此類軍事武器殘骸,首次出現在全球拍賣交易當中。
拍賣行表示,這次拍賣的5組飛彈殘骸,都是2007年中國進行反衛星飛彈試驗的遺留物品。其中最大的一塊長約1.3米,重約3.6公斤。部分碎片上,印有清晰的序列編號。有鑑定專家根據其中一個編號判斷,這些殘骸來自中國國產紅鳥3號型巡航飛彈。
中國第二炮兵裝備飛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簡稱“第二炮兵”或“二炮部隊”,組建於1966年7月1日,是中國的戰略飛彈部隊,武器主要為核彈頭或常規彈頭的戰略飛彈,包括短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彈道飛彈,遠程巡航飛彈。 | |
---|---|
類型 | 名稱 |
近程飛彈 | |
中程飛彈 | 東風-3中程彈道飛彈|東風-4中程彈道飛彈|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 |
洲際飛彈 | 東風-5洲際飛彈|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東風-41洲際地對地彈道飛彈 |
巡航飛彈 | 長劍-10巡航飛彈|紅鳥巡航飛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