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祖居

黃氏祖居位於惠州市惠城區金帶街54號,在壁畫的左邊還有“五代同堂”4個字,是屋主美好願望的反映。房子的大門木門框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排圓孔。不難想像當年這裡曾有一扇趟櫳門,但早已被鐵門取代。

黃氏祖居簡介

黃氏祖居位於惠州市惠城區金帶街54號,屋檐下壁畫雖已退色,卻能依稀辨認出當中壽星公的圖案。在壁畫的左邊還有“五代同堂”4個字,是屋主美好願望的反映。黃氏祖居1943年曾被燒了大半,1945年才重建.
房子的大門木門框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排圓孔。不難想像當年這裡曾有一扇趟櫳門,但如今早已被鐵門取代。

黃欽萬簡介

黃欽萬,今年88歲了。是黃氏祖居現在的屋主,出生在這間祖屋裡。這房子是他的父親黃惠沾於1931年修建的,但在日本侵華期間的1943年被燒。當時黃欽萬在廣州集訓,回來時看到家已被日本鬼子燒了大半,只剩下上棟,即房子的後進。直至1945年房子才重新修建起來。
現在,黃欽萬夫婦和其二兒子一家住在黃氏祖居里。祖居的前進是客廳,兩邊的牆壁上都掛了好些字畫,有些還是西湖的照片,但都有些發黃了。由於正是下雨天,客廳的天花板有些漏水,老人就用幾塊油布蓋在天花板上,但仍然要拿幾個塑膠盆放在地上接水,客廳的地板也是濕漉漉的。天井則成了老人養花種草的好地方。光亮從天井灑下,也眷顧了後進。

明代古井

古井比古屋歷史悠久,但水鹹已不能飲用
惠州市博物館原館長王宏宇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黃氏祖居院中左廂房保存一口明代水井,水井欄用紅沙岩雋刻而成,經數百年的磨損
,已凹凸不平,但保存較好無裂痕。井水常年不乾,清澈透涼,現還能飲用。在古民居中保存如此完好明代的古井,實屬罕見。”
井在院中左廂房一個非常狹窄的地方,水井欄呈紅色,是紅沙岩所砌。水井內牆壁用磚砌成,井裡還有半井水。井水常年保持在約2.5米深
。以前一家大小都喝這口井水,但是後來井水不知道什麼原因變鹹了,1990年後,他們就沒有再用過井裡的水了。自從房子修建起來的時候,
水井就已經在屋裡了。
水井旁邊的一間沖涼房是黃家利用天井的空間加蓋的。大概沖涼房是在水井被廢棄後才加蓋的,不然日常生活都需要用到的水井是不會被
擠在如此偏僻的角落。

黃惠沾簡介

祖屋修建者原是清末秀才
後進擺放了兩張黑白照。照片上的人是黃欽萬的父母。在右邊牆上,掛著一幅書法,是黃惠沾先生的生平簡介。黃欽萬父親是金帶街人,
在清末最後一屆科舉中考取秀才。解放前,曾任惠陽縣府秘書、陸豐縣長。為了紀念他,黃欽萬特意把父親的生平寫了出來,再請書法家幫我
抄寫並裝裱起來。而廂房除了做臥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