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理論

霍姆斯馬車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解釋是“充分均衡”,就是指各種資源的最合理配置和使用。

理論來由

傳說上帝造了一架完美的馬車,它的所有部件都能相互匹配且恰到好處。當馬車的使用壽命終結時,它的車輪、車軸、車身、底盤……所有的部件同時解體報廢,沒有哪一個零件比其它的更脆弱或更耐久。19世紀的美國著名醫生兼作家奧列維·W·霍姆斯在他的詩中描述了這架完美的馬車,所以後人稱之為“霍姆斯馬車理論”。
霍姆斯馬車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解釋是“充分均衡”,就是指各種資源的最合理配置和使用。比如,一雙皮鞋最理想的配材和使用結果應是:當鞋底被磨穿的同時,也要鞋面破裂、鞋帶磨斷、縫線開綻。倘若鞋底破了,而鞋面仍舊完好,這就意味著用材等級上的不匹配。好比用牛皮鞋面配塑膠鞋底,不僅牛皮鞋面不能發揮出它的應有價值,也造成了材料的浪費。
管理學家經常將“霍姆斯馬車”理論引申為:一架完美的馬車,沒有最好的部件,只有最完美、最平衡的組合;一個富有效率的團隊,不需要每一個人都是最有能力的,而在於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和發揮。

推廣

該理論在中國由郎鹹平推廣。內容為,馬車的整體結構是,前面有兩匹馬,馬車上有一個馬車夫手執一馬鞭,馬車後裝了一車貨物。兩匹馬,一匹馬是民營企業的利潤,另一匹馬是老百姓的消費;馬車夫是政府;馬車上的貨物是指關乎國計民生的政策、難題、包袱等。政府用鞭子鞭這兩匹馬,使馬向前進,鞭子就是稅收。馬車夫的作用應該是使鞭子越來越輕甚至不用鞭子,讓馬少拉貨物甚至不拉,使這兩匹馬跑的越來越快,越來越健壯。但事實狀況是,政府的鞭子越來越重,各種稅收壓的企業、老百姓喘不過氣,而馬車後面的貨物越來越重,從而兩匹馬跑的越來越慢,越來越瘦弱。
用該理論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前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說過,國企虧錢,老百姓罵,國企賺錢,老百姓也罵,如果用“馬車理論”來解釋的話,原因在於,國企虧錢是不應該的,是國有財富的損失,而國企賺錢是因為賺的錢都是從這兩匹馬身上來的,靠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得來的,而老百姓沒有得到實惠,老百姓當然不滿意。這一理論沿襲了郎鹹平一貫主張的“藏富於民”的思想,相信對中國未來經濟具有指導性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