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親訪友 從進門到離開就一個字“累”

古代拜親訪友 從進門到離開就一個字“累”

今天是除夕,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都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過了除夕就迎來新的一年。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走親訪友,互送祝福,但你知道嗎?在古代,出門走親訪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出門拜訪先備禮

《周禮》中有規定見什麼樣的人帶什麼樣的禮,“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帝王)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

反觀現在,我們出門拜訪基本上也不會空手,有時甚至還在禮品上非常下功夫,如此看來,古今在這一點上如出一轍。

“吃閉門羹”

古代拜親訪友 從進門到離開就一個字“累”

當你提著禮物站在主人家門口時,很有可能會吃“閉門羹”。這個“閉門羹”不是真的主人不歡迎你,相反,這正是在表達恭敬,意思就是“怎么好意思讓你跑一趟呢,您請回,等我下次去拜訪您”。不要因為吃了“閉門羹”就真的悻悻離去,這時你就要站在門口一再懇請,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誠意迎出大門,賓主互行拜禮,然後主人三揖從右邊入門,你從左邊進去。

當今,你去拜訪別人,一般都會受到十分熱情的接待,很少會出現吃閉門羹的情況。

落座也有講究

那時室內多鋪筵席,進門前應先脫鞋。坐的姿勢也不能隨隨便便,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這是一般姿勢,跟老友談天說地無妨;若要向對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擺出“跽”的恭敬姿態。

小編好奇地做了一下這個姿勢,真的很累,遠沒有隨意地坐在沙發上的姿勢舒服。

古代拜親訪友 從進門到離開就一個字“累”

吃飯,真正的考驗

說實話,不管是現在還是在古代,留客吃飯都是一件很鄭重的事情,如果主人一再留你吃飯,那就不要推辭了。

在古代,落座時主人、客人會互相禮讓好一番,等到座次終於安排好了,就開始了敬酒的“拉鋸戰”——主人先敬賓客,賓客還敬主人,主人再敬賓客。

比較煩人的是,每一輪敬酒之前,主人都要當著眾賓的面進行“盥洗”,洗手、洗杯具。這在後來更像是一項重要的敬酒禮儀,但在先秦時代,卻主要是為了實用功能。儘管當時已經有了筷子,但它還沒有成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當從湯中夾菜時才使用,其他情況下則統統直接“動手”,因此,與別人一起吃飯前不洗手也是失禮的行為。

當今的飯桌文化雖不及古代繁瑣,但也有不少講究,而且不同地域有不同講究,看來下次拜訪前,還需要搞清楚主人的飯桌文化。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