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號衛星

“流星”號衛星

蘇聯的業務氣象衛星系列。1969年3月 26日開始發射Ⅰ型,到1981年7月共發射了31顆;1975年7月11日開始發射Ⅱ型,到1982年底已發射9顆。這一系列衛星的任務是系統收集地球上不同地區的氣象資料,為氣象預報和氣象學研究服務。Ⅰ型系列1~27號是混編在“宇宙”號衛星系列中的氣象衛星 (“宇宙”122、144、156號等)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分別由3顆工作壽命為半年至2年的衛星在約850~900公里的近圓軌道(傾角81.2°,周期102分鐘)上組網工作。

“流星”號衛星

正文

 衛星重1~2.2噸,高約3.5~5米,直徑1.5米,有兩個太陽電池翼。衛星主體由兩個密封艙組成。上艙有傳動裝置和無線電系統,其中包括確定軌道參數和傳送遙感數據的設備、電源系統以及由慣性輪、氣體推力器和離子發動機組成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早期為自鏇穩定與重力梯度穩定方式)。下艙有科學儀器,包括:①可見光電視攝像機:用以觀測雲和冰雪覆蓋情況,星下點解析度為1.75公里,地面覆蓋寬度約1400公里;②紅外電視攝像機:用以觀測雲和凍的分布情況,星下點解析度為15公里,地面覆蓋寬度約1600公里,探測譜段為8~12微米;③掃描輻射儀:用0.3~3微米譜段測量地球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用3~30微米譜段觀測地球和大氣的紅外輻射,用8~12微米譜段觀測雲頂和下墊面的溫度,星下點的解析度為70公里,地面掃描寬度約2700公里。Ⅰ型系列中的最後 4顆是傳輸型地球資源試驗衛星,又名“流星-自然”系列,採用太陽同步軌道,帶有試驗性的可見光、紅外 (1~25微米)、微波(0.8~8.5厘米)等譜段信息組合、高解析度多光譜掃描器、無線電電視系統。這些衛星也具有自動圖像傳輸能力。“流星”Ⅱ型衛星系列帶有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垂直溫度探測器和自動圖像傳輸系統。流星系列的每一顆衛星繞地球一圈可以獲得 8%~20%地球表面雲層覆蓋和輻射的數據,兩顆衛星在24小時之內就能對整個半球觀測一次。這些數據由星上存貯設備記錄下來,然後根據地面中心站的指令在幾分鐘內傳輸給地面進行處理。
“流星”號衛星“流星”號衛星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