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辣族

食辣族

因為我是湖南人嘛,愛吃辣椒的。

概述:

食辣族,網路流行辭彙,指以嗜辣為標籤的年輕群體。

他們熱愛生活、風風火火、行事果斷、樂於分享。

基本定義:

食辣族區別於傳統的地域性食辣人群,是一個沒有地域限制、具有同樣口味及特徵的新興群體。同時也是我國崛起最快、輻射範圍最廣的族群。在幸福感嚴重缺失的今天,他們熱愛生活,懂得激發自己的正能量。面對事業、婚姻上的壓力,他們懂得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宣洩情緒、釋放壓力。在拖延成風,思行不一的環境下,他們當機立斷,果敢實踐。在信任感缺失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喜愛交際,樂於分享。
  • 源起背景:
    中國人的食辣歷史可追溯到400年前,長久以來中國人對辣食具有強烈的情感和口味偏好,隨著人口流動性增大,食辣人群突破地域性限制,開始遍布全國。而生活、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辣主題餐廳在全國各地的興起,使現代人開始更加強烈的追求感官刺激,如今,食辣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飲食習慣,與煙、酒一樣成為現代人消解壓力的生活方式之一。
  • 名稱由來
    “食辣族”一詞最早出現在一幅名為中國食辣族的漫畫中,該漫畫在雲南白藥牙膏發起的“健口辣翻天,美食享中國”美食分享活動期間推出,漫畫以詼諧幽默的圖文表現了嗜辣人群的麻辣生活和痛並快樂著的食辣心情,因其人物刻畫豐滿,對話內容妙趣橫生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大量轉發。
    “健口辣翻天,美食享中國”是雲南白藥牙膏以關愛食辣族口腔健康為初衷,發起的大型辣美食分享活動,活動期間累計影響人群達百萬,第一次將食辣人群聚焦到同一個網路平台,掀起了食辣人群圈子化的高潮,也成為了食辣族概念正式形成的里程碑事件。
    隨著食辣族被公眾的認可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族群的共性特徵也越來越突出。新浪微博上以食辣族為主題的話題不斷湧現,網友的回覆更是妙語連珠,如網友“吃貨最愛溜肥腸”自爆:“對我來說,辣椒和老婆一樣,都叫伴侶。我是川天椒、二荊條、小米椒餐餐不落、野山椒、杭椒、燈籠椒頓頓不少。”
  • 族群特徵:

    1. 主要人群:年齡在20~35歲的城市年輕群體;
    2. 性格特點:
    1) 食辣族通常性格風風火火,做事往往迅速果斷;
    2) 熱愛生活,嚮往在生活的小細節中享受生活的樂趣;
    3) 食辣族一般社交能力極佳,樂於分享;
    4) 善於通過自己的方式釋放壓力,緩解情緒;
    5) 備受口腔問題折磨,對口腔護理有獨到見解。
    3. 生活方式:
    1) 食辣族往往生活在擁有完善的餐飲、娛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一、二線城市;
    2) 他們生活節奏快,事業、婚姻等壓力較大,他們喜歡也善於通過各種方式來發泄壓力,KTV、健身房也因此成為他們經常出沒的地方,而他們最情有獨鐘的方式就是食辣;
    3) 對於他們來說,食辣不僅僅是一種宣洩的方式,更是一種飲食的常態,在生活中,他們嗜辣成癮,無辣不歡;
    4) 食辣成為食辣族們一種天然的飲食習慣,口腔出問題會影響他們的飲食,也因此成為困擾他們的最大難題,所以他們一般都非常注重保持口腔健康。
    4. 食辣族必備口腔利器:
    1) 日常養護:漱口液(去除口腔內的實物殘渣和部分軟垢,清新口氣);
    2) 功效牙膏(日常使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牙膏刷牙,如雲南白藥牙膏);
    3)藥物處理:口服葡萄糖酸鋅,同時服用複合維生素B、含化華素片效果都很好。使用西瓜霜噴霧劑或塗抹雲南白藥粉末在患處亦可,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5. 觸媒特點:
    1) 食辣族年輕化特徵明顯,對傳統媒體接觸不多,頻繁接觸網際網路、行動網路等新媒體;
    2) 在他們之中,存在很多微博控、微信控等,而善於交際、樂於分享的性格特徵也使網路社交成為了他們之中的主流。
    6. 社交方式:
    藉助社交媒體和智慧型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食辣族們不僅更加容易找到”辣味相投“的同類,同時可以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辣味秘籍”。因此,新浪微博、豆瓣、人人這些社交媒體成為了食辣族們分享辣美食的主要平台,在這些平台中搜尋“辣美食”你會發現,每個平台都聚集不下30個超過10萬成員的群組。
    隨著圈子的壯大,群體智慧也得到了極大釋放。很多經典的辣味美食被網友改良成更加時尚的造型和混搭的風味,一些典型的圈子菜品甚至搖身一變成為某些餐廳的“看家菜”。北京市鼓樓大街附近有一家烤翅店就是其中代表。店主本是早年北京食辣圈子裡的意見領袖,與一些”辣味相投“圈子好友研發了5種辣度的辣味烤翅。開店之初之為結交圈子好友,沒想到無心插柳就成就了今天的年輕人的“辣味時尚地標”。店家說,每天結伴等位的食客經常能排出幾十米的長龍,那些裹著厚厚辣椒粉的變態辣翅對吃貨們的誘惑可見一斑。隨著各地“辣味時尚地標”的不斷湧現,“辣味社交”也成為了食辣族中的一種社交新方式。
    7. 明星食辣族:
    陳奕迅
    陳奕迅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自己非常喜歡吃辣,頭天晚上吃了太多的火鍋,以至於早上一起來,就忙著不停地“跑廁所”。另但是他並不害怕,揚言“下個月過來”。
    趙薇
    趙薇愛吃辣,有一次去台灣時因為沒吃到台灣麻辣鍋念念不忘,後來又去台灣的時候走到哪吃的都是麻辣鍋。在大陸就愛吃川菜,對辣早已有免疫力,別人吃麻辣鍋吃得大吐舌頭叫辣,她卻說「再來一碗」,享受極了!
    張靚穎
    張靚穎是四川人,典型的愛吃辣。她曾說:我要是知道怎么處理,我就不會長那么多包啦!沒辦法,一方面是工作太忙,休息不好。另一方面就是,我實在太喜歡吃辣,吃火鍋了!我必須頓頓吃辣,所以在美國吃不到辣的日子就會很痛苦。回來爆吃,結果就爆長!我這是——皮膚越不好,我越吃辣!
    袁泉
    湖北出來的袁泉愛吃辣,她蠻認真地跟我們介紹她的袁氏心經,“問我保護肌膚的秘訣,那就是天天吃辣椒。說到保護身材的秘訣呢。那就是隨時吃,黃油、花生醬、辣椒,這些高熱量的東西,想吃就吃,吃完了到點兒就睡覺。
    宋祖英
    曾有人問她:“你的嗓音那么好,有沒有刻意保養?”言外之意,是想知道這位愛吃辣椒的歌唱家,會不會因為保養嗓子而少吃或不吃辣椒。 宋祖英直言不諱地回答:“沒有呀。因為我是湖南人嘛,愛吃辣椒的。保養嗓子主要還是應該講究科學的發聲方法。

    食辣寶典:

    1.中國食辣族聚集地五強(排名不分先後)
    1)湖南省
    湖南吃辣椒厲害的可能還是湖南中部的邵陽、婁底一帶,長沙市和湘西也很厲害。湖南人 好用新鮮辣椒或者乾辣椒炒菜,無辣不歡,臨近吃飯時你若走到居民區,家家抽油煙機冒出濃濃辣味。湖南人吃辣有點兒硬骨頭六連的氣勢,迎辣而上。儘管廣西人也能吃辣(最厲害的是靠近湖南一帶的侗族地區),但是一個廣西的侗族妹妹曾說過,小時候去湖南通道縣另一個侗族國小演出,吃飯時全體被辣倒。
    2) 貴州省
    一般貴州人家裡,基本備有四種辣椒:辣椒粉,專門為葷菜配蘸水的;油辣椒,這是為吃粉、面用的;泡菜類型的糟辣椒,剁得碎碎的,這是專門炒菜、炒飯用的;乾的紅辣椒,炒菜時下鍋煸炒。冠軍理由:貴州的辣,種類齊全,辣得刻骨銘心,讓人想起來胃就會一 陣絞痛。
    3) 四川省和重慶市
    四川和重慶人都喜歡麻辣味,吃辣水平以成都和自貢最為突出。貴州那樣辣得出奇的辣椒,四川和重慶人反而未必會特別喜歡。巴蜀一帶人講究辣椒入到菜裡面的味道,辣的味道都在那紅油里,滿桌辣菜看起來讓人想起“全國山河一片紅”的名句。那種酷辣和酷麻,讓你眼冒金星,吃罷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4)江西省
    江西有個地方可能是全中國吃得最辣的地方,那就萍鄉市!這地方煮粥、燉湯都要放辣椒。以南昌、萍鄉、吉安為代表的江西廣大地區的辣菜有一種辣椒的純粹感,炒菜很好吃,味道極重。但江西的九江景德鎮贛州人不太吃辣,影響了吃辣的整體水平。
    5)湖北省
    湖北各地市我都到過,辣菜介於乾辣和麻辣之間,家家戶戶熱愛辣味,尤其帶辣的滷味,在全國出名的有絕味鴨脖和周黑鴨。如果你邊看足球比賽邊吃湖北鴨脖子,很可能辣得你視線模糊,電視上的球都看不清楚。不過,湖北人的家常菜並不是特別辣。
    2. 食辣族最愛美食街
    北京——簋街

    作為北京最著名的小吃一條街,簋街的經營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市場的流行。如今,簋街興起了一條以麻辣小龍蝦為特色的飲食鏈。而後,饞嘴蛙和重慶烤魚則又一次成為了簋街飲食的主角。一條以辣為特色,頗具規模的小吃街正以嶄新的面目呈現在大家面前。
    重慶——好吃街
    重慶八一路——地處重慶市中心最繁華的解放碑商業區內,是本地人常去,遊客必到的地方,因為它有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字——好吃街。好吃街是一條匯聚了川渝辣美食文化的特色小吃一條街,其中酸辣粉、串串香、過橋抄手、山城小湯圓是這裡最知名的特色美食,對於喜歡辣美食的遊客來說可謂是辣食聖地。
    成都——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寬窄巷子擁有成都最地道的川菜、川劇、茶樓,也有老成都百姓生活最草根、市井的成都文化,也有來自世界最時尚現代的成都印象。
    3. 食辣族選擇餐廳的原則:
    食辣族們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選擇不同地域性餐館,以下是各地方辣菜的風味特點:
    1)湖南餐廳風味特點:鹹辣和酸辣,代表辣食:乾鍋野兔;
    2)貴州餐廳風味特點:乾辣,代表辣食:老乾媽;
    3)四川和重慶餐廳風味特點:麻辣和煳辣,代表辣食:水煮肉片;
    4)江西餐廳風味特點:水辣,代表辣食:泡椒鳳爪;
    5)湖北餐廳風味特點:鹵辣,代表辣食:鴨脖。
    4. 食辣族食辣的講究:
  • 烹調要注意。首先,最好選鮮辣椒做的菜。因為鮮辣椒的營養更豐富,“火力”也小一些,而乾辣椒、辣椒麵等就要少吃了。世界烹飪大賽特金獎得主韓國孝提醒,鮮辣椒經過高溫烹炒,辣味會有所減輕。如果菜中已經放了辣椒,就別再放花椒、大料、桂皮等熱性調料,否則“熱上加熱”,更容易上火。最後,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飲食營養系教授周儉建議,烹調前可先把辣椒放在醋里泡一會兒,或在烹調辣菜時加點醋,也可緩解上火。
  • 搭配食材很重要。中國藥膳顧問會委員焦明耀說,吃辣配些涼性食物,就能起到“中和”作用,清熱去火。鴨肉、魚肉、苦瓜、蓮藕、荸薺、豆腐、萵筍等都是涼性食物,可清熱生津、滋陰降燥,是辣菜的最佳搭檔。
  • 主食最好選粗糧。因為其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預防由腸胃燥熱引起的便秘。玉米或紅薯就是不錯的選擇。此外,薏米也可去燥,若輔以百合熬粥,功效更明顯。
  • 吃辣時要多喝水或湯。吃辣容易引起咽乾唇裂等症狀,更要注意補充水分。菊花茶、酸梅湯等是最好的“滅火器”。喝杯優酪乳或牛奶,不僅可以解辣,同時還能清熱。
  • 吃辣後最好多吃酸味水果。它們含鞣酸、膳食纖維等,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腸胃蠕動,幫助滋陰潤燥。山楂、柚子、柑橘、蘋果和梨等都不錯。
  • 平時口腔養護要有招。吃辣後,為防止辣味對口腔黏膜的過度損害,要選擇有口腔養護功效的牙膏,如雲南白藥牙膏,它內含的雲南白藥活性成分,能夠幫助促進牙齦和口腔黏膜微循環的改善,增強口腔黏膜的抵抗能力,有助於口腔的全面養護。

  • 5. 食辣族推崇辣菜:
    1)麻辣香鍋

    2)九宮格火鍋

    3) 剁椒魚頭
    4)香辣小龍蝦
    5)麻辣牛蛙
    6)麻婆豆腐
    7)水煮肉片
    8)毛血旺
    9)香辣蟹

    10)香辣鴨脖
    11) 香辣竹籤蝦
    12)韓式炒年糕
    13)泡椒鳳爪
    14)香辣田螺
    15)酸辣粉

    辣文化的緣起:

    1.辣椒的歷史
    辣椒又名番椒、大椒,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狀披針形,花白色。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地區,引入我國後普遍栽培。果實青色,成熟後變成紅色;一般都有辣味,主要供食用,也可以入藥。
    辣椒原產於中拉丁美洲熱帶地區,原產國是墨西哥。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把辣椒帶回歐洲,並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於明代傳入中國。清陳淏子之《花鏡》有番椒的記載。今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成為一種大眾化蔬菜,辣椒是中軸胎座。辣椒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果實大多像毛筆的筆尖,也有燈籠形、心臟形等。果實未熟時呈綠色,成熟後變為紅色或黃色。一般有辣味,供食用和藥用。
    一般所稱的“辣椒”,是指這種植物的果實。別名又有紅海椒、大椒、辣虎、廣椒、川椒。最辣的是印度魔鬼椒。辣椒以果實、根和莖枝入藥。6~7月果紅時採收,曬乾。
    2.辣椒的分類
    一般種類
  • 櫻桃類辣椒。葉中等大小,圓形、卵圓或橢圓形,果小如櫻桃,圓形或扁圓形,紅、黃或微紫色,辣味甚強,制乾辣椒或供觀賞。如成都的扣子椒、五色椒等;
  • 圓錐椒類。植株矮,果實為圓錐形或圓筒形,多向上生長,味辣。如倉平的雞心椒等;
  • 簇生椒類。葉狹長,果實簇生,向上生長,果色深紅,果肉薄,辣味甚強,油分高,多作乾辣椒栽培,晚熟,耐熱,抗病毒力強。如貴州七星椒等;
  • 長椒類。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強,葉片較小或中等,果實一般下垂,為長角形,先端尖,微彎曲,似牛角、羊角、線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濃,供乾制、醃漬或制辣椒醬,如陝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適中的供鮮食。如長沙牛角椒等;
  • 甜柿椒類。分枝性較弱,葉片和果實均較大。根據辣椒的生長分枝和結果習性,也可分為無限生長類型、有限生長類型和部分有限生長類型;
  • 朝天椒。四川、重慶一帶特產,又辣又香。

  • 全世界有2000多種辣椒,到底哪種最辣,人們爭論不休。其實,早在1912年,美國製藥師斯科維爾就發明了測定辣度的方法。辣度數值越高,辣椒就越辣。我國一些名牌辣椒的辣度如下:四川海天椒、黃金椒10.6萬,貴州七星椒6.0萬,湖南小米椒3.0萬,雲南朝天椒2.25萬,陝西線椒1.5萬。
    3.食辣在中國的興起
    歐洲殖民主義到達美洲以後,辣椒1493年率先傳入歐洲,大約1583年-1598年傳入日本。傳入我國的年代未見具體的記載,但是比較公認的中國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箋》(1591年),曰:“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據此記載,通常認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傳入中國。
    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聲明遠揚的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新疆、甘肅、陝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南方的雲南、廣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後逐漸向全國擴展,幾乎是沒有辣椒的空白地帶了。
    至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緊接著與貴州相鄰的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也開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台灣府志》中,有了台灣島食用辣椒的記載。嘉慶(1796年~1820年)以後,有記載說,黔、湘、川、贛四省已開始“種(辣椒)以為蔬”了。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貴州北部已 “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時(1862年~1874年)貴州人則“四時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貴州地區盛行的苞谷飯,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鹽塊加海椒,用作蘸水,有點像今天四川富順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區在嘉慶年間食辣還不多,但道光以後,食用辣椒便較普遍了。據清代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說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經成性,連湯里都要放辣椒了。
    相較之下,四川地區食用辣椒的記載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慶《四川通志》都沒有種植和食用辣椒的記載。目前見於記載的最早可能是在嘉慶末期,當時種植和食用辣椒的主要區域是成都平原、川南、川西南,以及川、鄂、陝交界的大巴山區。同治以後,四川食用辣椒才普遍起來,以至“山野遍種之”。據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覽》,光緒以後成都各色菜餚達1328種之多,而辣椒已經成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經成為四川人飲食的重要特色。與傅崇矩同一時代的徐心餘在《蜀游聞見錄》中也有類似記載:“惟川人食椒,須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
    雲南在什麼時候開始食辣?其鄰近貴州的鎮雄在乾隆時起食辣,但直至光緒時期的著述《雲南通志》中仍無辣椒的蹤影,其時辣椒已經湧入了雲南——徐心餘《蜀游聞見錄》中寫到,他的父親在雅安發現每年經四川雅安運入雲南的辣椒“價值數十萬,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於川人也”。
    隨著“嗜辣地圖”全面擴張,這種“對極端刺激的特殊癖好”也感染了更多人。今天,站在北京的點著紅紅燈籠的簋街的街頭你會猶豫徘徊,是吃水煮魚、香辣蟹、辣鴨脖還是酸湯魚、饞嘴蛙、麻辣香鍋各種“辣”的誘惑讓人亂花漸欲、胃口大開。據說,連不能吃辣的南京人每天消費的辣椒也達50噸了。中國人的味覺偏好似乎都轉變成了周作人所說“五味之中,只有辣非必要,可是我所喜歡的就是辣!”

    食辣相關:

    1、吃辣椒的益處:吃辣有抗衰老、美容、開胃、減肥等多種益處。
    2、辣菜的做法:如今很多人很關注辣菜的做法,辣菜已經是眾多菜譜中最常推薦的菜品類型。
    3、辣食社交:藉助社交媒體和智慧型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中國的年輕吃貨們不僅更加容易找到“辣味相投”的同類,同時可以隨時隨地分享自己的“辣味秘籍”。在新浪微博、豆瓣、人人這些社交媒體上搜尋“辣美食”之後發現,每個平台都聚集不下30個超過10萬成員的群組。一些辣食分享活動會聚集很多嗜辣人群,如在新浪微博開展的活動#健口辣翻天,美食享中國#美食分享活動
    4、辣食經濟:中國已經進入“全民食辣”“無辣不歡”的時代,嗜辣者被稱作“食辣族”,“食辣”一詞也從生活飲食變成人文時尚,從味覺刺激變成一種精神狂熱,圍繞“食辣族”“食辣文化”不斷炮製與發酵的消費流向也漸漸形成了潛力巨大的食辣經濟。
    5、關於辣:辣其實是一種痛感,其實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姜酮、姜醇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所以其實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