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薩達要塞

馬薩達要塞

馬薩達又譯馬塞達,是羅馬統治時代巴勒斯坦一要塞名,靠近死海東南岸,建於呈船形的山頂上,高出死海海面434米。

概述

馬薩達要塞馬薩達要塞

這個聖地名叫馬薩達。“馬薩達”在希伯來語中意為“碉堡”。以色列的朋友說,這個小山包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而其全部意義就隱含在“碉堡”這個辭彙之中。所謂的“要塞”,現在看來就是一些石頭和夯土構築的防禦工事。與我們在以色列的其他地方見到的一樣,這裡也隨時能看到持槍的猶太人。以色列法律規定,猶太人可以隨身攜帶槍枝用以自衛。

薩達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裡記載了堅定與力量、信仰與屈服、雄心與悲劇交織的動人故事。馬薩達既是石頭與火焰箭的戰場,也是人類精神交戰的地方。

馬薩達坐落於山巔,四面峭壁森然,唯有山頂部分地勢平坦;立於此處,東部沙漠、西部死海的壯麗景色便盡收眼底。馬薩達展現了當年馬薩達護衛者們對抗古羅馬軍隊的勇氣。故事可歌可泣,更襯上其獨特的全景畫古代背景,整個地方比好萊塢大片有過之而無不及;充滿了拉力、掙扎、和愛。

希律王督建下建築在以色列全國都留有鮮明痕跡。公元前30年,希律王興建馬薩達要塞。公元前68年,反抗羅馬統治的大起義剛剛開始,一群猶太堅貞教徒占領了馬薩達,這裡後來也成為了義軍對抗羅馬軍隊的最後防線。公元72年,羅馬軍圍攻馬薩達,並在西面築起一條巨大的土坡,由此攻陷馬薩達。公元73年,960名死守馬薩達峰頂的猶太堅貞教徒為避免被羅馬軍隊生擒而選擇了集體自殺。他們的故事成為了勇氣、英雄氣概、和烈士精神的傳奇。

馬薩達要塞遺蹟保存很好,曾稍加修復以向該遺址及期間英雄人物致敬。馬薩達建築牆壁上發現的美麗浮雕和壁畫已由義大利專家一一復原,以便能將其保存更長時間。這是現存於世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羅馬圍城營地。

馬薩達地勢極高,遊客可經蜿蜒曲折的“蛇道”步行上山,也可在馬薩達山腳下的遊客中心乘坐纜車直達山頂。

遊客中心有一部專門電影介紹馬薩達歷史,一個遺址模型,還有考古發掘中出土文物展覽。

馬薩達之行令人心醉神馳、熱血沸騰。鐵馬金戈的故事與考古遺蹟賦予馬薩達一種獨特的氛圍,更將其波瀾壯闊的歷史保留了下來。2000年,《旅行者》雜誌的讀者投票將馬薩達選為世界上同類遺蹟中的最佳景點;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馬薩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背景

馬薩達要塞馬薩達要塞

哈希曼王朝時期的馬薩德

約瑟夫(JosephusFlaviusorYossefBen-Matityahu),一個猶太歷史學家。公元66年時,成為加利利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猶太軍隊司令,被擄後,歸順羅馬軍總部。根據約瑟夫(Flavius),這個偉大的猶太教法師所說的,哈希曼王朝在馬薩德建造了一座重要的碉堡。很有可能,約瑟夫提到的是亞歷山大·亞奈(AlexanderYanai可能是個國王名)。在馬薩德遺址上發現的錢幣,上面的時間就可以追溯到哈希曼王朝的這個時期。因此,從考古學的角度來探索,在哈希曼王朝時期,馬薩德仍然是神秘的。

希律王時期的馬薩德

希律王的統治一直在羅馬人的庇護下。他選擇馬薩德這個地方,用來逃避來自朝廷內外的潛在威脅。在馬薩德,他為自己和隨從建造了防禦工事和絢爛的宮殿。這個獨一無二的光禿禿的山崖被約瑟夫(Flavius)形容為:"天造的屏障。"在希律王死後,羅馬人的警備部隊繼續占領著馬薩德。

堅貞猶太教信徒手中的馬薩德

公元66年,在加利利反抗羅馬帝國統治運動的初始階段,匕首黨(Sicarii一個由猶太教狂熱分子組成的,專門在鬧市□拔刀暗殺羅馬人的組織。Sica是一種短刀的名字。匕首黨也由此而的名),由梅納哈姆·本·耶胡達(MenahemBen-Yehuda)領導。他們從羅馬守軍手中奪得了馬薩德。

在這一時期,馬薩德變成了更多的猶太狂熱分子們的避難所。他們拖家帶口的來到馬薩德。同樣的,這裡還吸引了其他絕望的信徒們,比如說艾塞尼派信徒。梅納哈姆(Menahem)在耶路撒冷被他的敵人暗殺後,他的追隨者們也逃到了馬薩德。這其中也包括他的侄子愛力阿沙爾(ElazarBen-Yair)。愛力阿沙爾(ElazarBen-Yair)後來成了馬薩德的指揮官。在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最後一批反抗羅馬人統治的信徒來到了馬薩德。馬薩德,這個本來為國王設計的城堡,現在成了一群"烏合之眾"的避難所。他們占據著宮殿的各個地方。就連炮台中,用薄強圍成的房間也住上了人。他們還建造了猶太教堂、集會大廳、儀式性的浴場。這塊地方的自然環境以及當時的情況,使這裡的生活基本上是群體的。

公元72年,在提圖斯(Titus)占領耶路撒冷並且毀壞聖殿三年之後,羅馬的軍隊,在希爾瓦(FlaviusSliva),一個地方財政長官的率領下,來到馬薩德,試圖占領這個地方。開始他們還希望,被圍困的人會因為缺糧缺水而投向。希爾瓦的隊伍大概有10,000到15,000人之多,然而在馬薩德被圍困的人大概只有967個,這其中還包括婦女和兒童。這種圍困一直持續了幾個月。在圍困期間,羅馬人一直在西坡修建一個堤防。自從城牆被攻破後,被圍困的猶太教信徒們就用木頭和泥土修建了一堵臨時牆。但是當羅馬人在這堵土牆上採用火攻的時候,這些猶太教戰士們意識到沒有希望了。他們決定,寧可自殺,也不要成為羅馬人的俘虜。於是就有了他們的領袖,愛力阿沙爾(ElazarBen-Yair)的一篇著名講話。

黑色的曲線表示:線下面的是遺址,上面的是修復的。黑色的曲線表示:線下面的是遺址,上面的是修復的。

約瑟夫(JosephusFlavius)在自己的書中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這段歷史:後來,他們從男人中間抽籤選出10個人。這10個人要殺掉其餘的人。城中每個男人都和自己的妻子兒女一起躺在地上。他們相互擁抱著。然後,他們將脖子伸向那10個抽中籤,來實施這一痛苦使命的人。當這10個人已經無所畏懼,殺掉了所有人以後,他們給自己制定了相同的抽籤辦法,來結束他們自己的生命。

抽中籤的人,先要殺掉其餘9個人,最後再自殺......當城中只剩下這一個人的時候,他要檢驗躺在地上的所有屍首。當他確定,所有的人都被殺死之後,他在宮殿的各個角落都放了火。最後,使出渾身的力氣,將劍刺入自己的身體,倒在自己的親人旁邊。就這樣,他們全都死了,沒留下一個生還的靈魂來忍受羅馬人的奴役......羅馬人本來以為城中的人早上會發起總反攻。於是,他們披上鎧甲,搭好梯橋,又一次對城堡發起了襲擊......當羅馬人攻進城後,他們沒有看到一個敵人。這裡完全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四處著著火,安靜的可怕......羅馬人困惑了,猜測著發生了什麼......眼前景象太慘烈,連羅馬人也看不下去了,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羅馬人能做的,只有質疑這些猶太人做出決定的勇氣,藐視他們的犧牲。"這場悲慘的大屠殺發生在公元73年,Nissan的第15天,Pessach的第一天。

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馬薩德

在馬薩德猶太戰士悲慘的死去之後,這座城堡落入了羅馬人手中。在其後的幾年間,羅馬人一直統治著馬薩德。後來,馬薩德被荒廢掉,幾百年都沒有人居住。在5世紀和6世紀的時候,一小群基督教牧師來到這裡,定居了下來。他們將一些岩洞改建成了寓所。並且在被毀壞的建築物里或者接近這些建築物的地方修建了一些小居室。他們還在西邊被毀壞的宮殿旁建起了基督教堂。他們和他們的後人在這裡居住了100多年。他們走後,馬薩德又一次被荒廢。

歷史沿革

要塞中的殿堂要塞中的殿堂

前721年,北面的以色列國被亞述滅掉

前586年南面的猶大國被新巴比倫滅

前538年波斯滅新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歸,建立第二聖殿

前331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滅波斯,猶太人成了亞歷山大的臣民開始了希臘化時代

前167年馬卡比起義,經過25年奮鬥,終於在前142年建立了馬卡比王國

前64年羅馬大將龐培攻下耶路撒冷,馬卡比王國滅

前721年,北面的以色列國被亞述滅掉。將國王和臣民在內的27000人押回本土。王國成為亞述的一部分。27000人被分散到帝國各地,從此湮滅成為“失蹤的以色列10個部落”。成為歷史之謎。有人認為開封猶太人可能就是他們的後裔。還有日本人印第安人的種種說法

前538年,新巴比倫被波斯所滅,波斯人允許猶太人回歸故園

前331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滅波斯。猶太人進入希臘化時代。

前323年,亞歷山大病逝帝國於是一分為三:

安提柯王朝統治希臘和馬其頓在塞琉古王朝,猶太人的情形日益惡化,猶太人在受奴役的同時,受到宗教迫害。猶太人的宗教受到空前的侮辱,終於激起了馬卡比起義。老祭司馬卡比率領五個兒子。前赴後繼,終於在前142年,塞琉古王朝承認了猶太人的獨立。稱馬卡比王國。這是前586年亡國以來的重新獨立。

前64年羅馬大將龐培攻下了耶路撒冷,將巴勒斯坦劃歸帝國的敘利亞省。

前37年羅馬人任命了新的猶太王。馬卡比王國(哈斯蒙尼王朝正式滅亡。哈斯蒙尼,馬卡比家族的遠祖之一)結束。

公元6年巴勒斯坦猶太人歸羅馬人直接統治。羅馬的鐵與火的野蠻專制,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數次起義反抗羅馬。歷史上稱為“猶太戰爭”

公元66年,羅馬總督弗洛魯斯背信棄義,還公然搶劫聖殿財物,猶太人在愛力阿沙爾的領導下舉行暴動。

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攻下,第二聖殿化為廢墟。從此聖殿沒在重建。猶太人在聖殿的西外牆的廢墟上用聖殿殘留的石頭塊壘起一堵牆,稱為西牆(長48米高18。3米),各地的猶太人呢在此祈禱,為民族歷史上苦難哭泣,又稱為哭牆。起義者退守死海之濱的馬薩達要塞。與圍困他們的羅馬一萬多軍隊抗戰了三年。

公元73年,逾越節這天,960位守衛者及其家人集體殉難。薩達要塞也成為了以色列的歷史聖地,以色列軍隊的入伍新兵都要在這裡做入伍宣誓,其中一句是“馬薩達再也不會被攻陷!”

公元118年羅馬皇帝哈德良試圖強行推行文化同一,決定在耶路撒冷廢墟上建立一座羅馬式德城市,一羅馬宙斯神廟取代猶太教聖殿,並頒布禁止割禮,再次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

公元132年,在大衛後裔科赫巴的領導下,開始了空前的大起義一度占領了耶路撒冷,由於力量對比懸殊,135年失敗。出於對猶太人的不馴的恐懼,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一座新城建立了起來。無數的猶太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無數的人被驅趕,猶太人開始了世界性的大流散,失去了他們的祖國和家園。這一失國,直到1948年再次回來建立以色列國,過去了整整1800多年。

地理位置

悲壯的馬薩達矗立在藍藍的死海之濱。悲壯的馬薩達矗立在藍藍的死海之濱。

馬薩德座落在一座孤山的山頂上。這座山的位置在朱迪亞沙漠東坡上,緊挨著死海西岸,在Sdom和英垓地沙漠自然保護區(EinGedi)之間。這座山高出死海海面440米(高于海平面50米)。

馬薩達西邊毗鄰朱迪亞沙漠,東邊俯瞰死海。從沙漠上看,這個山包高約100米,而從低于海平面400米的死海上看,則高約450米。無論如何看,山勢都不能說高峻,但卻極為陡峭。從山下到山上,有四條狹窄而曲折的羊腸小道,要爬還是頗費力氣的。現在,已經修建纜車道,我們是乘纜車來到山頂的。它的四周是峽谷,使得它孤零零地與周圍的景物分開。

山頂相當平坦,呈扁菱形,長約600米,寬在240米到130米之間。四周修建有兩道平行的長約1400米的掩蔽牆,牆上有30個崗樓和一些雉堞。掩蔽牆全部用石塊壘砌,雖然有些段落已經坍圮,但從殘留下來的部分看,當年還是相當堅固的。由此不難想像,這裡確曾是一座城堡。

從地形學上講,它遠離人類居住地。自然形成的防禦工事,和與四周分離的地形,使它成為第二聖殿時期一個絕好的建造城堡的選擇。

發掘現狀

這座古堡的部分遺蹟在1963年至1965年期間被考古隊挖掘出來,(1965年希伯萊大學教授亞丁考古時將其發掘)並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具有宗教和藝術考古價值的建築奇蹟。這座古堡的部分遺蹟在1963年至1965年期間被考古隊挖掘出來,(1965年希伯萊大學教授亞丁考古時將其發掘)並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具有宗教和藝術考古價值的建築奇蹟。

現在,希律王時期的建築遺蹟至今猶在。在峻峭的山岩上,修建有輸水管道。通過這些管道,將馬薩達西邊的溪水引到山上,儲存在山頂一個個大水池中。對山頂無水源的馬薩達來說,這些輸水管和儲水池被稱為這座城堡的生命線。

對馬薩德的開掘,使許多精美的建築浮現出來。這些建築,大多是由希律王建造的。同時,還發掘出了一些能反映住在這裡的猶太信徒日常生活的遺蹟。

馬薩達氣勢最為宏偉的建築當屬希律王北宮。北宮建於三層岩石階地,俯瞰下方峽谷。其旁為一個羅馬風格大型浴室,內有彩色馬賽克地板,裝飾有壁畫的牆。遺蹟的其它建築——比如金碧輝煌的西宮、猶太教儀式用浸水池(Mikveh)、倉庫、瞭望塔、以及猶太教會堂等,均與馬薩達歷史息息相關,尤其是與貯藏容器、裝飾精美的陶器、捲軸、錢幣結合一起參觀。

希律王時期的建築,包括宮殿、浴室、儲藏室、居室、防禦工事和供水系統。這些建築都體現了精巧的設計、精良的做工。都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包括建築上的一些裝飾,像壁畫、馬賽克畫地板、房梁、柱子等等。

在山頂北端的制高點上,是希律王的生活區,稱為北宮。北宮中修建有國王的臥房、浴室、休憩廳和娛樂間。所有這些宮室的牆壁和天花板均裝飾著壁畫。所有這些宮室都有一道厚厚的白雲石牆,用以防止炎夏熱浪的襲擊。在山頂的西邊,還有一座宮殿,稱為西宮。

這塊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庭院設有議事廳、接見廳、軍機房,是希律王駐蹕期間辦理朝政的地方。從殘留的牆面和地板來看,這些宮室當年都相當豪華,上有白色的石頂遮陽,下有黑白相間的馬賽克鋪地,中間有巨大的雕花石柱支撐。不同的宮室之間,都有幽徑連環的石階相通。

自從1838年被確認身份之後,許多探險者都來到過馬薩德。其中最著名的以色列探險家是ShmaryaGutman,MichaLivneh,和Ze'evMeshel。對馬薩德的全面開掘是在1963年-1965年,由也丁(YigaelYadin)教授領導的。1989年,EhudNetzer對這個地方做了考古研究。在猶太民族的歷史上,馬薩德是英雄主義的重要象徵。是這個民族爭取自由的偉大見證。馬薩德的猶太教信徒們以少抗多、以弱抗強的鬥爭,和當他們失去了贏得宗教和政治上獨立的希望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用死亡代替被奴役的勇氣,都為以色列,乃至全世界樹立了英雄的榜樣。現在,這座城堡已經變成了一處朝聖地。成千上萬的旅行者和遊客來到這裡參觀。

馬薩達如同一艘船的形狀,希律王在上面建有38個10米高的碉堡,周圍建有1500米長的雙層圍牆 ,城堡中央建有12個蓄水池,每個容量4000立方米,以備眾多軍民使用。馬薩達如同一艘船的形狀,希律王在上面建有38個10米高的碉堡,周圍建有1500米長的雙層圍牆 ,城堡中央建有12個蓄水池,每個容量4000立方米,以備眾多軍民使用。

馬薩德地處乾燥地區,長期缺水。儘管如此,希律王還是建造了一個複雜的系統,為山上各種各樣的設施,像浴室、池塘等,提供豐富的水源。即便在最缺水的地方,希律王也仍然堅持這種奢華。約瑟夫(Flavius)寫道:希律王在每個地方都建造了蓄水池,這樣他就可以成功地為住在這裡的人提供水。甚至好像在用泉水一樣。

附近乾枯河道上的大壩把冬季的洪水轉到層層疊高的水道中。順著這些水道,水流進了位於峭壁西北側的蓄水池中,分成兩層。這些蓄水池大概可以存儲總共40,000立方米的水,從這裡,水再被送到更高的儲水池中。

事過一千九百多年,起義軍的遺蹟在山頂還到處可見。北邊的山岩上,開鑿有十二個巨大石坑。這是起義軍當年的儲水池,能儲水四萬立方米左右。在兩道圍牆之間,有幾十間用泥土和石塊壘砌的小茅棚。這是起義軍戰士居住的地方,有人稱之為兵營。此外,山頭的東南方還有一片用石頭修建的小房子,也是起義軍居住的地方。僅這些房子還不夠用,起義軍就將西宮和北宮中的一些宮室加以改造,大的用作起義軍的指揮部,小的也用作住室。

在這些住室中,人們發現大量生活用的陶器石器銅器、筐籃、紡織品殘片以及用石頭製作的箭頭。山頭的西北方還發現一個猶太會堂。據考證,這個會堂在希律王時代原是一個馬廄。起義軍將士大多是篤信猶太教的狂徒。他們另鋪地面,擺放條凳,將馬廄改成一個會堂,以便聚眾念經和祈禱。在北宮的南邊,發現一個羅馬式的大浴室。室內的地板上鋪有防滑的磚石,牆上有傳送熱氣的管道。浴室北邊,是一座用石板修建的倉庫,裡面有油桶、酒罈、面罐,擺放得整整齊齊。這正好驗證了後來歷史學家所說,起義軍在自毀之前,除了倉庫之外,將所有一切統統燒掉。他們之所以沒有燒掉倉庫,意在向羅馬人表明,他們自殺並非因為缺衣少食,而完全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尊嚴和氣節。

相關的戰爭

這是當年羅馬軍隊攻打馬薩達時堆土築起坡堤、並用火攻的模擬圖 。這是當年羅馬軍隊攻打馬薩達時堆土築起坡堤、並用火攻的模擬圖 。

2000年前,希律王為自己和隨從建造了防禦工事和奢華的冬宮,這裡陡峭的山崖可謂天然的屏障。在希律王死後,羅馬人的軍隊繼續占領著馬薩達。

公元66年猶太起義軍反羅馬的抗暴鬥爭雖然多次被鎮壓,但始終堅持鬥爭。公元70年終因彈盡糧絕在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殘酷鎮壓,退下來的部分起義軍撤到馬薩達要塞,堅持戰鬥3年之後,羅馬軍隊派出一萬到一萬五千多人圍困馬薩達,希望被圍困的人因為缺糧缺水而投降,然而在馬薩達被圍困的僅有967個人,這其中還包括婦女兒童

圍困持續數月,在圍困期間羅馬軍隊一直在西坡堆土修建堤防。自從城牆被攻破後,被圍困的猶太教信徒們就用木頭和泥土修建了一堵臨時牆。當羅馬人在這堵土牆上採用火攻的時候,這些猶太教戰士們意識到沒有希望了。

他們決定,寧可自殺,也不要成為羅馬人的俘虜。於是就有了他們的領袖——ElazarBen-Yair的一篇著名講話:“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後失去這個抗爭的民族。天亮時我們將不再抵抗,感謝上帝讓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和所愛的人一起高貴地死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讓我們的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

第二天,羅馬人進入要塞,但他們看到的僅是約960多具屍體、燒毀的建築和保存完好的糧倉,以及兩名婦女和五個孩子。1963~1965年考古學家對整個山頭進行發掘,結果與史料的敘述完全一致。殿堂、庫藏、防禦工事和羅馬軍營、進攻工事一應俱全。馬薩達要塞已成為旅遊聖地,也是猶太民族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在這一史實基礎上抽象出來的馬薩達精神成為猶太民族主義和自由品格的概括。以色列新入伍的士兵都要到這裡做入伍宣誓,其中一句誓詞是“馬薩達再也不會被攻陷。”

城堡將破的前夕,馬薩達全城的男女老少967人,為避免落入敵手,全體自殺了。他們推出十名勇士作為自殺的執行者,所有人緊抱妻兒,躺在地上,自願接受親密戰友的一劍刺喉。留一名勇士處死其他殺手,然後在城堡的各個角落放火,最後自盡。羅馬人經過三年殫精竭慮而堆土修築工事攻下的,不過是一座寂靜的死城和960具死骸。從此,猶太人的足跡從迦南之地上消失,他們以這樣的慘烈上演了自己的最後一幕。

評價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展覽館外形簡單樸素。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展覽館外形簡單樸素。

馬薩達已成為以色列歷史上以少對多、以弱抗強的英雄主義的重要象徵,成為猶太民族爭取自由、不畏強暴的奮鬥史上輝煌悲壯的一頁。時至今日,馬薩達古堡是每年猶太成年禮儀和新軍誓師大典舉行之地,“永不陷落的馬薩達精神”至今仍為猶太后裔敬仰。

在以馬薩達之戰為終結的猶太人大起義的過程中,成千上萬猶太人被殺害,更多的人被俘虜或販賣到歐洲做奴隸。為紀念這一“歷史性勝利”,羅馬帝國在其鑄造的錢幣上鐫刻了“JudeaCapta”(征服猶太)的字樣。狄特帶著無數從猶太人那裡掠奪的財寶回到羅馬時,曾受到英雄般的熱烈歡迎。羅馬廣場上用雲崗石修建了一座凱鏇門,上面雕刻著他繳獲的主要戰利品。以色列當代歷史學家阿巴?埃班在其所著《猶太史》中說,這座至今猶在的凱鏇門所表明的,“如其說是羅馬人的勝利,倒不如說是猶太人英勇抵抗的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馬薩達的失守,標誌著古代以色列的終結,而新的以色列的誕生是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後的1948年。在這段時間內,馬薩達先是成為羅馬的一個軍營,後來逐漸荒棄,不再為人所知。直到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它才被人發現。於是,美國、法國、德國的考古學家紛紛前來考察,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則競相而來朝拜。1963年,大規模的挖掘正式開始,當年那場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的英勇而悲壯的戰鬥場面逐漸顯現。馬薩達保衛戰雖然不是那場反對異族統治的主要戰鬥,但其參與者那威武不屈的精神,卻成為猶太民族爭取自由的象徵,形成了當今猶太人稱頌的“馬薩達精神”。

現在,為當年那些猶太殉難者的獻身精神感動不已。但反觀現實,也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而感嘆不已。但願那些殉難者的後代在宣揚其先祖那種寧死不屈精神的時候,也能理解當今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侵占他們領土的鬥爭,從而實現猶太與阿拉伯兩大民族和解,把反對異族統治的鬥爭精神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