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MCIA

PCMCIA

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PCMCIA定義了三種不同型式的卡,它PCMCIA(PC機記憶體卡國際聯合會的縮寫)是一個有300多個成員公司的國際標準組織和貿易聯合會。PCMCIA匯流排分為兩類,一類為16位的PCMCIA,另一類為32位的CardBus。PCMCIA是英文“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的縮寫,它是一個有300多個成員公司的國際標準組織和貿易聯合會,該組織成立於1989年,目的是建立一項積體電路國際標準,提高移動計算機的互換性。PCMCIA在原有的PC卡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PC機小型結構分卡標準,現在PCMCIA已經發布並在維持套用微型卡標準。

概述

PCMCIA是英文“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的縮寫,它是一個有300多個成員公司的國際標準組織和貿易聯合會,該組織成立於1989年,目的是建立一項積體電路國際標準,提高移動計算機的互換性。這種計算機要求強度高,能耗低,尺寸小,而且對這幾條性能的要求都很高。由於可移動計算機用戶的需求變了,所以PC卡的標準也相應地變了。1991年,PCMCIA定義了原本用於記憶體卡的68個腳的I/O連線線路標準。同時增加了插槽使用說明。生產商意識到軟體需要提高兼容性,因而這項標準也就得到了相應的套用。

發展過程

近年來,PCMCIA意識到高速度的套用需求增加了,如多媒體和高速網方面。因此,制定了CardBus 和 Zoomed Video規範,該規範允許MPEG video和10 Mbit 的乙太網以極高的速度運行。因為速度不斷提高,PCMCIA也就一直在補充這項規範,從而提高了兼容性並考慮到了一些其它的可移動機方面的問題,如3.3V操作和電源管理。

今天,PCMCIA不僅促進了可移動計算機內PC卡的協同工作能力,而且提高了許多其它產品的協同工作能力,如數字攝像機、有線電視、set-top boxes和汽車。由於需求模組化外圍設備的產品種類增加了,因而許多外設的兼容性也就提高了。因此,PCMCIA近來也就更改了自己的使命:“發展模組化外設標準,促進在全世界的套用。”

PCMCIA的新任務典型的是小型結構分卡標準。PCMCIA在原有的PC卡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PC機小型結構分卡標準,現在PCMCIA已經發布並在維持套用微型卡標準。另外,PCMCIA即將發布智慧型媒體卡標準,該標準已經為當今最小的模組化外設提供了記憶體結構解決方案。

PCMCIA定義了三種不同型式的卡,它們的長寬都是85.6×54mm,只是在厚度方面有所不同。Type I是最早的PC卡,厚3.3mm主要用於RAM和ROM;Type II將厚度增至5.0mm適用範圍也大大擴展包括了大多數的modem(數據機)和faxmodem(傳真數據機),LAN適配器和其它電氣設備;Type III則進一步增大厚度到10.5mm這種PC卡主要用於鏇轉式的存儲設備(例如硬碟)。

分類

PCMCIA匯流排分為兩類,一類為16位的PCMCIA,另一類為32位的CardBus。

CardBus是一種用於筆記本計算機的新的高性能PC卡匯流排接口標準,就像廣泛地套用在台式計算機中的PCI匯流排一樣。該匯流排標準與原來的PC卡標準相比,具有以下的優勢:第一,32位數據傳輸和33MHz操作。CardBus快速乙太網PC卡的最大吞吐量接近90 Mbps,而16位快速乙太網PC卡僅能達到20-30 Mbps。第二,匯流排自主。使PC卡可以獨立於主CPU,與計算機記憶體間直接交換數據,這樣CPU就可以處理其它的任務。第三,3.3V供電,低功耗。提高了電池的壽命,降低了計算機內部的熱擴散,增強了系統的可靠性。第四,後向兼容16位的PC卡。老式乙太網和Modem設備的PC卡仍然可以插在CardBus插槽上使用。

高版本的PCMCIA卡接口一般都可以很好地兼容低版本的卡。也就是說一個Type I插槽只可以插入一張Type I 卡;一個Type II插槽可以插入一張Type II卡或一張Type I的卡;一個TypeIII的插槽則除了可以插入一張Type III卡外還可以插入兩張兼容的Type I或Type II卡。

引腳定義

Pin Name Description Pin Name Description

1 GND Ground 35 GND Ground

2 D3 Data 3 36 /CD1 Card Detect 1

3 D4 Data 4 37 D11 Data 11

4 D5 Data 5 38 D12 Data 12

5 D6 Data 6 39 D13 Data 13

6 D7 Data 7 40 D14 Data 14

7 /CE1 Card Enable 1 41 D15 Data 15

8 A10 Address 10 42 /CE2 Card Enable 2

9 /OE Output Enable 43 /VS1 Refresh

10 A11 Address 11 44 /IORD I/O Read

11 A9 Address 9 45 /IOWR I/O Write

12 A8 Address 8 46 A17 Address 17

13 A13 Address 13 47 A18 Address 18

14 A14 Address 14 48 A19 Address 19

15 /WE:/P Write Enable : Program49 A20 Address 20

16 /READY:/IREQ Ready : Busy (IREQ) 50 A21 Address 21

17 VCC +5V 51 VCC +5V

18 VPP1 Programming Voltage (EPROM) 52 VPP2 Programming Voltage 2 (EPROM)

19 A16 Address 16 53 A22 Address 22

20 A15 Address 15 54 A23 Address 23

21 A12 Address 12 55 A24 Address 24

22 A7 Address 7 56 A25 Address 25

23 A6 Address 6 57 /VS2 RFU

24 A5 Address 5 58 RESET RESET

25 A4 Address 4 59 /WAIT WAIT

26 A3 Address 3 60 /INPACK

27 A2 Address 2 61 /REG Register Select

28 A1 Address 1 62 /BVD2:SPKR Battery Voltage Detect 2 : SPKR

29 A0 Address 0 63 /BVD1:STSCHG Battery Voltage Detect 1 : STSCHG

30 D0 Data 0 64 D8 Data 8

31 D1 Data 1 65 D9 Data 9

32 D2 Data 2 66 D10 Data 10

33 /WP:/IOIS16 Write Protect : IOIS16 67 /CD2 Card Detect 2

34 GND Ground 68 GND Groun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