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

是一類原始脊椎動物,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

鳥綱(化石)

正文

在脊椎動物中鳥綱的化石比較稀少,已發現絕滅種近1000個和約1000餘種現生鳥類的化石。
侏羅紀的鳥類 鳥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晚侏羅世(距今約1.4億年)。古鳥亞綱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是迄今為止侏羅紀發現的唯一鳥類(北美發現的Laopteryx可能是一種爬行動物的化石)。從已發現的標本可以清楚的看到始祖鳥具有羽毛;後足對趾型;腕掌骨和跗蹠骨癒合;骨盤結構、鎖骨、喙部、下頜關節方式以及眼等許多特徵與鳥類相似。始祖鳥具槽生齒,有具尾椎的長尾;脊椎雙凹型;前翅掌指骨游離並具爪;腦、胸骨、肋骨及後肢等特徵又與爬行類接近(見彩圖)。所以始祖鳥被認為是爬行動物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白堊紀的有齒鳥類 除始祖鳥外的其他鳥類全屬於新鳥亞綱,其身體結構與現在的鳥類更為接近,其中白堊紀的一些口中具糟生齒的鳥類,構成齒頜超目,包括黃昏鳥目及魚鳥目。黃昏鳥目可以黃昏鳥為代表,黃昏鳥(Hesperornis)體長約1.8米,胸骨無龍骨突,後肢強健,適於潛水和游泳。其外形可能與現在相似(圖1)。鳥綱(化石)魚鳥目以魚鳥為代表。魚鳥(Ichthyornis)的大小及習性與海鷗相似,具發達的翅、鎖骨和胸骨的龍骨突。對於魚鳥頜上是否有牙曾有過懷疑(格雷戈里,1952),認為帶牙的下頜是一種海生蜥蜴滄龍(Mosasaurus)的。沃克(1967),金格里奇(1972)證明:魚鳥口中確實具槽生齒,因此又被置於齒頜超目。
白堊紀的無齒鳥類 新鳥亞綱其餘成員的口中均不具有真正的牙齒。從白堊紀開始出現,在始新世開始繁榮,共34目。鳥類學家對楔翼超目古頜超目的建立有不同意見。
近年來在白堊紀地層中又發現一些已絕滅的不具牙齒的鳥類化石,但大都比較零散。這些新頜鳥類有4個目。近雞鳥目 (Caenognathiformes)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晚白堊世地層,1940年被定名為近雞鳥(Caenognathus),1971年又報導了第二個種,這一目與雞形目、雁形目關係較密切。戈壁鳥目(Gobipterygiformes)發現於蒙古戈壁省的晚白堊世地層,1974年定名為戈壁鳥(Gobipteryx),推測可能是平胸類的早期代表。1981年根據在南美晚白堊世地層採集的部分鳥化石,建立了反鳥屬(Enantior-nis),並認為它在進化及分類上應處於齒頜超目與古鳥亞綱之間,建立了反鳥目(Enantiorniformes)。1982年在蒙古又發現一個新的早白堊世鳥化石──傍鳥(Ambi-ornis),並建立新的傍鳥目(Ambiorniformes),指出它有可能是最早的突胸鳥類,和鴞形目較接近。1984年在中國甘肅省玉門市附近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鳥類化石,被命名為甘肅鳥 (Gansus;圖2)鳥綱(化石)根據它具有許多原始特徵,但又具有較多進步特徵,不同於已知的化石鳥類,建立了甘肅鳥目(Gansuiformes)。並認為它可能是濱岸及近水鳥類的祖先。而與鴴形目更為接近。由於齒頜類的魚鳥及黃昏鳥發現於晚白堊世地層,而且具有槽生齒,具有明顯的原始特徵。而且早白堊世地層中還曾發現過除上述以外的約20餘種鳥類化石,分屬於潛鳥目、目和鸛形目。證明新頜超目鳥類的進化在白堊紀前即已開始。鸌形目的一種現代鳥類每年春季從南極附近飛往北極圈內的斯匹茲卑爾根島,但其遷飛路線是曲折的“之”字形,中間要四次穿越大西洋。如果考慮到在三疊紀初,聯合古陸尚未分裂漂移,那么它們的飛行路線將是一條經過大陸的直線。據此人們提出了鳥類的出現可以早於侏羅紀的疑問。
新生代的鳥類化石 第三紀最早期 化石記錄較少,始新世和漸新世突胸類有較大發展,平胸鳥只有鴕鳥目和隆鳥目開始出現,目前已發現近40個已絕滅科的化石。第四紀是鳥類極繁盛的時期。大多數現生種都來源於這個時期。
平胸類 現在分布於南半球,但是隆鳥類和鴕鳥類的代表在始新世見於中東及歐洲。現生鴕鳥屬(Struthio)的化石曾發現於摩爾達維亞的中新統和廣泛發現於中國、蒙古、歐洲和非洲的上新統和更新統。現生種(Struthiocamelus)的化石則見於蒙古、阿拉伯和阿爾及利亞的更新統。
骨齒鳥類 在較晚地質時期,在新頜鳥類中也有一些鳥的頜上具有骨質突起,它們是發現於始新世~上新世的骨齒鳥類(圖3),鳥綱(化石)至今已全部絕滅。 骨齒鳥亞目(Odontopterygia)的代表都具有齒狀突起,但不具槽生齒。有些學者將它置入鵜形目,作為一個亞目。目前有將近10個屬,分布於歐、亞、美洲和西非等地。
鳥類的起源 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鳥類起源於爬行綱初龍次亞綱槽齒目中的假鱷亞目。派克鱷(Euparkia)是發現於南非下三疊統的小型假鱷類,身長約1米,具長尾。其骨骼中空,後肢稍長於前肢。它們可能是從在樹棲生活時,象飛蜥或鼯鼠那樣在枝叉間跳躍(有利爪、分離的指和反轉的足趾為證)而向飛翔演化;也可能象某些走禽那樣,從以雙足在地面上奔跑而逐漸演化為鳥類。近年又有鳥類的直接祖先是一種小型恐龍的意見(奧斯特羅姆,1967),認為由假鱷類演化為恐龍中的虛骨龍類,然後再進一步演化為始祖鳥,而演變為新鳥類。更有人主張將恐龍類及鳥類組成一個獨立的新綱(貝內特和達爾澤利,1973;多德森,1973、1974)。但也有人認為鳥類的祖先可能要出現得更早,始祖鳥只是鳥類進化中的一個側支,但這種意見的直接證據不多。
中國的鳥類化石 過去中國的鳥類化石除甘肅鳥外還有發現於周口店北京猿人地點的中更新世地層及內蒙古薩拉烏蘇晚更新世地層的現生鳥類的化石。此外就是在華北廣泛分布的鴕鳥蛋化石。1975年楊鍾健曾記述了1962年采自青海澤庫茶卡的鳥類羽毛印痕化石。1976年以來,在山東臨朐山旺的中中新世山旺組硅藻土層中連續發現了保存較好的鳥類化石。其中山旺山東鳥(Shan-dongornis shanwanensis)為保存相當完整的骨架印痕,其胃部尚有磨光的石英顆粒。據葉祥奎研究認為山東鳥屬雞形目雉科。同樣屬於雉科的還有碩大臨朐鳥 (Lin-quornisis gigantis),該化石僅一側的肱、尺、橈骨和兩後肢比較完整,其餘軀幹骨均散落無法辨認。雁形目鴨科的硅藻中國河鴨(Sinanas diatomas)和鶴形目秧雞科的秀麗楊氏鳥 (Youngornis gracilis)均為保存相當完整的骨架化石。山旺化石產地以其豐富的昆蟲、脊椎動物、植物化石著稱於世,現在經國務院批准為化石保護區(見彩圖)。河南淅川始新世地層中也發現過鳥類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周口店第一地點的鳥類化石,1935年壽振黃作了簡單報導,後經侯連海研究計有9目19科48屬62種之多。其他如薩拉烏蘇、泗洪等地也有較多鳥類化石被發現和研究。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鳥綱(化石)鳥綱(化石)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