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拔群故居

韋拔群故居

韋拔群烈士故居(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特牙山半山腰上,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有著名的東里三潭,分布在東里村的東西北三面。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韋拔群故居陳列室掛著的韋拔群畫像韋拔群故居陳列室掛著的韋拔群畫像
韋拔群,廣西東蘭人。壯族。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毛澤東彭湃韋拔群)之一,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早年就讀於廣西法政學堂。1916年初在貴州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戰爭。後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到黔軍任參謀。1921年開始領導農民鬧革命。1925年初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後回東蘭繼續從事農民運動,主辦農講所,培養骨幹,發展農會和農民武裝,把農運推向右江地區。1926年領導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建立右江蘇區,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第3縱隊司令員、第21師師長。1930年11月紅7軍主力離開右江蘇區後,他帶領百餘人留在右江地區,發動民眾,組織擴建部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游擊鬥爭。他一家20人,有10多人包括他的兒子韋述宗慘遭敵人殺害。1932年10月19日凌晨,他被叛徒暗害於廣西東蘭賞茶洞(香刷洞),時年38歲。鄧小平曾為韋拔群題詞:“他不愧為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名符其實的人民民眾的領袖,他不愧是一個模範的共產黨員!”

簡介

韋拔群故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東里屯,屬人文風景旅遊區。有三級公路通達,
.韋拔群故居.
距首府南寧市336千米。韋拔群故居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前屋為一幢內立四排屋架,分五開間,屋頂設有瞭望台,是當年韋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農軍開會的地方。後屋為韋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鄧小平為學習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經驗,曾在此與韋拔群一道進行土地革命試點,開辦農民政治夜校,創立右江第一個共耕社——東里共耕社,有力推動了右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當年鄧小平、韋拔群帶領東里民眾修築的一條共耕渠,沿用至今。現前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是以圖畫和史料展示韋拔群烈士一生從出生至犧牲的事跡。後屋按當年情景恢復擺設,有祭龕、草蓆、石碓、石磨等。

經歷

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烈士舊墓、韋拔群親屬墓地在同一條石梯道上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烈士舊墓、韋拔群親屬墓地在同一條石梯道上
韋拔群的家原在東蘭縣東里村違往屯,1926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進犯東蘭,鎮壓農民運動,將韋拔群的家燒光。同年7月,匪軍敗退,革命轉入高潮,為了革命的需要,韋拔群便在特牙山半山腰建了兩幢泥磚瓦房,作為新家,用於接待革命同志和農軍開會。1930年,鄧小平曾與韋拔群在此試辦共耕社,開設農民政治夜校,推動了右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後,右江革命根據地力量薄弱,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剿東蘭,1931年,韋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燒毀。解放初,東蘭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韋拔群烈士,在原屋基上按原樣重建, 命名為“韋拔群故居”。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有韋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動簡介。

室內布局

一進韋拔群故居大廳,有一玄關,玄關前擺有一張台,擺著一座銅鑄的韋拔群頭像。大門內側兩邊的牆面上,橫展著鄧小平、張雲逸的親筆題字。大廳左右周邊,陳列韋拔群將軍一生的光輝事跡。從大廳內進,是一塊露天的正方形地,從天井中的路朝里走,左邊第一間為柴房,第二間為廚房,中堂原為用餐之地,現在作為韋氏靈堂,中堂的內側和右側為臥室。

室外景點

韋拔群烈士舊墓

韋拔群烈士舊墓韋拔群烈士舊墓
韋拔群故居座落於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的特牙山腰上。東里村有一條小溪,小溪上有一條橫跨兩岸的小橋,從小橋到韋拔群故居要經過一段沿山階梯,階梯兩旁種有六十棵松柏。梯級左南側二十米的兩棵大榕樹下,有一座小廟(特牙廟),它就是原來埋葬韋拔群烈士的舊墓。舊墓位於武篆鎮東里村特牙山腳,距韋拔群故居約30米。
小廟右前方立有一塊碑銘,記載了這座小廟的歷史:叛徒韋昂(原名叫韋日印,領賞後怕人識破,改名韋昂)謀殺韋拔群後,將頭割下拿到當地的反動政府領賞。反動政府為消除韋拔群在民眾中的影響,欲將韋拔群屍體焚燒,東里屯的鄉親們冒著生命危險,將韋拔群的屍體背回來葬在這裡,為了不被發現,在埋葬韋拔群的墳堆上蓋了這座小廟,起名叫特牙廟(即韋拔群烈士舊墓),現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韋拔群被害後,割下的頭運送到各地示眾,最後被偷偷掩埋在梧州的一座公園內;而屍體則在特牙廟靜靜地埋了二十多年,政府才將屍骨移出,安葬在東蘭縣城的一所中學,之後移出安葬在東蘭縣城的烈士陵園裡。

韋拔群親屬墓地

韋拔群親屬群墓韋拔群親屬群墓
沿著通往特牙山韋拔群故居的石梯級上行到一半的左側,即第二層平台四周沿路種有十二棵松柏,青蔥翠綠;約十米左右,在高高的木棉樹前方,有一排整齊的墓群,那是韋拔群親屬烈士群墓,距韋拔群故居約100米。墓群右起第一座墓是韋拔群的爺爺韋天寶之墓,第二座是韋拔群的奶奶黃小梅之墓,第三座是韋拔群的父親韋爾章之墓,第四座是韋拔群胞弟韋莖烈士之墓,墓碑上刻有一顆五角星;第五座是韋拔群胞弟韋菁烈士之墓,墓碑上也同樣刻有一顆五角星。其餘分別韋拔群的生母黃祖梅、韋拔群的嫡母王的記、韋拔群的庶母陳的姣之墓。一直往左排下去,有一些陵墓是合葬的(估計當時屍骨難分,所以合在一起)。十座陵墓共十七人,從墓碑文上可知,韋拔群的三位老母親均是在1932年秋被敵人圍困死於西山。

陳列室

韋拔群故居陳列室韋拔群故居陳列室

韋拔群故居陳列室位於韋拔群故居山坡下的小橋旁,室內陳列有大量反映韋拔群生前鬧革命的文字圖片。陳列室有三道門,自然分為三個展區。第一部分主要介紹拔群同志青少年時期的經歷。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拔群同志參觀革命鬥爭的經歷。第三個部分主要介紹拔群同志及親人為革命犧牲的史跡。

共耕渠

共耕渠共耕渠
共耕渠位於韋拔群故居陳列室對面路的右邊。為加強黨對土地革命運動的領導,培訓骨幹力量,紅七軍前委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在武篆舊州屯,舉辦了一期幹部訓練班,鄧小平主講土地革命的方針政策和工農民主政府的建設問題。在此期間,鄧小平與韋拔群、雷經天陳洪濤等研究制定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兩個重要檔案。1930年4月中下旬,鄧小平在武篆開展土地革命試點工作,並在韋拔群的家鄉東里村進行試點,成立了右江地區第一個共耕社——東里共耕社。東蘭人民因而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至今,當年韋拔群投資並帶頭開挖的東里村“共耕渠”還在發揮著作用,造福著東里村民。

拔群國小

拔群國小位於韋拔群故居陳列室對面路,全稱“東蘭縣武篆鎮拔群國小”。

跑馬場

拔群國小拔群國小
韋拔群故居的正對面山巒綿延,抗倭名將韋虎臣曾在那裡建跑馬場(練兵場);山下那條小河自左北邊往右南邊橫流,壯話叫“蔭”。左北的小溪源頭就是第一潭,此潭有穴,能撐一竹排進穴內,韋拔群就是在穴洞內印刷傳單的。左東北處的田野上的水源頭就是第二口潭,水溢流出和第一口潭溢流出的水合聚成溪往南流。故居的右側山底的水源頭就是第三口潭,溢流而出往右南方注入小溪。

東里三潭

韋拔群故居對面山坡的跑馬場韋拔群故居對面山坡的跑馬場
東里三潭位於武篆鎮韋拔群故居東里村,由仁潭、皇潭和小龍潭組成。仁潭座落在一片田疇中間偏東方位,潭面約5000-6000平方米;皇潭靠西面山麓,寬約3000多平方米;小龍潭居於村北,它半露半隱。1924年4月,韋拔群從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來後,即在潭裡挑燈辦公,編寫和印製農講所各種學習資料和革命傳單,當時人們稱之為“秘密印刷所”,是東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近景點

銀海洲

銀海洲位於武篆鎮那烈村,是座海拔747.3米,頂寬3萬平方米的大土山,距韋拔群故居約1公里。明代東蘭州土司韋虎臣曾設跑馬道、演武廳於此。現陳跡尚存。1922年重陽節韋拔群召集東蘭、鳳山、百色等地進步青年百餘人在此舉行同盟,提出“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現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刷洞

香刷洞香刷洞
香刷洞位於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弄烈村東北部香刷弄場內的一座半山坡上,坐北向南,為巴馬與東蘭交界處的巴馬一側,距縣城35公里左右。西山原屬東蘭,後劃歸巴馬。西山的香茶洞,也稱賞茶洞,巴馬則改為香刷洞。洞為石灰岩溶洞,深約十米,不是很寬敞,洞口高五米,洞底距頂約六米,內寬面約八米,內側右沿有高一米多的岩台,有路道深拐。洞底型似臥底,洞中一年四季比較乾燥,洞內可容納20多人。洞內右側一高處有一平台,可以臥人,台左側有一小洞穴可以匍伏出洞外。民國21年間(1932年)10月19日凌晨,堅持在右江鬥爭的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師長韋拔群在戰略轉移中隱藏在此洞中,不幸被叛徒韋昂殺害,犧牲時僅38歲。洞口左邊現存用石頭雕刻而成的韋拔群頭像,右邊立有一碑銘。現屬巴馬瑤族自治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5月26日,香刷洞與韋拔群故居遺址、韋拔群烈士舊墓及東蘭勞動國小舊址(東蘭縣東蘭鎮虎頭街62號)等一道,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名單 。

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

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紅七軍二十一師師部舊址
舊址原為壯族老紅軍戰士牙文明住房,為一幢三間木架結構草蓋建築,後在反“圍剿”鬥爭中多次被敵人燒毀。1977年,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對該舊址進行修復,改變原貌現為一幢三間木架結構瓦房,石砌山牆加牆面抹灰,占地面積108平方米。現室內陳列有複製的床、桌、椅、凳、磨、舂等生活用具,牆上陳列有反映二十一師戰鬥歷程的文字、照片、圖表等版面。門前砌有石級階梯,立有文物保護標誌碑和舊址簡介碑。1977年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對該舊址進行了修復。1997年2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該舊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講壇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講壇
列寧岩(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原名北帝岩,內設北帝廟得名。位於距東蘭縣城30公里的武篆鎮駐地南4公里拉甲山上。洞高45米,寬64米,深137米,洞頂及左右兩壁平滑,地面平坦,洞內乾燥、明亮,儼如廳堂。距離地面40多米高的寬大洞頂,竟然呈現與北京人民大會堂天花板極其相似的天然圖案,令人嘆為觀止。洞後側有一高台,台上兀立著狀如一尊活像雄獅的鐘乳石,高大而威猛。拐過石獅身後,進入洞中的第二洞天。這裡雖不及第一洞天寬敞,但洞內的鐘乳石千姿百態,琳琅滿目。借著柔和的燈光,沿著一條長200餘米的通道便可直通山的後背。其間,踏上38級石坎,穿過一扇石門,直至第三個洞天。此處景物更加奇異,更加迷人眼目。遊人到此再登上東南面的192級石階,即通到後山的出口處。站在這裡極目遠眺,群山連綿,峰巒疊嶂,令人思緒萬千。洞的深處有清泉,又有曲徑通山後。洞前有一條碧藍的小河,洞的四周群峰綿延數十里,就是景色秀麗的拉甲山系(拉甲山自然風景區)。1922年3月,韋拔群在此組織革命同盟會,1925年9月,韋拔群、陳伯民等在洞內開辦了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右江各縣農民運動骨幹276人。農講所宣傳馬列,培訓農運骨幹,功績卓著,影響深遠。1930年2月,經紅七軍軍長張雲逸提議,東蘭縣工農民主政府討論通過,北帝岩改名"列寧岩"。1963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大慶,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為列寧岩親筆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魁星樓

魁星樓魁星樓
魁星樓為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舊址,位於東蘭縣城西南30公里的武篆鎮內,清光緒32年(1907年)武篆民眾籌款興建,是一座木石攢尖式六角塔,樓底寬7米,高17.5米,三重飛檐,內分4層。樓身外面刻畫鳳魚花鳥,千姿百態;樓頂角脊塑有六具蛟龍,栩栩如生。樓四周以青磚橢園孔牆環繞,門前兩邊齊肩的石柱上各塑一隻小獅。傳說魁星是主宰興衰之神,凡建樓供奉魁星之地,必將文明昌盛,英才蔚起。每年過節,地方土豪、文人墨客,登樓焚香拜叩,祈求神靈保佑,以期弟子飛黃騰達。1922年,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韋拔群,組織發動東蘭各族人民起來反抗地主豪紳的壓迫統治。隨後,魁星樓成為右江農民革命運動的指揮部,領導右江各族人民開展革命鬥爭。1926年至1927年間,魁星樓是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和東蘭縣農民協會所在地。1930年春夏,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前敵委員會設於此樓,紅七軍政委鄧小平、軍長張雲逸等曾在此樓辦公。1932年8月27日,國民黨廖磊部隊開始對東蘭進行第二次"圍剿"時,把魁星樓尖頂拆平。解放後修復,1963年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東蘭縣所有紅色景點全部免費開放,成為“沒有圍牆的革命博物館”。

拉甲山自然風景區

拉甲山自然風景區拉甲山自然風景區
位於東蘭武篆鎮西面5公里處,緊挨“列寧岩”所在的論硬山,延綿數公里。景區內山奇水秀,形象怪譎,奇峰突兀,氣勢雄偉,有天門山、駱駝山、小象山、月亮山、觀音山等,眾山不僅造型各異,且山山有洞,洞洞見奇,其中穿越群山的拉平萬米隧道,令人嘆為觀止。東平河從山腳下蜿蜒流過,時而湍流,時而平靜,時而潛伏山中,似一條玉帶,栓住大小山巒。山光水色,自然天成。拉甲山下的江平村景色更加秀麗,青山連綿起伏,溪流碧綠彎曲。掩隱在毛竹中的村莊,房舍櫛比,炊煙繚繞,好一派令人陶然欲醉的鄉村田園風光。

旅遊效應

韋拔群故居韋拔群故居
近年來,東蘭縣提出並實施“旅遊旺縣”戰略,按照“唱響紅色旅遊,做強銅鼓文化,打造養生勝地”的思路,走“以紅帶綠、以金(銅鼓)促紅、以綠推紅”的發展路子,特別是該縣從2007年開始到2009年,用三年時間,集中力量籌備開展韋拔群誕辰115周年紀念活動,得到了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先後投資7000多萬元興建或維修了拔群廣場、韋拔群紀念館、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舊址(魁星樓)、韋拔群故居等一批永久性紀念設施;投資5000多萬元修建東蘭武篆經拔群故居東里至巴馬西山三級公路等一批民生工程,不僅解決了民眾出行難題,還連線了修繕一新的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舊址(魁星樓)、韋拔群故居三大主要紅色旅遊景點,整合東蘭乃至東巴鳳三縣紅色旅遊資源,形成強大的磁場效應。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11年4月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4個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公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第二批名錄和第一批名錄(修訂版),東蘭縣的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紀念館東蘭烈士陵園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列寧岩)、紅七軍前敵委員會舊址(魁星樓)等5個景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第一批名錄。據了解,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第一批名錄系國家2005年公布,今年重新修訂,全國共有122處,其中廣西共有10處,東蘭境內有5處,在廣西入選的景區中位居第一,在全國有這么多景區入選的縣也是少有的。

交通指南

從南寧市→東蘭縣→東里村

快班
南寧安吉客運站乘坐南寧至東蘭快班(每小時一班)抵東蘭汽車總站,然後從東蘭客運站乘坐東蘭至武篆中巴可以到達巴馬西山。東蘭武篆至巴馬西山三級公路,公路全長39.1公里,途經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犧牲地、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21師師部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3師師部舊址等重要革命遺址,抵達東里村下車即可。
自駕車
A路線
1.從南寧市內自駕車具體路線
韋拔群故居所在地: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韋拔群故居所在地: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

1)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沿嘉賓路行駛240米,右轉進入濱湖路
2)沿濱湖路行駛870米,稍向右轉進入長湖路
3)沿長湖路行駛1.1公里,左前方轉彎
4)行駛1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廂竹大道
5)沿廂竹大道行駛4.2公里,直行進入秀廂大道
6)沿秀廂大道行駛6.8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G210
2.沿G210行駛4.1公里,左轉進入都南高速公路
3.沿都南高速公路行駛33.5公里,在武鳴出/入口,稍向右轉進入武鳴互通
4.沿武鳴互通行駛1.5公里,右轉進入S313
5.沿S313行駛66.2公里,稍向右轉進入313線
6.沿313線行駛4.2公里,右後方轉彎進入S208
7.沿S208行駛130.7公里,右轉進入G323
8.沿G323行駛66.1公里,左轉
9.行駛180米,右轉進入曲江路
10.東蘭縣內自駕車路線
1)沿曲江路行駛470米,過左側的東蘭縣城文化廣場,左轉
韋拔群故居韋拔群故居

2)行駛90米,左前方轉彎
3)行駛5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東蘭縣(全程約320.2公里)
11.然後驅車上三級公路往武篆方向開往東里村,全程約65公里。
B路線
自南寧出發安吉大道——安吉收費站進入南都高速(南寧至都安)——都安縣——G050國道往河池方向——下坳收費站——左轉往東蘭方向——九圩鎮——東蘭縣城。然後從東蘭縣城驅車上三級公路往武篆方向開往東里村。

從河池市→東蘭縣→東里村

普通班車
始發站點:河池汽車站——金城江客運服務站
發班時間:6:00-17:15每隔20分鐘1班
終點站:東蘭汽車總站
里程: 135公里
然後從東蘭客運站乘坐東蘭至武篆中巴到東里村下車,全程約65公里。

遊記

農民運動領袖的故居
韋拔群故居:1930年,鄧小平、張雲逸同志曾在這裡商討局勢 - 廣西新聞網記者吳婷婷攝韋拔群故居:1930年,鄧小平、張雲逸同志曾在這裡商討局勢 - 廣西新聞網記者吳婷婷攝
位於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的韋拔群故居並不像毛澤東彭湃兩位農民運動領袖的故居那樣賓客簇擁,倒像世外桃源,人跡少涉,有些門庭冷落。
中國民眾聚居之地,前人可能是便於分清主次,可能是建州立郡需要,每個地方風景大都冠名八景定性。毛澤東故居有韶山八景、毛氏三祠、主席詩詞碑林、領袖銅像、烈士陵園以及滴水洞景觀。涉足其間,風景如畫,可覓偉人遺蹟,可覽君王風采,浮想與懷念齊生,山水共長天一色,心靈是溫潤和愉悅的。
海豐縣有壯秀的山水,奇媚的風光,神幽的古蹟。世人歸納為蓮峰疊翠銀瓶飛瀑龍津漁唱麗江月色、萬壽曉鍾、鳳河晚渡、長沙夜雨、海門潮聲等八處景觀。彭湃故居就坐落在海城橋東社龍津河畔。故居內有得趣書室,另有漢白玉石雕刻的彭湃塑像。游目其間,品讀烈士,欣賞山水,心境也是明快的。
東蘭縣不僅有“縣城八景”,而且還有“鄉鎮八景”。韋拔群故居武篆鎮的八景依次為東虎日紅、西峨晚照、金山玉水、銀海蜿蜒、景山獨秀、三潭映月、七星隱霧和真武洞天。其中,銀海蜿蜒指的就是銀海洲,三潭映月說的是東里三潭,這兩處勝景與韋拔群故居相鄰為伴,相映成輝。觀瞻韋拔群故居,給人的感覺卻是空氣的凝重。
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生前所居住的房間-廣西新聞網記者吳婷婷攝韋拔群故居:韋拔群生前所居住的房間-廣西新聞網記者吳婷婷攝

三位農民運動領袖的故居均被國民黨當局不同程度地損毀破壞過,所不同的是,毛澤東的“一擔柴式”農舍、彭湃的西式樓閣是在原址上恢復原貌。韋拔群烈士的家原在東里村違往屯,一九二六年被國民黨軍隊燒光。同年七月,匪軍敗退,革命轉入高潮,韋拔群在特牙山半山腰建了一前一後兩幢泥磚瓦房,用於接待革命同志和農軍開會。一九三一年,該房屋再度被國民黨軍隊燒毀。現在所見到的韋拔群故居是位於特牙山半山腰原屋基上恢復原貌的建築,面積二百五十平方米。比起其他兩位領袖的故居顯得寒酸了許多。
在兩幢泥磚瓦房內,可以看到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當年睡覺的臥室、木床、竹蓆以及單薄的被單。可以看到廚房用土磚築成相連的兩個灶台。灶台上燒飯菜用的鐵鍋鐵灶已經銹跡斑斑了。罩在鐵鍋上的“鍋蓋”用竹篾編織而成,嗅嗅它還可以感覺出當年的煙氣以及飯菜的味道。另有一口平底圓形的銅盤,想必是當年用來盛水洗臉洗腳唯一的家當了。火灶下還有一個鐵制的“吹火筒”。火灶旁還有一個木製的碗櫃。誰能想到,就是這些色澤灰暗的陳設,曾經活躍多少進步青年的思索,曾經飽嘗多少甜酸與苦辣。現在,雖然呼吸不到空氣中飄逸的野草野菜味道了,但面對八仙桌上目視高遠的韋拔群頭像,面對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關於韋拔群的精闢評價書稿,人們依然心情沉重。
中國人歷來相信祖先的墳墓能夠顯靈。挖人家祖墳是一件極不道德的事情,違背良心道義。三位農民運動領袖中,毛澤東和韋拔群的祖墳曾被惡意掘毀。揪心的是,韋拔群祖墳的屍骨被焚燒殆盡,徹底破壞。更為揪心的是,韋拔群烈士一家,共有十七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現在,韋拔群的舊墳“特牙廟”包括他祖父母、父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姐妹等烈士墳墓都安放在距離韋拔群故居前約一百米的空地上。十數墳塋,一字排開,共同訴說某段歷史的血雨腥風。駐足林立的碑前,細讀一塊塊言辭慘烈的碑文,不覺潸然淚下。
韋拔群故居陳列的韋拔群半身銅像韋拔群故居陳列的韋拔群半身銅像

同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毛澤東故居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彭湃故居已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了,只有韋拔群故居,仍然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遙想當年,韋拔群與毛澤東、彭湃一樣,團結仁人志士,傳播馬列主義真理,團結廣大民眾投身革命,共同照亮了華夏農民運動的天空。今日故居地位不同,絕非領袖功績懸殊,應該是東蘭地處偏僻,宣傳不到位的緣故吧。
慶幸的是二零零九年,河池市主辦、東蘭縣承辦的紀念韋拔群誕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的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統籌安排。東蘭革命烈士公園得以擴建,將軍廣場得以完工,韋拔群紀念館得以建立,通往韋拔群故居的公路得以拓寬延伸,韋拔群故居得以修繕。屆時,韋拔群連同東蘭縣的名字應該再次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若泉下有知,韋拔群及其成千上萬的農軍烈士應該心感欣慰吧。
歷史怎能忘記: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除了湖南的毛澤東、廣東的彭湃之外,尚有廣西大名鼎鼎的韋拔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