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原名震旦學院,1928年改稱震旦大學,是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著名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國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創辦。“震旦”一詞出自梵文,意即中國,在英語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義。由此可見,馬相伯將震旦學院喻作旭日東升,擔負著以教育開啟中國曙光的重任,必將前途無量。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和L'Aurore。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撤銷,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其餘院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上海第一醫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化工學院、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等高校;附屬中學改為上海市向明中學。震旦大學原址現為重慶南路227號和280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馬相伯馬相伯

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在當時是一所頗具聲望的新式學堂。學校在教

學和管理方面不斷作出變革的同時,聘請來的一部分教師卻是私塾出身,對學生依舊苛令封建禮教之傳統,明顯與學生們渴望的新思想和新文化格格不入,對立情緒日益嚴重。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1月5日,文科教習郭鎮瀛因一隻倒空洗淨的墨水瓶,斷言此乃生徒羞辱其"肚中無墨",是大不敬,故而嚴辭追查,後宣布開除全班學生,“以此示做”,引起全校學生公憤,校方卻無意收回成命,遂致全校學生集體退學,是為“墨水瓶事件”。為緩和事態,校方請特班班主任蔡元培先生出面調解。蔡元培說服學生暫緩罷課,然與校方幾番交涉,卻仍無成效,終致一百四十五名學生退學,蔡元培也憤而辭職,與學生一同離校。離校後部分學生經蔡元培介紹,向時任法國天主教神父的馬相伯求學,馬相伯遂於次年租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的余屋,創辦震旦大學院,自任院長。

1903年2月27日,受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獎學基金的資助,神父馬相伯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創辦震旦學院,又名震旦大學院或震旦公學。震旦是印度對中國的舊稱,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和L'Aurore。建校初始,由發起人馬相伯主持校務,擔任監院(即院長),由項微塵任總幹事。梁啓超獲知此事後,欣然寫道:“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吾欲狂喜。”

馬相伯馬相伯

1905年春,法國天主教耶穌會試圖拿下震旦,將其變為教會學校,以讓馬相伯“養病”為由,委任法國神父南從周為總教習,改變辦學方針,另立規章,學生大嘩,摘下校牌,全體退學。馬相伯看到退學學生的簽名簿時,決意站在學生一邊,率一眾中國教員辭職離校,另圖他處。他誠邀熱心教育事業的張謇、嚴復、熊希齡、袁希濤等28人擔任校董,籌集復旦建校資金。兩江總督周馥也撥出官銀兩萬兩,並出借吳淞提督衙門作為復旦的臨時校舍。

1905年5月27日,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正式開學。“復旦”二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另者,“復旦”還有不忘震旦之舊,更含復興中華之意。馬相伯任校長兼法文教授,嚴復為總教習,聘李登輝任教務長。

1905年8月復校,規定為兩年制,南從周仍為教務長。

1908年,震旦遷盧家灣呂班路,占地一百零三畝。

1907年10月8日,震旦學生因紀念孔子誕辰,在校內張燈結彩。此舉被天主教神父視為迷信,遭到制止。部分學生因而罷課離校。

1908年,震旦學院建新校舍,馬相伯不計前嫌,捐現金4萬大洋,為震旦購盧家灣地基103畝,當時地價每畝4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處,約值現金10餘萬元,馬相伯將全部家產都捐給了震旦。教會表面上承認馬相伯是震旦創辦人,奉其為震旦學院的董事長,卻不讓他過問校務。遷至呂班路(今重慶南路)之後,耶穌會任命法借教士韓紹康(H.A11ain)為院長。韓把預科、本科共4年的肆業期改為6年,設文、理兩科,授予畢業生學士學位,一改馬相伯原先擬定的將震旦辦成學院的構想,而是參照歐洲大陸學制,開始走上正式大學(Universite)辦學的軌道。

1908年,由耶穌會接辦的震旦大學擬定遷址前往盧家灣(今盧灣區),馬相伯仍以辦學為重,不計前嫌,捐現銀4萬元。遂籌得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處(當時價值10萬多元),以購置呂班路(今重慶南路)土地100畝,建造新校舍,分文、理兩專科。

1936年9月震旦大學大禮堂落成儀式現場1936年9月震旦大學大禮堂落成儀式現場

1912年民國建元,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長,按法國大學體制,改稱震旦大學院,並作為天主教大學,在羅馬教廷立案登記。同年震旦首屆文、理科學生畢業,中華民國教育部請馬相伯代行監考,6月30日舉行畢業典禮,授予12名學生學士學位。

從1913年開始,法國政府每年貼補震旦1000法郎,期間有幾年補貼略多些。偶爾或給5千到1萬法郎的特殊補貼。上海法租界當局曾給江南教區銀6萬兩,以支持震旦建設,震旦修建新教學樓時,則另予部分資助。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長,僅一年,死於任期之內。他把本科分成三科:法政文學科(3年),算術工學科(3年),博物醫藥科(4年)。另設2年制工程特科,招算術工學科畢業生,從而奠定了震旦大學醫、法、理工三學院的基礎。授課均用法語。學生來源多為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以及各地天主教會所辦學校之畢業生。

1915年,姚纘唐(Henry)任院長。是年起,需由羅馬耶穌會總部任命。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學生決定從5月26日起罷課。校方於26日上午命令學生即日複課,並叫來法國巡捕予以彈壓,165名同學憤然離校。

1927年,震旦學生要求收回教育主權,法租界派巡捕駐紮在學校,開除並逮捕了一批學生。

1928年前後,傳說中國政府將收回租界,耶穌會擬將震旦遷往安南(越南)西貢。幸得此事為馬相伯家屬所聞,遂請于右任出面干涉,此事作罷。同年,依照中華民國之政府章程,改稱震旦大學。

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然向閘北的國軍第十九路軍發起攻擊,隨後進攻江灣和吳淞,史稱“一·二八事變”。醫學院20多名學生冒險奔赴前線救治傷員,震旦大禮堂西宿舍闢為傷兵醫院,共收容傷兵300名,宋國賓教授率部分學生於安當醫院開設第18傷兵醫院。同年,震旦博物館大樓落成,徐家匯自然史博物館遷入。有自然史、中國古文物和動物等展館,後於1952年8月移交給中國科學院。

1932年12月,民國政府教育部批准震旦大學立案,胡文耀任校長,設立以馬相伯為首的董事會,常務校董才爾孟總攬一切事務,同年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其附屬中學立案,校長鬍文耀兼任附中校長。同年,聖伯多祿教堂落成。

1936年,震旦大學大操場以南的新教學樓竣工。

震旦歷史資料震旦歷史資料

1937年,美國天主教聖心會於蒲石路(今長樂路)創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今原址已成向明中學),院長由胡文耀兼任。經費則由天主教美國“聖心會”修道院提供,名義上從屬於震旦大學,實際上經濟、行政、教學均完全獨立。實權為美國修女能理院長(Nowry)獨攬,教學語言使用英語。同年聖心會又增設了震旦高級護士學校二所,一所在廣慈醫院,另一所在聖心醫院,校長都由胡文耀兼任。

1938年起,震旦大學開始招收女生。

1937年8月13日,蔣中正先後投入兵力75萬,正面進攻駐守上海之日軍,淞滬會戰爆發,又稱“八·一三淞滬戰役”。戰鬥極為慘烈。震旦大操場西北隅搭建難民收容所,收容難民2千多人,大禮堂開辦臨時傷兵醫院,收治傷員14l0人。還將新樓一部分供給交通大學。

1945年3一8月,日軍侵占震旦西院大樓,直至戰敗投降。

1947年,開設文學院,由巴黎大學文字學博士、徐匯中學校長、中國神父張伯達兼任院長,1948年夏改稱文理學院,實際只設中國文學一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脫離震旦大學獨立。

1951年2月1日開始,所有傳教士退出學校,天主教會停止撥給震旦大學經費。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與震旦大學合併,成立並校委員會,主任委員胡文耀。

1952年初,前上海牙科學校併入震旦大學醫學院牙醫系。

1952年10月高校院系調整,震旦大學被撤銷,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於原址組建上海第二醫學院。

1952年10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震旦大學

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併,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院校——華東化工學院

在台灣的震旦大學校友後於台北市杭州南路成立震旦校友會,並興建“震旦中心”大樓(現為天主教震旦外語中心),以示紀念。

2005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併入上海交通大學,成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仍使用重慶南路227號和280號之校區。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1932年,設定法(分設法律與經濟兩學系)、文(分設中國文學、英國文學、法國文學、教育、家政、社會六學系)、理工(分設化學、生物、物理和數學、土木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六學系)、醫(分設普通醫學與牙醫兩學系)共4個學院。

1937年,美國天主教聖心會創設震旦女子文理學院(今原址已成向明中學),院長由胡文耀兼任。下設中國文學,英國文學、經濟、教育、社會、化學、家政等系。同年又增設震旦高級護士學校二所,一所在廣慈醫院,另一所在聖心醫院,校長都由胡文耀兼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收回教育主權,將震旦大學各院系分別歸併上海市各有關高等學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等)。

1952年,全國陸續開始高校院系調整。10月,震旦大學醫學院和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同德醫學院合併組成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胡文耀任院長,仍在重慶南路校區辦學。

經濟系、中文系、外文系、化學系等主要系科均併入復旦大學;營養學系併入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法律系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電機系併入交通大學(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土木系併入同濟大學;化工系併入華東化工學院(今華東理工大學);外文系法文組併入南京大學;託兒專修科併入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銀行、會計、企業管理等夜專修科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附屬中學改為上海市向明中學;從此震旦大學撤銷。

學科建設

1903年,建校初始所定學制為兩年,專業分為文學、質學(科學)兩類,沒過多久又發展為文學、象數(數學)、形性(理科)、致知(哲學)四門。馬相伯親編《拉丁文通》、《致知淺說》等教材親自授課。學校各部事務,由學生自行管理。

文化傳統

震旦大學震旦大學

建校初始,學校以“廣延通儒,培養譯才”為宗旨。同時校方提倡“學

生自由研究之風”,即倡導學術民主、思想自由,並採用“挈舉綱領,開示門徑”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文藝、崇尚科學、不談教理更是馬相伯一再強調的辦學方針。在馬相伯的運籌帷幄之下,震旦學院的教學、教務活動均安排得井井有條。為引導熱血青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國家,他振臂高呼:“欲革命救國,必自研究近代科學始;欲研究近代科學,必自通其語言文字始。有欲通外國語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學而為科學救國準備者,請歸我。”不出一年的光景,震旦學院的學生數量就翻了數倍,增至132人。

馬相伯對革命也非常支持。1904年夏,震旦學院來了個名叫“劉學裕”的新生。此人雖其貌不揚,卻大有來頭。他就是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而被清廷通緝的“要犯”于右任。于右任“潛逃”至上海後無處安身,馬相伯得知後立刻將這名心繫國家社稷的青年學子破格錄取,免去他所有的學膳費,還特意讓于右任易名“劉學裕”以避人耳目。

馬相伯的一系列教學主張和做法雖深得青年學子的推崇,卻遭到天主教會方面的不滿和反對。1905年,天主教會趁馬相伯生病休養之機,派法國傳教士南從周擔任震旦學院的教務長,名為協助馬相伯打理校務,實則為了加強對震旦學院的控制。南從周剛到震旦學院便改弦更張,取消孔子誕辰假期,強迫學生接受宗教課程,頌唱聖歌,早晚禱告、做禮拜,還“盡廢舊章,別定規則”,不許學生談論時事,不許結社,不許閱讀進步書刊等,就連學生出入校門、會客之類的個人自由,也被橫加限制。南從周的“倒行逆施”引發了震旦學子們的公憤,大批學生相繼退學,以示抗議。學生集體離校時,甚至摘下了震旦學院的校牌。馬相伯此時雖在病中,但對學校發生的一切早就有所耳聞。他和進步學生一起,毅然宣布脫離震旦學院,與眾生一同揮淚離開了徐家匯的校舍。

著名校友

戴望舒:現代著名詩人

高平子: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何振梁:國際奧委會委員

芮沐:北大著名法學教授

王振義: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1年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單聲:英國華僑協會會長;南京大學名譽董事、世界震旦校友會名譽會長

徐悲鴻: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震旦大學舊景震旦大學舊景

震旦三友:胡文耀與翁文灝、孫文耀三人於1908年從震旦預科(

二年制)畢業,一起考取浙江省官費留歐,人稱震旦三友。因為民國政府教育部規定各級學校校長必須由華人擔任。所以震旦男、女大學,附屬高、國中和二所護校都由胡文耀掛名當校長,震旦只付給他一份工資(300元),實際大權均由中、外神父獨攬。胡主要掌管法租界公董局立薩坡賽國小,任校長,成績卓著。

歷任校長

姚纘唐(Henry 1915-1923)

帥理藹(Seillier 1923-1927)

桑黻翰(Lefebvre 1927-1931)

才爾孟(Germain 1931-1946)

茅若虛(Dumas 1946-195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