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勒坦克

“雷克勒坦克,最大公路速度每小時71公里,裝一門52倍口徑120毫米火炮,炮彈初速高達1800米/秒,射程比豹Ⅱ遠1000米,複合裝甲採用多層裝甲板和陶瓷裝甲,防動能彈能力比普通裝甲提高1倍。

簡介

火控系統由組件熱成像攝像機、‘阿惟莫’雷射測距儀和車長、炮長穩定式瞄準鏡組成。火控系統可在1分鐘內捕捉6個不同目標,比一般坦克多兩個,並使坦克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其首發命中率達95%,反應時間為4~6秒。
“該坦克採用多路傳輸技術和數字式數據匯流排技術,不僅可以簡化車內電線安裝,而且可以在各設備之間交換數據,甚至在部分設備出現故障或損壞時,自動地重新組合使用。該坦克還採用自動管理系統,能將信息傳給其他車輛,或從其他車輛接收信息。這種實時行動能力是同步作戰能力的標誌,也是裝甲部隊戰術C3I系統的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講M1A2及排生系列……”法國在1990年代推出的雷克勒主力戰車是全球最精密複雜的主力戰車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以守勢的原則煞費苦心地建立馬奇諾防線;而根據這個守勢思想,當時法國戰車將防護力擺在第一,機動力則可無限制地犧牲。孰料德軍機敏神速的機械化勁旅根本不從馬奇諾正面進攻,反而從法軍意想不到、防備薄弱的阿登森林突入;而遲鈍緩慢的法國陸軍根本無法面對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狀況,締造不到50天內被德國閃擊戰輕鬆擺平的奇恥大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人檢討先前慘敗的教訓,認為過分偏執於守勢是個絕對的錯誤,而如果要採取攻勢,則戰車的機動力必須放在第一,如此就得減輕裝甲的重量;此外,法軍悲觀地認為無論戰車裝甲厚度如何地增加,總會被更新的反裝甲武器輕易擊穿。因此,往後法國陸軍使用的數種戰車如amx-13、amx-30等,都是將機動力放在第一優先、犧牲裝甲厚度的輕型戰車。然而,進入1980年代後,由於科技的大幅進步,最先進的主力戰車如德國豹二、美國m-1都能有效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不必再做痛苦的抉擇:火力方面,使用大口徑主炮與先進的射控系統;防護能力方面,使用高科技的複合裝甲,防護效能遠高於相同厚度的傳統鋼質裝甲;雖然火炮與裝甲的提升會使重量大幅增加,但是配備大功率發動機與優良的懸吊系統後,仍能擁有極出色的機動能力。此外,近年來單兵反戰車武器在戰場上日漸普遍,也使amx-30這類「薄皮」戰車面臨幾乎無法生存的窘境。 雷克勒的原型車。
法國陸軍接替amx-30的新一代戰車研發計畫始於1970年代末期,仍找上西德進行合作,雖然之前兩國在1950年代有合作開發戰車最後卻分道揚鑣的前科(當時雙方最後分別推出豹一與amx-30)。法國稱此新戰車研發案為拿破崙一世(napoloon i),西德則稱之為kpi-3。不過歷史再度重演,此項研發案由於意見不合等種種因素於在1982年12月宣告撤銷。而同樣在這段期間內,giat也依照amx-30的基本架構陸續推出amx-32與amx-40戰車,不過都未獲法國陸軍採用。「拿破崙一世研」發案告終後,法國決定自立發展新一代的戰車,計畫名稱為發動機導向戰鬥(engin principal de combat,epc),由giat集團負責研發,基本設計在1985年定案,1986年1月正式命名為雷克勒主力戰車,以紀念二次大戰時期首先率軍進入巴黎的法國陸軍名將菲利普.雷克勒(philippe francois marie leclerc)元帥。雷克勒的第一輛原型車在1989年年底推出,於1990年在聖多利舉行的歐洲陸軍展中首度亮相。法國總共製造了6輛雷克勒原型車進行各項測試,而16輛預量產型則從1991年9月起陸續出廠。與豹二、m-1相同,雷克勒也是一款能同時在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都有出色表現的第一流先進主力戰車,其思想較amx-30的時代可說是截然不同,當然這是拜科技大幅進步所賜。
雖然雷克勒是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全球第一種第四代戰車」(有人則稱之為「20世紀最後傳統構型主力戰車」),但糟糕的是它的報價也一樣「目中無人」,讓m-1a2、豹二a5/a6與英國挑戰者-2等老牌望塵莫及,放眼全球僅有日本的90式戰車的「身價」與雷克勒媲美。進入1990年代後冷戰時期,法國國防經費遭到大幅刪減,而造價高昂的雷克勒戰車自然不能倖免。法國陸軍最初打算採購1400輛雷克勒來全面取代amx-30,不過這個數字一直向下縮水,從800輛跌到今天的406輛雷克勒戰車(在1993年訂購354輛,2001年下半追加52輛訂單,其中只有320輛為戰備車,其餘則作為學校教學或預備用車)與20輛雷克勒回收車,比原先估計的需求量低很多,也無法全面汰換amx-30。

基本構型

雷克勒戰車除了具備m-1、豹二等當代最精銳戰車必備的任何杰出特質之外,更以大量套用最尖端科技著稱於世;而一向驕傲自負的法國人更宣稱雷克勒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第四代戰車,換而言之根本不把美國m-1與德國豹二等兩大名門放在眼裡。由於設計之初便引用最新的科技與概念(尤其是緊湊的新型動力系統),雷克勒的體積相當緊緻,長度比m-1、豹二短了1m左右,車高僅2.47m。雷克勒節省的體積重量不僅被用在裝甲防護上,也替未來的提升預留空間,而這是m-1、豹二等較舊型龐大車種怎么改良都辦不到的。體積減少不僅使得被彈面積縮小,也讓雷克勒在擁有與m-1a2同樣厚實的裝甲之下維持56ton左右的戰鬥重量,使得機動力大幅提升,並能降低戰略運輸與橋樑承載的負荷,而且各國原有的裝甲救濟車幾乎都拖得動,能減低換裝的成本。以下便分別介紹雷克勒的各個層面:
防護能力
防護能力方面,雷克勒採用鋼製全焊接車體與炮塔,而且是繼以色列馳車mk-3之後,全世界第二種使用模組化裝甲技術的主力戰車,而此種先進裝甲技術也逐漸形成新一代戰甲車的潮流,不僅受損或老舊的裝甲模組可立刻拆卸更換,此外也能隨時換裝最先進的裝甲。雷克勒使用模組化裝甲的部位包括炮塔四周、炮盾、車體正面以及側裙等,其裝甲模組塊乃固定在車體預置的鉤鎖上,安裝作業相當容易,表面上也無任何螺栓或卯釘。目前雷克勒的模組裝甲為廣受西方先進戰車採用的陶瓷複合裝甲,炮塔上的為箱式複合裝甲,具有複合裝甲與收空間裝甲的功能,對動能穿甲彈與高爆穿甲彈都有極佳的防禦效果。雷克勒第一批原型車的炮塔外型較為簡單,是類似豹二的方正構型,不過量產型雷克勒改採外觀複雜的高整合性多箱式炮塔,構型扁平而長,其線條前衛而洗鍊,避彈性極佳,此外所有的射控觀測單元都獲得裝甲的保護。
雷克勒的側裙包覆面積極大,採用兩段式設計,中間以活動組件連結,側裙下段裝有可抑制飛塵的橡膠板,保護範圍幾達承載輪中心。在每側八塊側裙組件中,前三塊為複合裝甲,後五塊則是一般均質鋼板。雷克勒的炮塔迴旋與炮身俯仰均由無游隙電力伺服系統驅動,與射控系統或炮身穩定系統連結,此外也沒有傳統液壓制動系統液壓油容易失火的危險。雷克勒的炮塔後段彈艙也有完善的防護設計,包括彈艙與戰鬥艙之間的強化防爆隔門、炮塔末端頂部的三塊泄爆板等。雷克勒擁有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系統,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於2至10微秒內偵測出火源並瞬間將其撲滅,並使用無毒性的抑燃劑。為了降低被發現的機率,雷克勒的表面使用新型低紅外線/低視度迷彩樹脂塗裝,發動機廢氣排放前則先經過氣冷系統與車外涼空氣混合,以降低熱訊號與黑煙。雖然雷克勒體積比m-1a2、豹二小了一號,但實際上裝甲依舊非常厚實,絲毫不遜於這二者,加上裝甲技術先進以及被彈面積較小,雷克勒的整體防護能力非常優秀。

動力系統

雷克勒的初始計畫名稱為「發動機導向戰鬥」,顧名思義就是以動力系統作為戰車架構的開發主軸,使其擁有較高的整體運作效能與性能,包括機動能力的強化以及尺寸重量的縮減等。雷克勒使用一具體積小、重量輕、易激活、熱訊號低、功率高且不冒黑煙的新型scam v8x-1500 8汽缸水冷渦輪增壓柴油引擎,由sagem的電子控制系統監控(包括燃油噴射、汽缸正時、資料監控與顯示等機能),搭配採用微處理器控制與靜液壓轉向機構的先進esm-500自動變速箱,在每分鐘2500轉時可達1500馬力最大輸出功率,此外具備原地迴轉能力。由於雷克勒重量較輕,故推重比高達28,凌駕於m-1與豹二之上,僅次於日本的90式。esm-500自動變速箱採用緊湊的整合式設計,包括變速齒輪箱、液壓動力式轉換器、高功率液壓淨力式轉向機、機械傳動式冷卻風扇組等等,共有5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sacm v8x-1500發動機配備suralmo頂桿高壓渦輪增壓系統,以可變旁通氣路與輔助燃氣室連線,能大幅提升進氣效率,增壓效果超過一般渦輪增壓器,使雷克勒動力系統的表現接近燃氣渦輪(每分鐘2500轉時就能輸出1500匹最大馬力),但耗油量卻遠低於後者。雷克勒還擁有一具渦輪機械公司(turboeca)的turbomeca tm-307b輔助動力系統,此系統包括一具渦輪和發電機等,能在主引擎關閉時提供車上裝備運作所需的電力,例如為車上電瓶充電、提供動力給炮塔與射控系統進行接戰,或者在冷車的情況下激活發動機(特別是在寒嚴寒天氣下,因為燃氣渦輪的激活遠比柴油機容易)。為了簡化後勤維修作業,雷克勒的主引擎、變速箱、冷卻裝置與輔助動力系統等相關動力輸出組件均結合成一個緊湊的矩型包件,這讓動力包件的更換與維修作業變得十分簡便,50分鐘內可更換完畢,遠低於amx-30所需的180分鐘;而動力系統緊緻化也是雷克勒體積大幅縮減的關鍵因素。雷克勒的油箱本身就附有抽油幫浦,能從一般的燃油筒中汲取燃油,能在8分鐘內加滿油箱,後勤補給頗為便利迅速。
承載方面,雷克勒在設計之初曾評估傳統扭力桿懸吊系統與液氣壓懸吊系統,前者成本較低,但後者擁有較佳的性能;最後,雷克勒基於性能考量,選擇了trw航天系統公司研製的samm液氣壓懸吊系統,每具承載輪各有一支shb-3雙缸液壓避震器,採用氮氣填充,具備極佳的避震與吸震的功能。由於車體較短,雷克勒只有六對承載輪,比m-1、豹二少一對。雷克勒的極速達71km/hr,平均越野速度為50km/hr,由靜止加速至32km/hr只需要5秒。雷克勒的駕駛艙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裝置thomson-csf的ob-60日/夜觀測系統,駕駛以一具無段式方向盤來控制戰車前進方向。

武裝

火力方面,雷克勒配備一門giat的cn-120-26型120mm 52倍徑滑膛炮,此炮一度是西方世界炮身最長的戰車用滑膛炮,故擁有較高的炮口初速,直到1990年代末期配備120mm 55倍徑滑膛炮的德國豹二a6亮相時才被比下去。cn-120-26主炮沿用amx-30以來的典型法式設計,為了追求內彈道性能而未設定炮膛排煙器,改從戰鬥室內以壓縮空氣將開火後炮管內的煙硝吹除。cn-120-26擁有電子伺服陀螺儀二軸炮身穩定系統,能行進間射擊,並透過射控系統與觀測系統同步動作。雷克勒原型車的主炮配備hardy-20炮身測曲器,不過量產型則將之取消。cn-120-26具有鋁美合金炮身熱套筒防止炮管受熱變形,除了giat開發的彈藥外,還能使用北約制式120mm滑膛炮彈藥。giat為cn-120-26主炮研發的彈藥包括三種實彈、兩種射擊用訓練實彈以及兩種裝填用訓練啞彈,實彈為120 apfsds f1a翼穩脫殼穿甲彈(炮口初速1790m/s,有效射程4000m,採用鎢錳合金彈蕊,飛行3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20cm)、120 heat-mp f1高爆穿甲彈(採用錐形化學能裝藥彈頭,炮口初速1100m/s,有效射程3000m,飛行2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25cm)與120 he f1高爆榴彈(炮口初速1000m/s,有效射程4000m以上,飛行2000m時誤差半徑小於35cm,主要用於對付人員、建築物、輕裝車輛等軟式或半硬式目標),射程、飛行速度與精確度均比美國m-256 44倍徑滑膛炮發射北約制式120mm炮彈為佳;這些炮彈均使用半可燃式拋射藥莢,其底火適用於電力擊發機構,發射後僅留下一片底板並排入炮尾環下方的收集袋內,不影響車內乘員操作。至於兩種射擊用訓練實彈分別為120 apfsds-tp-t翼穩脫殼穿甲練習彈(射擊時炮膛磨損比實彈輕)與120 heat-tp-t高爆穿甲練習彈,兩種裝填用訓練啞彈則是120 apfsds f1 inert與120 heat f1 inert。此外,giat之後又研發兩種新的120mm炮彈,第一種是具有衰變鈾彈頭的du 120翼穩脫殼穿甲彈,名為procipac(projectile cinetique a penetration accrue),於2005年交付法國陸軍的雷克勒使用;第二種炮彈則為polynege導引炮彈,預計用於2015年執行的雷克勒第二階段改良計畫。polynege彈藥的炮口初速約800m/s,射程高達7000m,發射後短暫期間內使用火箭推進,炮彈的兩片前翼與六片尾翼在發射後展開,用於控制航向。polynege有兩種飛行模式,第一是種直射式乃是保持在瞄準線上方飛行,並攻擊目標的頂部;另一種間接射擊模式則以高拋物線飛行,進入目標區後開啟彈頭的尋標器鎖定目標,由上而下攻擊目標的頂部。除了地面目標外,polynege也可攻擊地下掩體,以及直升機、uav等慢速飛行目標。除此之外,據說giat與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也為雷克勒合作開發了ofl-120f1的反直升機翼穩脫殼穿甲彈,具有長度/直徑比達20的鎢合金彈蕊。雖然目前雷克勒使用的是120mm主炮,但是其原始設計也預留了換裝140mm主炮的空間,作為日後性能提升之用。
不同於m-1與豹二,雷克勒的主炮採用自動裝填系統,故省略了裝填手,全車僅編制三名乘員;自動裝填不僅能減少人力需求,進而使得戰車體積能更加緊緻,此外還可大幅提高射速(達每分鐘12~15發),不過遇上機械故障時就得委屈炮手來裝填。不同於俄系戰車的鏇轉式自動裝彈機,雷克勒的自動裝彈機採用炮塔尾艙平推式(band magazine)設計,不僅可靠性較佳,而且將彈艙置於炮塔尾端能使乘員得到較佳的保護(例如能採用堅固的彈艙隔門、炮塔頂部加裝泄爆等設計),而非如同俄制戰車的乘員坐在彈艙上面。此套自動裝填系統由微處理器控制,以印在炮彈藥莢上的環碼來識別炮彈種類,最多能使用六種不同的炮彈,由車長或炮手選擇彈種進行裝填;而此套自動裝填系統所有的動作如彈帶輸彈、進彈等都以電力伺服器驅動。裝填時,主炮會固定為1.8度的俯角,接著處理器控制驅動馬達轉動輸送帶,將指定的炮彈轉至中央出彈位置,再由推彈桿推入炮尾裝彈機中,裝填完畢後便回復原先的射角。法國在研發這套自動裝彈機時非常慎重,研發階段先後製作了16套原型,以求在量產車上的產品能臻至完美,不要像俄系戰車的自動裝彈機一樣故障連連。雷克勒總共搭載40枚主炮炮彈,其中22枚位於自動裝彈機的儲彈帶上(上下兩層各11發),另18發則儲存於駕駛座右側的鼓狀彈艙內,當自動裝彈機耗盡後便由炮手手動取彈;此外,自動裝彈機的車外補給門設於炮塔尾部。
副武裝方面,雷克勒擁有一挺12.7mm同軸機槍(本來法國陸軍一向偏好20mm機炮等「重量級」同軸武裝,但為了縮小炮塔構型,只好「屈就」於12.7mm機槍),車上攜有950發12.7mm子彈,而車長與裝填手艙口附近各有一具7.62mm槍架,不過平時只安裝車長用機槍;這兩具槍架的俯仰範圍不大,很難進行防空射擊,主要還是用於壓制地面目標。其實giat曾為雷克勒發展了遙控式槍塔,原型車便有裝備,乘員在操作時不用暴露於車外;但是礙於國防預算有限,法國陸軍採購的雷克勒仍使用人力操作的車長機槍,而此種遙控機槍只出現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uae上。除此之外,雷克勒炮塔後段兩側各裝七具新型80mm galix多用途拋射器,稱為裝甲車近距離防禦系統(armoured vehicle close protection,avcp),能發射煙幕彈、紅外線誘餌、人員殺傷榴彈、人員阻絕地雷等,有效擔負起戰車的近程自衛任務。這些galix發射器經過良好的適型安裝設計,均整合於炮塔裝甲之內,受到良好的保護。目前雷克勒的avcp是由車長操控,未來改良後將與kbcm車載主動防禦系統(詳見下文)結合,在面臨威脅時能自動於第一時間發射。雷克勒的車長席位於主炮後方左側,炮手則位於主炮右側,正好與一般西方戰車相反。

觀測射控裝備

觀測、射控與戰場管理等電子系統是雷克勒引以為傲的部分之一。由於出道較晚,雷克勒能使用最尖端的科技,所以其射控裝備的技術層次與精密複雜的成度堪稱全球之最。觀測方面,雷克勒的車長擁有一具sfim(現為sagem)的hl-70全周界獨立迴旋瞄準儀,位於炮塔上方左側,整合有日/夜間光學瞄準儀以及二維穩定儀;其中,日間瞄準儀有2.5與10倍兩种放大倍率,能在4000m外發現目標,於2500外完成確認,星光夜視器的放大倍率則為2.5倍;此外,hl-70也可將星光夜視器換成紅外線熱影像儀(從雷克勒block 2+開始),並保有加裝雷射測距儀的能力。雷克勒的炮手則擁有一具sfim hl-60 savan20炮手瞄準儀,安裝於主炮右側的炮塔前方,整合有放大倍率為3.3倍的紅外線熱影像儀、放大倍率可選擇3.3或10的日間光學瞄準儀、放大倍率為10的電視攝影機、avimo的hl-58釹-石釔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有效距離10000m,誤差在正負5m以內)以及二維穩定儀,擁有極佳的全天候觀測能力與精準度,不用時則以對開式裝甲板蓋保護。hl-60具有孔徑顯像與緊急鏡面調整等兩種備用模式,其中孔徑顯像乃將光學鏡頭調整至與主炮中心線同軸,依靠光學鏡內刻度估算瞄準點,因此雷克勒就不再另設定主炮同軸瞄準鏡了。車長觀測塔頂擁有七具潛望鏡,提供300度的觀測視野,而炮手席艙蓋也有三具向右的潛望鏡。
雷克勒的射控系統精密複雜,以三具數字計算機(總共有30個處理器)為核心,自動化程度極高,以數字中央處理器為核心,連結車上所有的目標觀測器、感測器、彈道計算器與所有的穩定系統(包括觀測器與主炮)。接戰時,射控計算機透過觀測系統傳來的資料自動進行目標信息統整,資料計算機則傳送本身的資料,此外也獲得大氣感測裝置獲得的資料,計算出射擊參數;而前述所有的數據傳輸、計算都是隨時在真時(real time)進行,因此雷克勒的射控系統能隨時提供射擊參數的調整量供炮手參考,作為修正依據。此外,雷克勒的主炮穩定系統、主炮俯仰系統以及炮塔鏇轉系統均透過射控系統與hl-60/70的穩定系統、鏇轉系統進行同步連動,使得炮塔能自動定向,主炮永遠指向目標並抵銷行駛時的搖晃震動。由於車長與炮手各自擁有獨立的精良觀測裝置,加上精良射控系統的整合,使得雷克勒擁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炮手正用瞄準器與主炮接戰某個目標時,車長就能用他的獨立瞄準儀搜尋下一個目標,等炮手接戰完畢便按下按鈕,自動將炮塔轉向新的目標,讓炮手立刻進行新的標定與射擊工作;此外,車長如果在炮手追描一個目標時發現另一個更有價值的目標,便能超控炮塔去對準新的目標。hl-70瞄準儀保有加裝雷射測距儀的空間,未來如果加裝(例如售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uae),雷克勒的多目標獵殺能力將由「獵殲」進階為與英國挑戰者-2同級的「獵殺-獵殺」(killer-killer),車長獨自就能以其瞄準具完成搜尋與標定,接著激活自動炮塔定以及主炮自動瞄準,當主炮與第二個目標的數據重合後就能開火,省去炮手精確標定測距的時間,幾乎是同時間對付兩個目標。車長與炮手的控制臺上都有vdu顯示器,能彼此監看對方瞄準儀的畫面。在60秒內,雷克勒的觀測與射控系統就能標定並攻擊6個不同的目標,而變更目標射擊的循環時間僅需4~6秒,多目標接戰能力強大。雷克勒能在4000m以上的距離發現目標,在2500m以上的距離能完成目標辨識、鎖定並展開射擊,越野行駛時的主炮第一發命中率高達95%,在實際測試中創下35秒內連續命中6個目標的紀錄。

戰場管理系統

指管通情方面,雷克勒是西方第一種在原始設計階段就規劃配備戰場管理系統(battlefield management system,bms)的主力戰車,由giat整合研發,其內包括彩色顯示器、計算單元以及數字無線電連線接口,以數字通訊網路將配備bms的各車獲得的信息情報統整起來,搭配車上的導航次系統(整合慣性導航與gps衛星定位系統)與電子地圖系統,便可在彩色顯示器上清楚地標示周遭敵我位置、戰場情報以及我軍補保作業地點,並進而規划行進路線、標定敵方目標與障礙、組織攻勢或陣地乃至於預先擬定戰術等。相較於傳統口述方式,bms能讓各車在第一時間內取得明確且完整的戰場信息,使部隊易於集結部署、以最佳路線前進,並在最短時間內部署至正確戰術位置;由於各單位均獲得高透明度且高流通性的完整戰場信息,不僅能減少遭遇伏擊等突髮狀況,即便碰上也能迅速通報與應變,此外還能減少誤擊的狀況,甚至在戰車本身看得到敵軍前,就事先以武器瞄準其躍出位置,掌握先發制人的優勢,以上優勢也能使作戰人員信心大增。此外,雷克勒還配備戰車乘員與車輛電子裝備(vetronics),能自動顯示車輛的故障部位(包括動力、電力與計算機等)、輸入射控參數以及快速傳遞信息等,其顯示接口就是車長的vdu顯示器。
此後giat持續精進,推出名為快速導航暨決策支持系統(fast information navigation,decision and reporting system,finders)的新型車載戰場管理系統,主要改良項目包括:換裝新的鍵盤式操作接口,操作時更加便利迅速;新增自動與半自動數據處理模式,使各種信息運用效率提高;擴充新系統接口程式以整合新的裝備,包括dic戰鬥識別系統、車載主動防禦系統以及thales研發的戰場敵我識別系統(battlefield identification friend of foe,biff)等。此種改良後的finder傳輸能力更強,車長使用鍵盤輸入信息,再透過標準的pr4g無線電系統就能接上戰術網路,與其它配備finder/bms的車輛或步兵進行信息交換。finder系列首先安裝於1995年售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uae,稱之為雷克勒戰場管理裝備(leclerc battle management equipment,lbme)。
根據阿聯雷克勒uae的操作經驗,giat繼續改良finder的人體工學、緊緻性與操作模式,終於在2002年獲得青睞,正式成為下一代法國陸軍車輛的標準車載戰場管理系統。在這項改良計畫中,安裝finder的車輛還會加裝giat與eads defense electronics systems合作研發的熱影像信息系統(terminal information system,tis),將finder與車上的觀測/射控裝備整合,能傳輸包括熱影像信息在內的多種圖像信息。其中,用於雷克勒戰車的版本為tis-icone,其餘裝甲車如vbl、vab、amx-10rc、vbci等則使用tis-v1,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觀測/射控功能。雷克勒的機本通訊系統為兩具thales的vhf/hf跳頻無線電機。
雷克勒坦克潛渡準備展示(後豎起的為兩個換氣管)

衍生型

為了支持雷克勒戰車,giat首先在1994年推出雷克勒的裝甲回收型(arv),接著在1997年開始研發簡稱e系列(engineer)的雷克勒工兵車系,包括epg裝甲工兵車、ptg裝甲架橋車以及可供arv、epg使用的kd-2模組化排雷套件,以下分別予以介紹:
雷克勒arv
裝甲回收車:
此車於1994年推出,任務包括拖救、搶修拋錨在戰場上的雷克勒戰車或其它戰鬥工兵的任務。雷克勒arv沿用與雷克勒的底盤底盤設計,但車體增長,承載輪增為七對,此外也省略了炮塔。車上的工兵裝備都由萊茵金屬陸地系統部門(rheinmetall land system)製造,車頭左側設有一具迴旋範圍達270度的伸縮液壓吊臂,能舉起30ton的物體,故可吊裝雷克勒戰車的動力包件或炮塔總成。車上主絞盤鋼纜長180m,拖曳能力達35ton,輔助絞盤則有1.5ton的拖曳能力。此外,車身前端有一具液壓鏟,能推土構築防禦工事,在使用機械吊臂時則支撐地面以穩定車身。雷克勒arv的第一個客戶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法國陸軍則打算在雷克勒戰車進行改良、重量增加使現役amx-30d裝甲回收車無法牽引時,再採購30輛雷克勒arv來取而代之。
雷克勒epg裝甲工兵車:
用於支持裝甲部隊作戰,與雷克勒arv保有70%的共通性,任務包括除雷、構築射擊陣地、挖掘壕溝、構築障礙工事等等。雷克勒egp的底盤與arv型相同,也配備相同的液壓鏟、吊臂與絞盤系統,不過吊臂前端可更換吊桶、鑽頭、抓鉤或鐵錘等配備,或於車體後部搭載填壕柴束等鋪路/阻絕器材。此外,雷克勒epg的車頂加裝一門用來爆破工事或障礙的142mm迫擊炮,車上攜帶100發迫炮彈。
雷克勒ptg裝甲架橋車:
配備英國維克斯(vickers)公司的通用架橋裝備(universal bridge launching equipment,uble,與酋長式avlb相似),可選擇跨距26m的10號橋身或跨距13.5m的12號橋身,均為剪式橋。此外,giat還自行開發了一種專為中東環境設計的橋身,橋身呈中空弧形以跨過油管。
kd-2模組化排雷套件:
可供雷克勒arv、egp使用,包括一具英國pearson製造的fwmp車頭除雷犁、一組giat的demeter磁訊號引爆器、一套pearson的帶路者(pathfinder)雷區路徑標示系統(攜帶100枚可重複使用的標竿,以壓縮空氣打入地面,供後續部隊識別路徑),以及兩組設於車尾的波蘭制pronit火箭排雷索(排雷索長110m,以火箭射出後能引爆4至8m外的地雷),或者選用giat開發的minotaur火箭排雷索。fwmp除雷犁安裝於車頭推土鏟的的位置,故使用前需先卸下原本的推土鏟。雷克勒arv可用吊桿完成kd-2套件的裝卸,加裝後吊桿與絞盤仍能操作,故保有拖救、維修的能力。
外銷
售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雷克勒uae,裝備比法國自用版更為精良,顯示阿聯的出手闊綽。
雷克勒在1990年代初期甫推出之際,便參與了1990年代激烈的中東各國戰車銷售大戰,與美國m-1a2、英國挑戰者-2等當代最精良主力戰車正面對決。由於中東平坦的沙漠地形利於戰車部隊的運用,頗受中東國家青睞,加上這些富裕的產油國家下單採購昂貴新式武器時毫不手軟,使得中東戰車市場成為1990年代以來軍火商最眼紅的一塊大餅。在激烈的競逐中,m-1a2成為最大贏家,獲得科威特250輛與沙烏地阿拉伯465輛的訂單;而雷克勒則獲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390輛雷克勒戰車、46輛雷克勒arv與2輛雷克勒駕駛訓練車的成績,在當時是法國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單一軍火外銷訂單。阿聯是在1993年2月該國舉辦的第一屆阿布達比國際防衛(idex 93)看上雷克勒,首輛雷克勒uae於1994年運抵阿聯,並在2003年7月交貨完畢;而阿聯訂購的雷克勒arv則在2005年交貨完畢。除了中東沙漠之外,雷克勒也嘗試爭取其它地區的訂單,例如1999年瑞典的戰車競標案,
競爭對手包括西方另外三大主力戰車──m-1a2、挑戰者-2與豹二a5/a6。由於m-1a2、挑戰者-2和豹二a5/a6都是1980年代設計的改良型,理論上1990年代才出道的雷克勒會占有優勢,不料在瑞典陸軍的測試作業中,雷克勒的表現僅優於挑戰者-2,而勝利者則為豹二a5,此種結果頗令人意外;此外,在稍後希臘的戰車競標案中,雷克勒於希臘舉辦的測試里仍然僅勝過挑戰者-2,不敵m-1a2與豹二a6(最後也是由豹二a6獲勝)。總之,1990年代西方戰車外銷大戰中,豹二系列在歐洲甚至南美洲獲得完全勝利,m-1a2、雷克勒與挑戰者只能在中東有所斬獲。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採購的雷克勒被稱為uae tropicalised leclerc(以下簡稱雷克勒uae),不僅擁有比法國自家雷克勒更精良高檔的裝備,並在設計上進行若干修改,以適應中東沙漠酷熱、沙塵瀰漫的氣候。雷克勒uae不僅是雷克勒車系第一種使用finder系列(lbme)戰場管理系統的成員,也換裝升級後的hl-80車長瞄準儀,配備遙控板蓋來保護鏡頭,整合有雷射測距儀與紅外線熱影像儀,使其具備全天候「killer/killer」機能(目前世界上僅有英國挑戰者-2e具有此等能力)。此外,雷克勒uae還配備法國陸軍買不起的7.62mm遙控機槍,位於炮手艙蓋後方,由炮手控制發射,水平射界與俯仰範圍均相當不錯,能進行對空射擊,唯一的缺憾大概就是對車長全周界瞄準儀的後方視界造成某種程度的妨礙。雷克勒uae的裝甲側裙也經過強化,每側前八塊側裙為複合裝甲材質;此外,亦改良了炮塔尾端的儲物架。
動力方面,雷克勒uae換裝「歐洲動力包件」(euro power pack)──包括一具最大輸出功率1500馬力的德制mtu mb-883 12v柴油引擎、renk hswl-295tm自動變速箱(具有5個前進檔,3個後退檔)以及一具新的柴油發電輔助動力系統。有趣的是,英國最新型挑戰者-2e戰車、以色列甫推出的馳車mk-4戰車以及美國競標希臘、土耳其陸軍訂單的m-1a2也採用與雷克勒uae相同的歐洲動力包件。mtu 883是豹二戰車的發動機──mtu 873系列的改良型,這些德國發動機長久以來已經累積了崇高的聲譽與口碑,無怪乎受到廣大青睞,連一向自視甚高的老英、老美也選擇了它。為了容納新的動力系統與加大的油箱,雷克勒uae的車尾經過加長;而mtu 883在每分鐘2700轉時才能輸出1500匹最大馬力,故傳動系統與車內電控系統也需經過調整。以上顯示法國原版雷克勒的動力系統的確較為先進,不僅性能較佳也比較緊緻,只是聯合大公國顯然對發展成熟、口碑好的歐洲動力包件比較有信心。除了動力包件之外,雷克勒uae也換裝適合沙漠地帶的冷卻系統與空氣濾靜器。法國原版雷克勒採用置於炮塔外的氣冷空調系統,而雷克勒uae則改為置於車內的液冷空調裝置,以適應日夜間溫差極大的沙漠環境,維持車內精密裝備的正常運作與車內作業環境的舒適性。
然而這樣的訂單並不夠養活雷克勒的生產線,外銷成績遠比不上豹二,內需市場又不如美國m-1a2;更慘的是由於匯率變動,雷克勒銷售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到頭來反而是以giat賠錢作收,下場比幾乎賣不出去的英國挑戰者-2還糟糕。沙烏地阿拉伯在1990年代初期曾打算採購700輛左右的新式戰車,前315輛選擇了m-1a2,爾後則打算向法國訂購355輛雷克勒(構型應與雷克勒uae類似)與38輛雷克勒回收車;但沙烏地阿拉伯還附帶要求在此交易中,法方必須購回沙國原有的amx-30戰車與amx-10裝步戰車,雙方對此無法達成共識,導致交易告吹。接著,雷克勒也與m-1a2等宿敵角逐土耳其史無前例的千輛戰車採購計畫的首批256輛(德國政府以土耳其人權紀錄不佳為由,在2000年否絕了豹二對土國的出口)。在測試作業中,雷克勒的表現終於擊敗m-1a2,一吐先前的怨氣,一度頗有獲勝的希望。不料,當時適逢土耳其嚴重的財政危機,眼看著要成為阿根廷第二,這個耗資龐大的戰車採購案只能擱置(在2004年5月正式撤銷),而雷克勒這個即將到口的超級肥肉就此化為泡影。
作戰測試與實戰經驗
在1999年的科索沃衝突中,法國派遣了一個15輛雷克勒戰車的加強戰車連前往該地,首開該車參與實戰的記錄。法國派出此等王牌車種而非amx-30,顯示當地情況十分嚴重;不過派出雷克勒也正好可以在外銷市場上打廣告,而英國也派遣該國最新銳的挑戰者-2前往科索沃。此雷克勒加強連在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駐防科索沃期間,僅靠著有限的後勤支持兵力在維持,但可靠度維持在高檔,良好的乘員就地維修性也獲得證實。而手頭上只有二流俄系戰車的當地武力也頗為識相,對這種「最後的傳統構型戰車」敬畏有加,因而對雷克勒加強連駐防的區域避之而不及。同樣地,塞爾維亞人也不敢在英國挑戰者-2的駐防地區造次。有趣的是,科索渥衝突期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派出的維和部隊同樣也把該國的雷克勒uae帶到巴爾幹半島去亮相。
此外,法國陸軍還曾實兵測試雷克勒相較於上一代主力戰車的作戰效能差別,項目包括由一隊雷克勒戰車(第三或第四代主力戰車)出戰數量為兩倍的敵方第二代主力戰車(簡稱nmbt,應以法國陸軍amx-30擔綱),以及由另一隊nmbt對上兩倍的敵方nmbt。在正面交鋒中,雷克勒與nmbt隊均能摧毀6至7輛敵方nmbt,但雷克勒全程均以高速行進射擊,只有兩發炮彈失誤,而需要停車開火的nmbt則有5發失手。在敵方側面襲擊的情況下,雷克勒成功反擊並摧毀敵方所有戰車,本身只有四輛遭到命中,而nmbt隊則在摧毀2/3敵戰車後全軍覆沒。
生產批次與後續改良計畫
雷克勒第一批量產型在1990至1996年移交法國陸軍,稱為block 1,涵蓋t1~t5構型,主要是針對中歐環境而設計;1997~2003年裝備的222輛雷克勒block 2則涵蓋t6~t9構型,主要改良為加強環境適應性,包括小幅變更附加裝甲配置、強化空調系統以應付酷熱環境的考驗,並在最終傳動器增設滑油冷卻器,使之能部署於全球任何地方;此外,射控與引擎控制軟體也經過改良。在2002年9月至10月,四輛雷克勒block 2被送至卡達,在攝氏54度的高溫環境下進行操作測試。從2004年起生產的雷克勒(也就是法國陸軍在2001年下半追加的52輛)稱為block 2+,涵蓋t10與t11構型,主要改良包括炮塔前部與側面裝甲模組增厚,並加裝tis-icone以及biff戰場敵我識別系統。此外,雷克勒block 2+的車長與炮手瞄準儀均整合sagem的isri第二代熱影像儀,使其具備全天候「hunter/killer」能力。
由於法國陸軍預計使用雷克勒至2030年之後,故從2002年起便對雷克勒展開有系統的階段性升級。在2002年,法國陸軍針對現役雷克勒擬定第一階段改良計畫,將持續至2008年,主要是將現役的雷克勒統一提升至block 2+的水準。此計畫首先改進雷克勒的戰場管理能力與車內滅火系統,其中戰場管理系統的部分乃從2003年起在法國陸軍陣中100輛以上的雷克勒(平均每個戰車排一輛)加裝前述的tis-icone熱影像信息系統,以數字元方式與上級指揮單位的eads制計算機系統傳輸戰術資料、地圖與作戰指令等,再透過這輛有tis的戰車與排中其它車輛進行車間信息傳輸,可增加上級單位與戰車排之間的指揮聯繫效率。在2006年,雷克勒預計完成biff敵我識別系統、isri第二代熱影像儀與輔助防禦系統(defensive aids suite,das)的裝設;而2008年的進度則為裝甲升級,以及換裝自動化目標追蹤/瞄準系統以及整合指管通情系統。
預定從2015年起執行的第二階段雷克勒仿真構型,裝置大量主動防禦裝備與匿蹤套件。
雷克勒的第二階段改良預計從2015年實施,項目包括機動力、攻擊性、存活性、指管通勤與後勤支持等。存活性方面,將加裝kdfm/kbcm與spatem等三種匿蹤/主動防禦套件(於下文敘述);火力方面,雷克勒將增添前述的polynege導引炮彈,此外也可能換裝目前美、法、英、德進行的共同主炮研究計畫(ftma)所研發的140mm滑膛炮。此種140mm戰車炮採用自動裝填,可在1000m外貫穿1000mm厚的垂直滾軋均質鋼甲,不過炮彈大型化的代價就是攜行量會有所降低。礙於法國經費短缺以及實際需求不大(現階段雷克勒的實力早就傲視群倫了),將來雷克勒是否能如願換上140mm主炮可能不太樂觀。
在2000年代初期,giat為現役戰車、裝甲車輛發展了kdfm匿蹤套件、kbcm主動軟殺防護套件以及spatem主動硬殺防護套件,能提升這些車輛在戰場上的存活率。以下便分別介紹:
[kdfm車載匿蹤套件
kdfm主要是在車體、炮塔與側裙上加裝模組化的匿蹤外罩,以雷達波吸收材料(ram)製造,加裝後車輛外觀變得十分簡潔且帶有傾斜,此外炮塔外部的凸出物如儲物箱等也都取消;降低熱訊號方面,kdmf具有氣冷設計,將冷空氣導入ram材料與原先車體之間的空隙。除此之外,戰車的炮管也會包覆一層特殊的雷達波吸收材料。kdmf可大幅降低車體的雷達截面積、紅外線訊號,實驗證實其對波長8~12um的紅外線熱影像儀、雷達與毫米波雷達的匿蹤效果極佳。目前法國陸軍已經為其amx-30b2戰車與amx-10rc輪型裝甲車下單採購kdmf套件,此外也與giat簽約發展用於雷克勒戰車的kdmf套件。
kbcm車載主動防禦套件(軟殺)
kbcm的架構與蘇聯大力發展的車載主動反制系統相似,擁有與射控處理系統連線的雷射、豪米波雷達感測器,在發現敵方雷射、雷達等鎖定訊號時會警告乘員,同時自動激活一些主動反制措施包括投射煙幕彈、紅外線誘餌等,以干擾敵方視線或紅外線尋標器。kbcm的雷射接收裝置位於炮塔兩側與後端,豪米波雷達偵測器也位於炮塔尾部,主炮基部也有一個飛彈警告器;而炮塔後段兩側的galix發射器數量不僅會比目前增加,炮塔正面兩側也會加裝紅外線干擾發射器。
spatem車載主動防禦套件(硬殺)
spatem主動硬殺防禦系統同樣擁有電磁波、紅外線偵測器以及與之整合的射控處理系統,能自動瞄準迫近至50~70m的來襲彈頭,並命令榴彈發射器發射線導榴彈,在距離車外5m處將榴彈引爆,以破片攔截來襲的彈頭。kbcm與spatem據信使用共同的控制中樞與感測裝置,形成一套完整而統一的車載主動防禦系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