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主義

霸權主義

1974年毛澤東接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霸權主義的概念。是他一以貫之的民族主義傾向、世界景觀和反霸防修思想的體現。具有國內意識形支撐態邏輯框架和外交政策兩種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的功能。它是指在國際關係上,大國、強國憑藉軍事和經濟實力,超越國際法、國際政治格局現狀一味擴張自身勢力範圍,操縱國際事務,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武裝侵略和占領,稱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強權政治、強權政策。冷戰時期,主要是指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在核武器和軍備競賽中握有絕對優勢的超級大國的對外政策。成了蘇美的代名詞。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概念並舉,帶有強烈道德譴責意味。比直指帝國主義在外交禮儀上顯得相對委婉一些。與英文Hegemony或Hegemonism指非均衡的政治支配狀態,特定政治布局中某一國因其政治和經濟實力之優勢而具有主導運作的局面不同。

基本信息

提出

霸權主義霸權主義
1974年毛澤東接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霸權主義的概念。是他一以貫之的民族主義傾向、世界景觀和反霸防修思想的體現。具有國內意識形支撐態邏輯框架和外交政策兩種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的功能。它是指在國際關係上,大國、強國憑藉軍事經濟實力,超越國際法、國際政治格局現狀一味擴張自身勢力範圍,操縱國際事務,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武裝侵略和占領,稱霸世界、主宰世界的強權政治、強權政策。冷戰時期,主要是指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在核武器和軍備競賽中握有絕對優勢的超級大國的對外政策。成了蘇美的代名詞。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概念並舉,帶有強烈道德譴責意味。比直指帝國主義在外交禮儀上顯得相對委婉一些。與英文Hegemony或Hegemonism指非均衡的政治支配狀態,特定政治布局中某一國因其政治和經濟實力之優勢而具有主導運作的局面不同。

情況介紹

霸權主義霸權主義
文革中對美蘇這一政策的廣泛譴責,成為階級鬥爭理論的國際根據和背景,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學說的基本邏輯預設之一。霸權主義就是國際上的階級敵人,就是國際上的階級鬥爭。它經常被用來營造強敵環伺的緊張氣氛,教育黨團員和一般民眾保持高度警惕,激勵他們同仇敵愾(“帝修反亡我之心不死”),接受官方意識形態,一致對外;從反面論證現政權的合法性。當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時,它成了模糊視線,轉移焦慮中心,平息民間底層敵意的替罪羊、屢試不爽的法寶。用霸權主義指稱蘇聯超過指稱美國的次數。霸權主義概念,在對外時就成為中國以第三世界代言人自居,動員第三世界國家,爭取與美蘇抗衡的政治資源。具有從邊緣挑戰主流、中心的功能。

這絲毫不影響中國當時既利用前蘇聯的軍事物資援助,在越南與美國扶持南方政權的戰爭對峙;需要時也與美國搞緩和,謀求重建外交關係,藉以牽制前蘇聯在我國北方邊境地區的龐大軍事存在和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霸權主義也只是中國外交實用主義的意識形態藉口、合理化手段而已。

文革以後、1980年代前期,這一概念仍在繼續使用;只是逐漸地頻率越來越小。隨著改革開放、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用主義的泛濫衝擊、取消了階級鬥爭話語的統治地位,這一主要起源於冷戰時代的概念日漸式微。到1990年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國對俄羅斯已經不再使用該概念。當中美經濟、政治、外交摩擦上升時,又被用來主要指稱美國。

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上占主導的地位(無論在什麼方面,都占優勢),憑藉自己的實力{{利用經濟上及軍事上的優勢對相對勢力較低的國家或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進行欺壓(如美伊戰爭,美國的中心目的是壟斷伊的石油)}}謀取財富來發展自己的國家。如:二戰後,美國謀求領導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戰略經歷了多次調整和變化,進入21世紀,美國的單邊主義橫行。

其次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技術先進,對於一些技術較落後的國家的廉價原料以‘掠奪式’購買,然後又以高價出口給比較落後的國家,美國想統治世界的野心日益增大(原因是在世界單獨的弱的國家已經不滿足他的需求,要全世界的國家都為他服務)並且一切都由他為中心。

再就是不少經濟制度都是由已開發國家制定的,而這些經濟制度都是圍繞他們自己的優勢制定的,即能更好更順利的發達自己的國家,落後的國家對他們指定的體系,又必須去執行。很多很多事例都能說明這個問題,想這樣的問題只要有點“仗勢欺人”(仗勢欺國)的意思就可以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障礙,因為:霸權主義為了實現稱霸世界或稱霸地區的野心,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運用暴力手段,力圖操縱國際或地區事務,侵犯他國主權,甚至進行侵略戰爭;而強權政治國家為了在國際政治中瘋狂追求所謂的權力,憑藉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干涉他國內政,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壓貧,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

分析

霸權主義霸權主義
一國憑藉政治軍事經濟的優勢,在全世界或個別地區破壞、控制他國主權,謀求統治地位的政策。
В.И.列寧說: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世界霸權是帝國主義政治的內容,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曾導致兩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空前增強,走上了世界權力的頂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成為超級大國,充當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它先後提出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畫;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實行“第四點計畫”,與許多國家簽訂了一系列軍事同盟條約,建立海外軍事基地。50年代發動侵朝戰爭,60年代參加越南戰爭,80年代則出兵入侵格瑞那達巴拿馬。謀求全球利益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主旨。
蘇聯作為超級大國也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汙、向第三世界擴張、攫取戰略要地;在中國邊境集結重兵、製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高棉等。在全球範圍內,蘇聯打破由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同美國展開激烈的爭奪。
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盪和緊張。大規模的軍備競賽和爭奪霸權是對世界和平與各國安全的嚴重威脅。

美國霸權主義

霸權主義霸權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告結束,美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英法等老牌強國淪為二流國家,幾年的戰爭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發展經濟,強調和平就成了當時的唯一話題。然而,面對蘇聯的崛起,美國卻感到了一絲涼意,這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格格不入,因此被美國視為自己將來的威脅。二戰的勝利也使美國萌發了“霸氣”,霸權主義此時已經初露端倪。

美國霸權主義是一種更加肆無忌憚的霸權主義。冷戰時期,美國霸權主義主要目標是阻止蘇聯擴張、削弱蘇聯實力;主要實施範圍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周邊地帶和地緣政治上重要的“中間地帶”;主要手段是軍事上的對抗與遏制。冷戰後,柯林頓政府於1994年7月發表的《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中正式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明確提出了美國謀求領導世界,要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市場經濟制度、美國的價值觀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戰略目標。美國的“參與和擴展”戰略表明,美國的全球戰略不再是被動地遏制某一敵對國家的擴張,而是積極地向全世界擴展美國的勢力和影響;美國的目標不再是與蘇聯爭霸世界,而是獨霸世界;美國全球戰略的實施也不再有特定範圍和限度,而是實施的空間範圍更廣,手段更多,目標更大。表現之一是對外軍事干預有所加強。在“參與和擴展”戰略下,美國在冷戰結束以來對外干預出兵達50餘次,年對外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以上。美國將所有國家分為四類,對所謂的“無賴國家”進行經濟封鎖制裁、政治顛覆與施加壓力、軍事打擊的政策。

1998年末美英未經聯合國授權出動空軍對伊拉克進行70小時空襲,並公開支持伊國內反對派推翻薩達姆政權;1999年3月以人道主義干預為名,繞過聯合國,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實施78天空襲,並轟炸中國駐南使館。表現之二是無視國際關係基本原則,以世界領導自居,實行單邊主義,在國際事務中一家說了算。柯林頓政府公布赫爾姆斯—伯頓法和達馬托法,企圖以國內立法約束別國行為;布希政府上台伊始就宣布將摒棄《京都議定書》,並表示要單方面放棄19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飛彈條約》;美國為了確保中東的戰略利益,千方百計阻止法國、歐盟以及俄羅斯介入中東和平進程。表現之三是對聯合國採取能用則用,不能用就拋在一旁的做法,無視這一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國際組織的作用。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世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現役兵力總數為136.58萬人,在全球30多個國家設有203個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21個作戰旅部署在海外。
崇尚武力是美國的主流文化和傳統。美國自獨立後至現在的伊拉克戰爭,共發動過70多次對外戰爭和侵略,共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近200次。除了韓戰越南戰爭外,美國基本上都是勝利者,而每次勝利都給他們帶來了大小不同的回報,由此而形成了美國人的一種戰爭經濟觀:戰爭是國家最好的一種戰略性投資。

美國自認自己本質上是一個良性霸權,不會象歷史上那些邪惡霸權那樣濫用自己的力量,且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彼此受益的公共秩序。因而美國積極在全球有利益回報的地區充當和平維護者和世界警察,並認為維護和平的最好辦法是動用軍事力量。其樣板如:轟炸南聯盟、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今後美國將繼續以“人權高於主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相關技術的擴散、打擊恐怖主義等為由,強化對外軍事干預。

為勝利沖暈了頭腦的美國,如今想打擊誰就打擊誰。世界力量對比因而顯得嚴重失衡,缺乏對美國超強力量的有效制約。

多種力量制衡形成的秩序才是民主制度的基礎,民主永遠是獨裁與霸權的對立面。如今在一個權力不受制約的國際社會裡,誰能保證美國不會濫用自己超強的力量?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說:美國的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戰略對聯合國成立58年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原則基礎提出了重大挑戰。

對全球人民來講,美國離國際民主已越來越遠!不穩定與危險因素潛伏在美國的單極霸權之下。

中國一貫反對霸權主義

霸權主義霸權主義
“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表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企圖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別國是注定要失敗的。正常的國家關係只能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人民恪守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中國人民也決不能允許別人侵犯自己進行歷史選擇的神聖權利。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各國互不干涉內政,每個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都應受到尊重,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應享有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思想道德的自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面的不同,不應當成為國與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和進行經濟文化往來的障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世界的發展變化昭示人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歷史洪流迴旋跌宕,奔騰不息,人類社會走向進步的趨勢不可阻擋。任何國家,自恃強大,迷信武力,謀求霸權,推行擴張政策,注定要失敗。製造藉口侵犯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終將自食其果。不顧當代世界豐富多彩的客觀實際,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動輒以孤立、制裁相威脅,這種霸道行為只能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憑藉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他國貧困落後的基礎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圖包攬世界事務,主宰別國人民命運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總之,一切違背時代潮流,違反各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徑,必然要受到抵制和反對。”(《讓我們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搞強權政治,借人權向別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施加政治壓力,嚴重干擾了國際人權領域活動的正常進行。其目的是要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念,剝奪各國人民按照自己國情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自一九九○年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連續六次在聯合國人權會上提出反華提案,不僅是針對中國的,而且也是針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人權鬥爭的實質是開發中國家同西方國家干涉與反干涉的鬥爭,是開發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阿爾及利亞總統澤魯阿勒會談時的談話》)

“我們一貫主張,各國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各國的事務應由本國政府和人民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社會應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努力營造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各國應加強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經濟全球化達到共贏和共存的目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來實現,更不能依靠軍事同盟來維持。打破國際戰略平衡,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只會引發軍備競賽,危害世界和平。強化和擴大軍事同盟只會製造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損害國際安全。任何國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之上。摒棄冷戰思維,破除“唯武器論”,各國各地區樹立並貫徹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共創中俄關係的美好未來》)

標準

判別某個國家是否為霸權主義,不能以其領土面積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強弱而論,主要看其對外政策。大國不一定都搞霸權主義,小國也不一定不搞霸權主義。今日之霸權主義是一個全球性的跨洋跨國家系統。

根源

“要成為一個大國(大國就是一個能保衛自己並可對付任何國家的強國),必須有可使國家欣欣向榮的經濟基礎”(註:〔美〕保羅·甘迺迪:《大國的興衰——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653、235、285、438、331~332、408、405、399、245~246頁。)。“對於一個一流強國來說,要進行戰爭或非常可能進行戰爭,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工業生產大國”。西方國家在將近500年的歷史裡,成為世界的支配力量,歐洲成為“世界中心”達400年之久(唯1945年—1991年,有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與之抗衡,但經濟力量遠不如前者),其基礎就是依賴其用各種手段獲得的強大的經濟力量。世界原本是平衡的,只是由於各種因素,如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社會制度等關係,使有的民族、國家開發得早些、快些,而有的民族、國家則開發得遲些、慢些,從而形成了政治上、經濟上先進與落後、富裕與貧窮差別。歐洲大國倚仗其先行一步的社會變革所創造的財富力量,向後進國家和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傾銷自己過剩的商品,掠奪貧弱國家和地區的資源。所謂霸權主義就是這樣(在世界不平衡狀態下)形成的。霸權主義本身就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產物。

反對霸權

霸權主義

“戰後國際關係的演變表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企圖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別國是注定要失敗的。正常的國家關係只能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人民恪守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中國人民也決不能允許別人侵犯自己進行歷史選擇的神聖權利。我們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世界各國互不干涉內政,每個國家的獨立和主權都應受到尊重,每個國家的人民都應享有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思想道德的自由。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或其他方面的不同,不應當成為國與國之間發展友好關係和進行經濟文化往來的障礙。”(《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世界的發展變化昭示人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歷史洪流迴旋跌宕,奔騰不息,人類社會走向進步的趨勢不可阻擋。任何國家,自恃強大,迷信武力,謀求霸權,推行擴張政策,注定要失敗。製造藉口侵犯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終將自食其果。不顧當代世界豐富多彩的客觀實際,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動輒以孤立、制裁相威脅,這種霸道行為只能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憑藉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他國貧困落後的基礎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圖包攬世界事務,主宰別國人民命運的做法,越來越行不通了。總之,一切違背時代潮流,違反各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徑,必然要受到抵制和反對。”(《讓我們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在國際人權領域搞強權政治,借人權向別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施加政治壓力,嚴重干擾了國際人權領域活動的正常進行。其目的是要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念,剝奪各國人民按照自己國情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自一九九○年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連續六次在聯合國人權會上提出反華提案,不僅是針對中國的,而且也是針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人權鬥爭的實質是開發中國家同西方國家干涉與反干涉的鬥爭,是開發中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阿爾及利亞總統澤魯阿勒會談時的談話》)
“我們一貫主張,各國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各國的事務應由該國政府和人民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平等協商,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國際社會應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努力營造長期穩定、安全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各國應加強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逐步改變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使經濟全球化達到共贏和共存的目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來實現,更不能依靠軍事同盟來維持。打破國際戰略平衡,發展尖端武器系統只會引發軍備競賽,危害世界和平。強化和擴大軍事同盟只會製造更多的不穩定因素,損害國際安全。任何國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利益的基礎之上。摒棄冷戰思維,破除“唯武器論”,各國各地區樹立並貫徹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才能確保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霸權主義在近代

近代霸權主義始於“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美洲大陸的發現,以及環球航行的成功,為歐洲新興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場所。葡萄牙是歐洲第一個向海外擴張的國家,它最先獨占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16世紀中葉,西班牙幾乎囊括了中南美洲。繼之,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開始了對亞洲、非洲、美洲的掠奪。在近現代史上,有霸權主義劣跡的國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沙皇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