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山智通寺

黎元山智通寺

陝西省府谷縣黎元山智通寺坐落在古老的古長城邊上,可是,只要人們用心一看,才會發現長城經過這座廟宇時,卻繞了一個大彎,像耕地的犁轅一樣,故因形得名黎元山智通寺。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黎元山智通寺點擊查看大圖
陝西省府谷縣黎元山智通寺坐落在古老的古長城邊上,可是,只要人們用心一看,才會發現長城經過這座廟宇時,卻繞了一個大彎,像耕地的犁轅一樣,故因形得名黎元山智通寺

歷史背景

長城是明朝修建的,所以寺院應該是先於長城,在明朝前建造。楊家峁村的張子秀老人聽他家老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故事這樣說:在唐朝初期,西北部邊境地區連年戰事迭起。約公元六二二年夏季,唐高祖李淵派一位馬將軍領著大軍,從京城出發,通過古驛道到達這裡,平息戰亂,在此歇息。馬將軍突然發現驛道靠北山頂一側坡上有一個小廟,當時是很簡易的,屬土木結構建築。他走到廟前打開廟門一看,裡邊法台上供奉著關聖帝君,手持月牙大刀為站立塑像,前邊供有約30共分左右的三尊古佛銅像。香爐里香菸繚繞,好像有人剛敬過香,馬將軍頓時心生跪拜求佛保佑之意。他思索片刻後,隨手點燃三柱清香,跪拜稟告並祈禱:“佛爺爺,我這回帶大軍西征平息戰亂,凶吉未卜,勝負不知,生死難以言斷,叩請佛爺保佑。”並當下許諾,“如若吾軍能取勝,迅速平息邊境戰事,並能帶眾將士安然返回,我等將拿出銀兩修繕擴建寺廟,金塑佛身,立旗掛幡,供奉三寶。假若犧牲,為國捐軀,本將死而無嘆,但只惜不能完成吾等許諾,叩請佛爺見諒!”
說畢作揖而起,退出廟中,帶領大軍直取西域,至蘭州嘉峪關一帶。在兩年多時間的征戰中,說也神奇,大軍一路西進,長驅直入,所到之處,連連獲勝,大敗西北邊境入侵之寇。得勝歸來,至邊塞重鎮麻地溝安營紮寨,大軍就地整休。位於黎元山智通寺西邊山坡上,全是軍營帳篷和披甲帶刀的將士。
這位馬將軍將繳獲外軍戰利品、金銀財寶和皇宮撥付的軍餉拿出很大一部分來,車拉馬馱,攜入智通寺屬地楊家峁,布施於建廟之用,在佛前還願稟明:“這次出征大獲全勝,全憑佛爺爺保佑,為報佛恩,我全體將士拿出銀兩,擴建廟宇,金塑佛身,將立即動工,阿彌陀佛。”說罷,便尋找當地縣令和麻地溝官吏接洽,共商擴建方案,委託當地人士完成此願。不久,馬將軍回到京城,將全過程稟報給當今聖上唐高祖李淵。當即皇帝下旨命京城最好的木泥瓦漆匠人,運去最好的材料,令儘快建成寺院,永保大唐興旺發達、國泰民安。馬將軍與麾下眾將士都受到了朝廷不同層級的封賜,福祿綿長,安度晚年。
話說當時,由地方人士承擔此重任,工匠從京城所派,根據設計方案,銀兩已可足用,於次年建成。修前後兩院,全是磚木結構。廟山門設青磚台階,前正門進去是關帝大殿,兩側龍王殿和送子聖母殿。後院正殿,即三尊古佛大殿,於前院關帝殿背面是倒坐觀音菩薩殿,耳殿是韋托護法和面燃大士。院中植入柏樹,前後兩院用青磚鋪成圖案,前後兩院東西起牆連線圍回,前院建東西會房。各大殿內牆壁和頂梁由能工巧匠精雕細刻,水彩壁畫,雲飛龍舞,雕梁畫柱,詩畫相映,流光溢彩,美景佳境,好一座完整優雅供奉三寶和伽藍聖眾菩薩的佛境聖地。這是當時漢地北部最莊嚴的寺院。
就因此,明長城修造經過這裡時,轉了一個大彎,繞廟而過。本可直徑而修,但建造長城者,將廟包囊在長城之內,被後來的大德高僧稱之為形同犁轅之耕作,廣種福田而寓意,故名黎元山智通寺。
清末明初,麻地溝地方知名人士甄樹雄先生髮心再次擴建整修了大殿前抱裟廳,東西二十六間禪堂和戲台。至此智通寺初具規模,周邊三省善男信女紛紛到此敬香許願,僧人倍增,誦經坐禪作佛事,前山後套的人也回來敬香,當時遠近有名,香火興盛。
黎元山智通寺歷代主持,因失廟志和地方志暫未探尋確切,可知的主持已是林濟正宗的第二十七代傳人,在此寺稱西來六代和尚。當他年老時,在眾多僧員中為該寺選中下一代主持後,自歷游各禪寺,講經說法,偶於榆林青雲山坐化。其接替人禪林第二十八代方丈達空,又名玉山和尚,其人修行甚高,通禪悟道,有功德圓滿之巨匾為證,可謂一代高僧。解放初期,從山西河曲縣香山寺過來的無染師傅,在智通寺放焰口一百天,超度那些在戰亂中陣亡的各方軍人官兵等,後去寧夏銀川海寶佛寺修行,現在法號為清淨法師,於2006年2月7日坐化圓寂。
智通寺原藏三藏大經,佛經律論典籍為摺疊式藍色裝本,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時與寺廟一起毀損。歷史上這座寺院,為弘法利生,福國利民,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