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是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糯米粽子 ,麻仁奶糖 ,瀏陽茴餅 ,瀏陽豆豉 ,白沙液 ,瀏陽河小曲 ,芙蓉三鮮火鍋 ,湘賓春卷 ,油炸臭豆腐 ,元宵 ,年糕 ,饊子 ,結麻花 ,姊妹糰子 ,龍脂豬血 ,綠豆沙 ,湯麵 ,米粉 ,乾煎雞油八寶飯 ,餛飩 ,蘿蔔絲餅 ,薯丁粑粑 ,糖油粑粑 ,油條 ,嗦螺 ,口味蝦 ,紅燒豬腳 ,麻辣燙 ,

基本信息

各種美味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麻辣子雞——首創於長沙玉樓東酒家,已有近百年歷史。麻辣子雞是選用500克左右的母子雞為主料,配以大紅辣椒或朝天 椒, 花椒子為輔料,經茶油煉炒,佐以紹酒,黃醋、大蒜和多種調料烹製而成,由於雞色金黃,外焦里嫩,味道鮮美,很受歡迎。曾有食客即席賦詩云:“麻辣子雞湯泡肚,令人常憶玉樓東”。後來瀟湘酒家廚師對麻辣子雞調製加以改進,又有食客贊曰:“外焦里嫩麻辣雞,色澤金黃味道新,若問酒家何處好,瀟湘勝過玉樓東。” 現名酒家均各顯其能,在配料和烹調上加以創新改進,使麻辣子雞更上一層樓。

* 一鴨四吃——所謂一鴨四吃,即為烤鴨薄餅、鴨肉醬丁、鴨架豆腐湯和鴨油蒸蛋。是“徐長興”的傳統名菜。

· 烤鴨薄餅:撕下烤好的鴨子皮,切成3厘米長、2厘米寬的塊,蘸上甜麵醬、加上蔥白頭,用麵粉製成的薄餅卷著吃。皮脆味香,具浙江風味。

· 鴨肉醬丁:將剝去皮的鴨肉,切成12毫米見方的丁,配以大蒜、鮮紅椒、玉蘭片爆炒,再加人少量鴨原湯,煮開後勾少許芡粉,淋上麻油即成。是湖南風味。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 鴨架豆腐湯:將鴨架砍成15毫米見方的塊,用茶油煸炒、加鴨清湯、小塊豆腐,在瓦缽內煮開,加入精鹽、味素、胡椒粉、蔥段、麻油即成。

· 鴨油蒸蛋:攪發雞蛋,加冷鴨原湯,熟鴨油、味素和精鹽,攪勻後蒸熟。取出後放少許醬油,特別鮮嫩。

* 牛中三傑——是指髮絲百頁、紅燒蹄筋和牛腦髓三道菜。是清真館“李合盛”的名餚之一。“李合盛”是一家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店,以經營牛肉熟食而負盛名。

· 髮絲百頁是以牛百頁為主要原料,加上水發玉蘭片尖,以及醬油、茶油、麻油、芡粉、香蔥、味素、水豆粉、精鹽烹調而成。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 紅燒蹄筋是用牛蹄筋和菜心作成的一道名菜,先將蹄筋煮到九成爛後,切成長條,用茶油煸炒,加放原湯,用旺火燒至湯汁濃稠,泛出油光時加人調料,再放人熟菜心。

· 牛腦髓則是用牛腦髓、水發香菇、水玉蘭片、生薑、黃醋、水豆腐、蔥、醬油、麻油、味素等燒制而成的一份很有特色的菜餚。

* 沙鍋煨狗肉——是以鮮狗肉為主料,配以桂皮、附片、紹酒、大蒜、乾薑、乾紅椒、香蔥、精鹽等,入沙鍋煨製成,沙鍋煨制食品無副作用,能保證其味道純正。狗肉是冬令補品,有健身強腎作用,是長沙地區傳統的冬令佳肴。

* 腊味合蒸——腊味製品在湘菜中廣為使用,可作冷盤,也可作各式腊味菜餚,其味柔韌不膩,鹹香可口。腊味合蒸是取臘雞肉、臘鯉魚、臘豬肉等合於一缽,加熟豬油、肉清湯、味素、豆豉、乾椒蒸熟即成。此菜因雞、魚、肉三味合一,而更加鮮美,是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的佳肴。

* 火方冬筍尖—— 是以火腿肉為主要原料,醞以營養豐富的嫩冬筍佳制而成的菜餚。火腿具有顏色黃亮,芳香濃郁,酥軟脆嫩,刀工光潔等特點。冬筍更是上乘原料。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喝,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唐詩人李商隱食筍留下著名詩篇:“嫩籜香苞新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煎凌雲一寸心?”足見火方冬筍尖不但是一道佳肴,而且還有一定的醫療價值。

* 花菇無黃蛋——其加工特點是將帶殼雞蛋鑽孔,取出蛋清蛋黃,去黃留清,加人雞湯,豬油、鹽等佐科,調勻,復注入蛋殼內蒸熟,剝成整蛋,再加花菇等烹製而成。蛋質鮮嫩,普養豐富,適於心血管病人食用。食客品嘗,不知底細:雞蛋何以無黃?足見製作精巧。

油淋糯米雞油淋糯米雞

* 油淋糯米雞——是湘菜傳統名菜。它製作技藝要求較高,要剝取肥母雞的整皮,不缺不破,灌人經過加工配製的糯米雞肉等,仍恢復原雞的飽滿狀態,再經高溫蒸熟後,下鍋油炸,表皮酥脆酵香,內肉油悶鮮糯,食之回味無窮。

* 乘火麒麟—— 是由傳統湘菜“糖醋脆皮魚”發展創新而成,它以3斤左右的鱖魚或鯉魚為原料,加工成糖醋脆皮魚,在加工時注意體形,使之象麒麟,置之盆中,澆以燒酒,上席時點燃,魚周發出藍色火焰,宛如麒麟噴火,四座皆驚,象徵吉祥如意。此菜構思精巧,造型奇特,而且昧鮮色美,酸辣甜脆,常為接待貴賓的壓席菜。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 口蘑湯泡肚——將肥豬肚肚尖切成魚肋形,用酒鹽浸妥,氽入滾開毛湯中斷生,撈入盤中,復將原汁雞湯燒開,放入口蘑、菜心等,一齊上桌,在桌上將肚尖倒入雞湯,即湯泡肚。湯鮮肚脆,清香爽口。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 火宮殿小吃

座落在坡子街中段的火官殿,是一座官殿式的小吃店,這裡膾炙人口的傳統風味小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顧客盈門。這裡原是敬火神的地方,又叫火神廟,每年火神生日,這裡趕廟會,唱大戲,遊客雲集,他們在觀劇遊覽之餘,都喜就地用餐,品嘗攤上出售的小吃,久而聞名。有順口溜:“火官殿樣樣有,飯菜小吃熱甜酒。油炸豆腐噴噴香,姊妹糰子數二姜;撒子麻花嘣嘣脆,豬血蹄花味道美;各式小吃嘗不完,樂得食客笑呵呵”。

解放後,這裡蓋起了兩層樓房,將昔日零散的小吃攤,集中經營,仍保持以小吃為主的特色。近年,店堂又經修茸,古雅別致,經營的小吃品種有油炸臭豆腐、姊妹糰子、龍脂豬血、油炸撒子、紅燒豬腳、牛雜湯鍋、八寶果飯、神仙缽飯等幾十個。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 油炸臭豆腐—— 用黃豆為原料的水豆腐,經過專用滷水浸泡半月,再以茶油經文火炸焦,佐以麻油,辣醬。它具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的特點,奇在以臭命名,不同於其它食鹵以香自翊。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外焦微脆,內軟味鮮。這是因為滷水中放有鮮冬筍、瀏陽豆豉、香菇、上等白酒等多種上乘原料,故味道特別鮮香。

· 姊妹糰子—— 是火宮殿的又一有名小吃。它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分糖餡和肉餡兩種,糖餡選用北流糖、桂花糖、紅棗肉相配而成;肉餡則取五花鮮豬肉,配以香菇,並用泡香菇的水調抖肉餡,因而味道醇香可口。在造型上肉餡糰子為石榴形,糖餡糰子為蟠桃模樣。如遇喜慶日子,還在糖餡糰子上撒些紅絲,與顏色白漂的糰子紅白相映,十分悅目。

· 龍脂豬血——龍脂豬血因加工特別細緻,好似龍油鳳脂而得名,是火宮殿又一有名小吃。所選豬血為手工宰豬的鮮血,佐以乾椒末,排冬菜和芝麻油,味辣而鮮,爽滑可口。

· 椒鹽饊子——亦是火宮殿的名牌小吃之—,它以精麵粉為主要原料,佐以花椒、板油、細鹽、白糖等。絲條粗細均勻,質地焦脆 酥化,口味有甜有鹹,造型別致,有扇形和枕形兩種,既是點心,又可作菜食。

* 和記米粉

米粉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加工製成的一種風味食品。長沙市民多用以作早點。它的加工過程是將白米浸泡、磨漿、燙皮,然後將粉皮切絲,下鍋煮燙,佐以豬油、味素、蔥花、醬油、辣椒粉(油)、肉絲、豬骨頭湯等,享有“色白如玉,細軟如綢”之美譽。湘春街和記米粉為長沙諸粉店中之佼佼者。製作的粉皮軟韌強於他店,不碎不爛,油碼認真,價格便宜,倍受歡迎。

德園包子

德園茶廳位於黃興南路鬧市區。這裡製作的包子選料講究,糖包餡用白糖或桂花糖相伴而成,味道香甜。肉包餡用豬前夾縫肉和好瘦肉,伴以香菇、凍餡,味素等,吃起來油而不膩,十分鮮嫩。製作上也很講完,皮薄、餡大,外形美,一經蒸熟,具有顏色白漂,松泡富有彈性。品種有,肉餡包子、鹽菜包子、三鮮包子、瑤柱包子、什錦包子、叉燒包子、蝦仁包子等等。銀絲腦髓卷,精巧別致,落口消融,尤為人稱道。德園包子已有100多年的經營歷史。長沙人有“楊裕興的面,徐長興的鴨,德園的包子真好呷”的順口溜,讚譽這幾個飲食店的名味小吃。

* 皺紗餛飩

皺紗餛飩出自南門口的“雙燕”餛飩店。它採用富強粉為原料,精工擀成的皮,薄如紙,軟如緞,吃有韌勁。餡心選用新鮮豬腿瘦肉,配以適量肥肉,絞成肉泥,再加一定比例的清水、食鹽、味素等,使勁攪拌肉至泥,吃透水份。這樣製作的餡心酥而不爛,嫩而泡松。包好的餛飩,一經煮熟,外皮起皺,緊裹餡心。因皮薄似輕紗,故有皺紗餛飩之稱。其湯選用高湯,配以排冬菜,昧道鮮美。現店面修飾一新,終日顧客絡繹不絕。

* 楊裕興麵條

楊裕興麵館位於解放路,所作麵條很早以來就享有盛譽。其特點是注重合理選料,精工製作:調料講究。如麵條講究新鮮,煮麵條的水講究寬、清、開,面碼講究隨到隨制,新鮮可口。有扎醬,醬汁、蝦仁、蟹黃、瑤柱、三鮮、雞絲、酸辣等品種。

* 糯米粽子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長沙小吃長沙小吃

是民間的風味小吃,糯米1000克,純鹼3克,鮮蓼葉500克,白糖適量,先將糯米淘洗乾淨,浸泡半小時,取出拌鹼。然後將鮮蓼葉用開水煮十分鐘,剪去蒂,將大小葉搭配好疊成“十”字架,用繩捆成把,放在清水中泡四、五小時,去除澀味。然後將蓼葉折成三角形斗狀,灌入糯米,包成菱角形,用細麻繩紮緊,入鍋煮兩小時左右,熟透後拌白糖食用,其味清香可口。現在還有加入 綠豆、紅豆、蓮仁、火腿肉等多個品種。粽子在長沙是五月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吃棕子也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習俗,表示對屈原的祭奠。

* 麻仁奶糖

主要以白砂糖、葡萄糖漿、奶油、奶粉、芝麻,可可白脫油、味素、食鹽、香草粉等為原料,經過溶糖,熬糖、冷卻、成型等主要工序製成。糖體表面白色,中間黃色,質地松泡略帶韌性,包裝講究,色彩鮮艷。

* 瀏陽茴餅

是瀏陽著名的傳統產品,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採用糖皮包酥、缸隔爐烤的獨特製作方法,以麵粉、茶油、白糖、飴糖作主料,金桔花、小茵香、熟芝麻、桂子油、碎冰糖等為輔料,經過和皮子、和蕊子、擦油酥、扯臍包酥、開皮灌蕊、成型烘烤等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成品外表美觀,面圓微凸,火色金黃光亮,表面起酥,里皮燥脆,內餡豐滿,松泡爽口,油甜不膩。具有小茴、桂子、芝麻等天然芳香。

* 瀏陽豆豉

瀏陽縣生產的“天馬”牌豆鼓,味道鮮美,氣味芳香,無硬心、無雜質、無異味、無灰末,是調味佳品。且營養豐富,含有糖類、蛋白質、胺基酸、脂肪、酶、煙酸、維生素B1B2等。

瀏陽豆豉,歷史悠久,馬王堆漢墓出土物中的豆豉姜與瀏陽豆豉相似,距今已2000年。到了唐朝,瀏陽的道吾山、石霜寺等大剎香火旺盛,八方僧人來朝,他們在齋菜中嘗到豆豉的鮮美芳香,袋之雲遊,於是瀏陽豆豉名揚天下,至今不衰。

白沙液

是長沙酒廠用白沙井水釀成前醬香型名酒。由於味香質好,暢銷全國各地,是湖南的名酒。其特點是:無色透明,曲香濃郁,醬香突出,集茅台、滬州二類香型之長,風格獨特,醇正柔和,後味回甜。

* 瀏陽河小曲

瀏陽縣酒廠承襲傳統工藝,結合採用科學方法,選用上等原料,精工釀製而成。酒質無色透明,酒香濃郁,味滿醇和,回味綿長,暢銷城鄉市場。1984年獲國家銀質獎。

* 芙蓉三鮮火鍋

火鍋是湖南的一種傳統飲食。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火鍋有兩種材質的,一種是銅做的,用來涮羊、雞、豬等肉食;一種是用小火爐,裡面裝上炭火,上面放上陶製的砂鍋,百鮮俱陳,任客烹煮,暖意融融,助人食興,故名“暖鍋”。

芙蓉賓館的三鮮火鍋其原料是瘦肉末、雞蛋、白菜,冬粉、青菜心、鰻魚(500克)、火腿(熟的50克)。

製法:火腿切成薄片,雞蛋打勻,攤成蛋皮,鰻魚去皮骨剁成肉泥,加水、鹽、薑末,攪拌成糊狀,做成魚刃,放人冷水鍋中煮熟撈出待用。肉末加水100克,鹽適量,蔥薑末少許,拌均勻,一半做成肉丸放入火鍋氽熟,一半放在蛋皮上,搓成蛋卷,上鍋蒸熟取出待用。這時,往火鍋內放人肉湯、鹽、味素、白菜、燒開後,湯麵上整齊地放上魚丸肉丸子、蛋卷,生菜心和火腿片,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別有風味。為了滿足廣大顧客需要芙蓉賓館新近 新辟了一個“火鍋城”,一次可容納近100名顧客光臨。

* 湘賓春卷

春卷,是長沙民間的一種傳統食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春卷的特點是香脆、綿軟、多汁、鮮嫩。其餡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更換,具體製法是,先在盆內將麵粉用清水拌勻,反覆搓揉,成水麵團。然後用微火將平鍋燒熱,右手抓住水麵團,不斷地摔動,然後在平鍋內輕輕烙成一張直徑12厘米的圓薄麵餅,左手揭皮翻面略烙後取出,右手繼續摔動水麵團,再烙下一張。烙好的麵皮要整齊堆放,用淨濕布蓋好,防皮乾枯。

春卷的餡是用500克肥瘦豬肉絲煸炒,加酒、醬油、鹽、味素,加湯,勾薄芡後成餡。將薺菜(又名地白菜)或大白菜、韭黃,去掉根及老葉,洗淨切碎,與肉絲拌勻。

包春卷時,先逐張揭開麵皮,放在案板上,每張放人15克左右肉餡,兩端包折,捲成6厘米左右的扁筒形,用稀麵糊封口。然後逐個投入五成熟的油鍋內,氽炸成微黃色即成。湘江賓館製作的春卷,用料考究,技術先進,可謂湖南的佼佼者。

特色地點

南門口:燒烤小販聚集地

舊勞動劇院旁的小雨廠坪附近,過去是燒烤及各類製作小吃的小販驅之不去的地方。除四娭毑後來赫然在黃興南路立起門面,現在劉記燒烤租了個小地方容身外,其他長沙市井中人傳說的王婆婆水餃、糊塗婆婆經營的涼麵、燉菜、小炒、五圓肚條似乎已尋不著蹤影。南門口尚有楊眼鏡夜宵排檔具有一定名氣。勞動劇院下去的南門口菜場的啞巴糖油粑粑,已有五六年左右的歷史,據說過去擺在金沙超市前時,人們愛其味美,就已開始排隊。

學院街:劉記夜宵老店的糖醋排骨

學院街曾有文化電影院,頗能聚集人氣,夜宵街市存在已有十多年,以冷盤冷碟而出名。當年長沙飲食業的一哥玉樓東尚在五一廣場紅火經營的時候,冷盤冷碟一度占到其經營收入的七成以上。現在冷盤冷碟在各店幾乎無處不有,而學院街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已成為冷盤冷碟最有特色者,如劉記夜宵老店中的糖醋排骨在長沙就有相當名氣。此外,該街經營的乾麵乾粉亦有名。這裡還有一家小店專營刀削麵,雖然經營未免單調,但打出請來新華樓退休師傅的牌號還是能吸引一些顧客的。學院街對面的小古道巷與晏家塘橫街街口有一叫娜姨麻辣燙者頗能吸引一些年輕女士品嘗。她們自稱吃著這裡的麻辣燙從國中生長到結婚生子。

坡子街:火宮殿的臭豆腐

坡子街有被譽為湘風小吃的源頭、湘菜的主要代表的火宮殿。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火宮殿以“火廟文化”為底蘊,輔以名品素食,以其獨特的風格使歷代名人紛紛慕名而來。

火宮殿有“八小吃十二名餚”之稱。其八小吃為臭豆腐、龍脂豬血、煮饊子、八寶果飯、姊妹糰子、荷蘭粉、紅燒蹄花、三角豆腐。1958年毛澤東視察火宮殿親嘗臭豆腐使火宮殿更加名揚寰宇。2003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朱鎔基總理在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時說:“我曾經想起火宮殿的小吃就垂涎不已,飲食文化對長沙很重要,一定要保持長沙的風味……”

游擊坪:李娭毑的蔥油粑粑

解放西路游擊坪電線桿子旁李娭毑所炸、添加了胡椒的蔥油粑粑,被一些長沙年輕網友評為“長沙第一好呷蔥油粑粑”,李娭毑師從北正街頭卡子一街辦廠的老同事,1982年左右自立門戶,李娭毑稱要炸好蔥油粑粑有一定的訣竅,比如磨製米漿中加入的現飯子必須是半生不熟的撩飯等,她的磨漿工作都是當天早上4點完成,每天炸完200個左右的蔥油粑粑即收攤。而她的技藝,因為兒子、兒媳的不願接手,可能失傳。畢竟這是個辛苦活。真正的滋味在民間,而美食的悄然消亡有時就真像是一曲廣陵散絕。

黃興北路:李公廟的糖油粑粑

位於黃興北路新大新斜對面的李公廟,有長沙目前人氣最旺的一家糖油粑粑小店。上個周末的黃昏,記者留心數了一下,排隊的人竟然達到41人之多,隊伍從李公廟排到了黃興北路上。人們一般用便當盒子將其帶回家中品嘗。炸製糖油粑粑的金炳炎師傅13歲就在飲食公司學徒,後轉往建築公司,再到工廠中。下崗後重操入行時的舊業,用料注重真材實料,經營則薄利多銷。名聲之大,竟吸引一些在五一廣場商圈活動的台灣和香港客商前來品嘗,他們稱,像這樣的傳統產品,經營得好,在香港是要受到政府保護的,並撥給免費和低廉的門面以扶植和經營。問金師傅的經營訣竅,答,用心來做,捨得投本。自然就做得好。

蔡鍔北路:長青湯圓店

長青湯圓店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私營小店。小店主營小磨湯圓。祖傳手藝,粉質細嫩。如今已傳至第四代。其店內所經營的肉餡湯圓目前在長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其店不遠另有一家開辦於1985年的晶瑩湯圓店。兩家店面幾乎比鄰而居,頗有競爭之勢。在競爭中兩店互相促進提高,皆成為長沙最有生機的小吃店之一。兩店均經營有荷蘭粉、燙粉、白粒丸、麻油豬血等十數甚至是數十個品種。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兩家店面共存反而可能吸引更多的顧客前往自主選擇。只可惜,兩家門面上均已寫了一個大紅的拆字,晶瑩湯圓店暫移至中醫附二醫院那一頭的粉店旁。兩家小店的南面有華南小吃店,開了數家連鎖。綠豆沙和涼麵最有名。

荷花池:翁不倒蠶豆

翁不倒蠶豆以炒奶油蠶豆而聞名。其創始人翁國良先生,經研製於1997年將色香獨具的翁家蠶豆投入市場,面市不久一度出現排隊、憑票、限購的搶購狂潮。成為長沙市井的一個傳奇。附近馬路對面學宮街有一家叫馬復勝的老字號,以賣結麻花、米花等出名。

在蔡鍔北路糧店內還有賣糖油粑粑攤點,黃昏時一般都有20人以上在此排隊等候,為長沙又一最有人氣的糖油粑粑攤點。附近另有二馬路天恩啤酒店的糖油粑粑也是人頭攢動。這個冬天,長沙人確實掀起了一股吃糖油粑粑之風。

溫故篇:這個冬天風行吃糖油粑粑

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春節氣氛一天濃過一天,在酒樓美宴觥籌交錯的時候,驀然發覺,長沙人依然離不開小吃,市井傳統和現代的小吃依然讓長沙人沉醉,為了讓小吃安慰唇齒口腹,人們竟然不惜在周末,排起耐心等候的長隊。

在星城的街頭巷尾,有多少傳統小吃讓人在等待;又有多少新潮小吃讓人企望。吃在長沙,口舌生津,“食”尚之趣,如“吃”如醉。

在長沙尋找傳統小吃,有一條最便捷的道路,那就是沿著黃興北路轉蔡鍔路,基本沿著2路公共汽車的線路穿行於長沙老城區,星城的著名傳統小吃基本由這條線可以一網打盡。畢竟傳統小吃皆有源自,老城區文化積澱深厚,而南門口的“娭毑現象”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我們的傳統小吃之旅就從南往北開始:

快要下午3點了,請將要出攤的王五娭毑和他的小兒子留張影。看看王五娭毑粗大的手,你會有種莫名的感動。每一種出色的民間小吃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今冬的時尚,排隊等候一鍋糖油粑粑。

勞動廣場:王五娭毑的臭乾子

勞動廣場是黃興南路的起點。附近有新小吃鴨鎖骨店“易家姜記”。這家小店本來是個路邊攤,現在已在附近開了四家門面,由易家的大姐和兩個弟弟經營。之所以叫易家姜記是因為發明滷汁的為易家兄弟的姐夫姜某,而把生意真正做大則是易家兄弟姐妹團結一心的結果。

在這裡,我要說的是王五娭毑的臭乾子。五娭毑一度在長沙被誤傳為古娭毑,五娭毑笑笑,從不解釋,一錯就是好多年。經本地媒體報導,以及中央電視四台的播出,五娭毑的臭乾子攤前排起長龍。現在五娭毑回家照顧二度中風的愛人黃爹爹,已不再親自到攤前炸臭乾子了,一些排隊的年輕人悵然若失,臭乾子還是那個臭乾子,但總覺得少了五娭毑就少了一個味兒。

五娭毑的臭乾子絕對在長沙是寥若晨星的珍稀。五娭毑的臭乾子設有兩個點:一、早先由其親自或與大兒子一起在黃興南路旁一個近馬路的地方擺設的攤點,另一個攤則由其小兒子設在沙河街下坡處。王五娭毑的臭乾子每天據說只賣1000片,從下午3點開攤起,早賣完早散攤,絕不多賣一片。她的這兩處臭乾子注定會要在長沙興盛下去。因為長沙很多小攤販的臭乾子因為不知製作素滷水,即採用短視惡劣的做法,將螺坨肉或蚌殼肉等浸泡發臭加色素等做成葷滷水,而葷滷水在口感上有股令人膩煩的腥臭,並且因其含有肉毒素,對人體危害極大,使人對這些臭乾子大倒胃口。而長沙過去的素滷水,據已故美食家俞潤泉的記載,在“文革”前期之“破四舊”中就已多被倒掉,知道發鹵或保存有素滷水的人家在長沙現在是寥寥無幾。

棒棒雞

棒棒雞,此菜原始於樂山漢陽壩,取用良種漢陽雞,經煮熟後,用木棒將雞肉捶松後食用。在中國烹飪史上,曾有用木棒敲打的名饌“白脯”,見於賈思勰《齊民要術》。但它棒打的目的是使肉緊實。而棒棒雞製作時用棒打,則是為了把雞的肌肉捶松,使調料容易入味,食時咀嚼省力。

油炸臭豆腐

長沙風味小吃。鮮、香、辣,外焦內嫩,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獨特風味,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 酥、軟如絨”之說。原料:優質黃豆、冬菇、冬筍頭、麯酒、豆豉、青礬(硫酸亞鐵)、植物油。製法:黃豆經浸泡、磨漿、濾漿、煮漿、加石膏製成豆腐後,壓榨成胚。將豆腐胚放入以冬菇、冬筍頭、麯酒、瀏陽豆豉、青礬(fán)等原料配製的發酵水中浸泡(春、秋季浸泡3~5小時,夏季1~2小時,冬季6~10小時)。將浸泡發酵好的豆腐胚入熱油鍋中中火炸熟。用辣椒油、醬油、香油、味素和雞湯兌成汁,裝盤後淋到臭豆腐上即可食用。特別是路邊攤的臭豆腐,比店子裡的要正宗,不過火宮殿的也不錯,但要注意衛生。

元宵

歲時節令食點。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民間有煮食“湯圓”的習俗,故湯圓又稱“元宵”。近代長沙元宵以清代三吉齋南貨作坊的出產最為有名,白嫩細膩,糯軟香甜,別有風味。原料:優質糯米、與糯米約為5:1份量的優質大米,用白糖、麵粉、玫瑰糖、香元條、熟芝麻分別粉粹後攪拌均勻的甜餡料。製法:糯米和大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一天,沖洗一遍,瀝乾,用粉碎機或石碓舂成細粉。將甜、鹹餡芯分別用長方形木范築緊成磚形,稍加放置後按規格分切成片、片切成條、條切成丁。餡芯撒清水使之濕潤,入盛有糯米粉的網滾機內,起動開關,使餡丁迅速滾動,裹上米粉,視情況不斷加入新粉,至元宵大小達到一定規格即成。(何秋津)

饊子

長沙特色地方小吃。經油炸而成的面制絲條粗細均勻,質地焦脆酥嫩,口味有甜有鹹,色美味鮮。既是點 心,又可作菜食,以20世紀40年代火宮殿內張桂生所制最為著名。有炸饊與煮饊兩種,炸饊酥脆香濃,油炸後即食;煮饊則為炸好的饊子放入原湯(用紗布包黑豆鼓與豬骨頭、食鹽、整乾椒一起熬制而成)中煮至軟硬適度後盛入碗中,撒蔥花、麻油就食。原料:每40隻饊子需優質麵粉500克、精鹽10克、植物油1500克(實耗150克)。製法:用溶解有鹽的涼水將麵粉和勻揉透成團,在麵團上薄刷一層植物油,搓成拇指粗的圓條,分層盤疊在盆中(盤一層需刷一層油,以免粘在一起)。盤完後,倒在案面上,復搓成筷子粗的圓條,同樣盤疊在盆中,蓋上濕布餳20分鐘。鍋置旺火上,倒入植物油。左手四指併攏,掌心朝內,將餳好的圓條二端置左手食指上側,用拇指壓住,右手將圓條在左手四指上由內向外繞七個圈掐斷,將斷頭同樣用左手拇指壓住。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整個面圈,松出另外三指,右手四指再伸入圈內,兩手自然放鬆,上下一緊一松將面圈繃至約20厘米長,然後改由另一人雙手各執一根竹筷繃住面圈,待油溫燒至八成熟後,下鍋(此時筷子仍繃住面圈)炸至面圈稍硬,左手筷子挑住面圈輕輕朝外一扭,使面圈扭成一個∞形,抽出筷子,迅速撥動翻炸至金黃色,撈出瀝去油即成。(劉蒲生)

年糕

長沙特有的歲時節令食點。軟潤糍糯,芳香甜美,油炸、湯煮皆宜。過去每至年下,家家置辦,用來饋贈親友,或充作春節期間的早點、消夜。依配料不同有八寶、蓮蓉、豬油、桂花、玫瑰、棗泥等10多個花色品種。以桂花年糕為例,原料:75千克桂花年糕所需原料為糯米50千克、白砂糖18千克、桂花1千克、茶油1千克。製法:將糯米淘淨,清水浸泡一夜,經磨漿、吊漿、乾燥、過篩,使成質地細膩的糯米粉。糯米粉中拌入白糖,用開水和攏,抓揉成團,擺在潔淨白布上入蒸籠內蒸熟。將熟米它放入擦好茶油的條盤內壓平,用濕布揩抹表面,使其光滑,趁熱撒上桂花(其他品種亦在此時將所需配料及時按入,壓平),冷卻後切塊即成。

結麻花

舊日長沙一道價廉物美的食點。以焦黃香結、耐久嚼、回味悠長而收到歡迎。為清末城防營丁勇周福友發明,周氏四代秘制家傳,後終為有心人窺知其技,流傳於外。原料:麵粉650克、白糖250克、芝麻30克、小茴香(焙焦碾碎)5克、植物油1500克(實耗150克)。製法:將白糖、小茴香放入缽內,倒入清水300克,加入麵粉拌勻、揉光,取出置案面上稍餳,然後揉成條,檊成7.5厘米寬、6.6毫米厚的條塊,用排刷蘸上涼水把條塊表面刷濕潤,均勻地撤上芝麻,然後用走槌稍壓,然後切成10毫米寬的小條。鍋置中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熟時將鍋離火,把切好的小條順鍋邊放入鍋內,雙手握住鍋耳輕輕搖晃,待鍋內小條半浮起時,復置火上用竹筷翻炸,至色澤呈深黃色後用漏勺撈出即成。(朱運鴻)

姊妹糰子

火宮殿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和大米為主要原料相配而成。形如荸薺,色若玉塔,糍糯柔軟,鮮甜可口, 糖、肉雙餡、甜、鹹雙味。20年代初,以姜立仁和他的兩個女兒手藝最好。姜氏姐妹心靈手巧,做起糰子來宛如雜耍,吸引觀眾駐足觀看,忍不住買幾個嘗嘗,姊妹糰子由此得名。原料:(制80個)大米400克,糯米600克,豬五花肉350克,北流糖100克,桂花糖10克,紅棗150克,水發香菇15克,醬油20克,精鹽5克,味素3克,熟豬油30克。工藝:將糯米、大米一起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4小時(冬季7小時),撈出用水沖洗乾淨,盛入筲箕內瀝去水,再加冷水1250克磨漿。將漿灌入布袋,榨乾水份,取出倒入盆內。將米粉150克搓成扁園餅,入籠蒸熟,取出與其他生粉摻合揉勻揉光。紅棗洗淨去核,剁成棗泥,盛入缽內,上籠用旺火蒸l小時,取出。炒鍋置小火上燒熱,放入熟豬油,先倒入北流糖拌炒溶化,再倒入棗泥和桂花糖,拌炒均勻後,出鍋盛入缽內成糖餡。將豬五花肉洗淨,剁成肉茸,盛碗裡;香菇去蒂,剁碎後與精鹽、味素一起倒入碗內,先拌兩遍,然後將醬油與適量清水分數次倒入(加水量視肉餡乾稀而定),順一個方向攪拌,水份被肉充分吸收後即成肉餡。將和好的粉團搓成條,揪成劑子(每個重15克),逐個搓圓,用手指在中間掐成窩子,分別放入糖餡和肉餡,掐攏口後,糖餡的掐成園形,肉餡的掐成尖角形或其他形狀,以示區別。上籠用旺火蒸10分鐘即成。(劉蒲生)

龍脂豬血

長沙市風味小吃。豬血細嫩,猶似龍肝鳳脂,故名。至今仍是火宮殿八大小吃之一。原料(制20份):鮮豬 血500克,排冬菜25克,榨菜25克,熟豬油25克,精鹽50克,味素5克,蔥花25克,醬油50克,胡椒粉0.5克,豬骨清湯1800克,香油15克。製作:1.備方形平底木盤1個,放溫水1500克,加精鹽25克,溶解後,將鮮豬血放入盤內攪勻,待凝固後,用篾片劃成1.6厘米寬、0.5厘米厚、2.5厘米長的片,放入沸水鍋內煮1-2分鐘,待豬血熟後即撈出,放入缸內,用清水浸泡(夏天宜用沸水浸泡)。2.炒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清湯,燒沸後將熟豬血片撈出倒入,煮沸待用。3.將排冬菜、榨菜洗淨,切細末,與精鹽、醬油、熟豬油、味素一起,均勻地放入20隻碗內。再將豬血片連湯舀入碗中,淋香油,撒蔥花和胡椒粉即成。(楊張猷林世德)

綠豆沙

湖南暑季以燠溽著稱,而綠豆能清熱敗毒,消暑利水,故為民間盛行的夏令食品之一,所制綠豆沙尤其流 行,不僅為居家所備,街頭亦多小販沿途叫賣或設點出售。將綠豆淘淨,加清水置旺火上煮至六成熟,離火稍晾,倒入篾篩內擦盡表皮,復倒入鍋中,加水用小火煮至融爛,再用紗布袋濾出豆汁,燒沸,加入綿白糖即成。其色澤淺綠悅目,上口柔潤甘甜,意致清涼,十分喜人,尤以冷飲為佳。(趙 幸)

湯麵

傳統大眾麵食。以甘長順麵館為代表,湯鮮味美,油碼鮮嫩,面香馥郁。歷史上形成 “落鍋起”、“帶迅乾”、“溶排”、“輕挑”、“重挑輕蓋”、“雙油”、“免碼來原”、“碼子過橋”、“免青”、“免紅”等牌目,致使麵館成為長沙的一道民俗風景線,吃者興致勃勃,觀者興致盎然。原料:富強粉50公斤,鮮雞蛋2.5公斤,鹼,水適量。工藝:將富強粉、鮮雞蛋、鹼水相拌,放入和面機內拌勻和熟,然後經揉面、壓面、切條等工序精製成長短粗細一致、厚薄均勻的新鮮雞蛋濕麵條,根據顧客要求,將豬油、醬油、味素、蔥花香料等佐料放入碗內,加上鮮骨或雞肉原湯,水開下面,面熟裝碗,蓋上不同油碼即成。

米粉

傳統米制類小吃。20世紀30年代,以和記米粉最為有名。粉條潔白柔軟、厚薄一致、切條均勻、有拉力,油碼煨靠講究,湯汁鮮美,粉館生意興盛不衰。原料:上等早稻米。工藝:將米淘洗乾淨,摻芡適當,手工(機磨,磨漿稠細,濃稀適宜,旺火一氣蒸熟,厚薄一致,切條要求均勻呈韭葉條狀。油碼煨靠(以牛肉為例),選用上等黃牛肉,順紋里切條,冷水浸泡去血漬後,改成小砣,煮熟後再改成小塊,原湯濾去雜質後,旺火燒開,小火煨,湯開撇泡,加入八角茴、紹酒、桂皮、冰糖、紅乾椒等佐料,食用時將米粉燙熟,加上油碼、原汁醬油、味素等即成。(劉蒲生)

乾煎雞油八寶飯

傳統清真食品,舊時為長沙徐長興烤鴨店獨家生產。八寶果飯原是湖南一道大眾甜品,既可上筵席,又可當小吃。火宮殿有“八寶糯米果飯”供應,很受歡迎。徐長興烤鴨店迎合長沙人這一嗜好,改制了乾煎雞油八寶飯,外焦脆、內柔軟、紅潤透亮、糍糯香甜,一經推出便名噪一時。原料:糯米300克,紅棗250克,白蓮、核桃仁、花生米、白果各50克,葡萄乾、桂元肉各25克,喬餅50克,紅瓜、青梅適量,玫瑰糖15克,紅櫻桃25克,冰糖100克,白糖250克,雞油100克,植物油100一150克。工藝:將糯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泡4一8小時,沖淨、瀝乾、上甑用旺火蒸40分鐘左右,紅棗洗淨,上籠蒸約15分鐘取出,撕皮、去核。蓮子、核桃仁、花生米用開水泡發,去皮後上籠蒸發,喬餅去籽切小顆,冰糖砍成小顆,桂元肉、葡萄乾用溫水泡發洗淨,紅瓜、青梅切顆;將上列各種配料,加入糯米飯內拌勻,調以玫瑰糖、雞油、上籠蒸約一小時左右;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沸,將蒸熟的八寶糯米飯倒入鍋內煎炸至兩面皆成黃色餅狀時,出鍋放入盤中,撒櫻桃、白糖即成。(黃曾甫)

餛飩

餛飩又名餃餌,歷史悠久,南北皆有。長沙人食用餛飩亦十分普及,歷代盛行。清《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云:“省城有餃餌擔兼賣切面、湯圓,夜行搖銅盤、敲小木梆為號,至四五更不已。”20世紀20年代,長沙以“雙燕餛飩店”最為著名。原料:麵粉100克,鮮豬肉(肥3瘦7)340克,紅茹粉50克(實耗15克),純鹼2克,醬油40克,食鹽10克,味素3克,排冬菜40克,蔥花10克,白鬍椒粉l克,雞(或豬骨)清湯500克,熟豬油40克。製作:麵粉加鹼揉團,蓋上濕布餳5分鐘。把紅茹粉裝入布袋內,紮緊袋口作撲粉。面餳好後,栽成8厘米見方的餛飩皮60張,蓋上濕布待用。在制皮過程中為防止粘連,應適時用撲粉袋撲勻。豬肉剁成肉茸,放食鹽6克拌勻後倒入清水約200克,邊倒邊用力攪拌,即成肉餡。用小竹片挑刮肉餡少許,放在皮子中央向內一轉,一張皮子即被肉餡粘起,另一隻手接住,將皮子掐隴,包住竹挑。抽出竹挑,掐成剪尾形狀。將雞(或豬骨)清湯置小火上燒開,排冬菜洗淨切碎,煮鍋置旺火上,放入清水1000克燒沸,將餛飩下鍋。備碗4隻,碗內分別放入熟豬油、醬油、食鹽、蔥花、味素、排冬菜,舀入雞(或豬骨)清湯。餛飩煮至浮起後,往鍋內舀入少量涼水,待水再開餛飩熟後舀入碗內(每碗15隻),撒上白鬍椒粉即成。(王平)

薯丁粑粑

湖南耕地少而多丘陵,宜種植紅薯充作主食,故舊時有諺:“紅薯半年糧”。因而花樣翻新,創製出各色紅薯食品,紅薯粑粑即為其一。外焦脆而內柔軟,香濃味甜,於街頭攤點買上一兩枚邊走邊吃,頗愜意。製作:1、紅薯洗淨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盆內;另取一盆,放入麵粉、生粉、精鹽,倒下清水攪拌成麵糊,再放下紅薯丁拌勻,醒置30分鐘。2、鐵鍋中火,倒入茶油半鍋燒至170℃,用勺舀入紅薯粉漿於平底鐵鍋內,撥勻,放熱油內炸至薯漿凝固,至兩邊呈金黃色即可。

蘿蔔絲餅

長沙時令點心。最初為茶館中所制茶點。外酥脆內鮮軟,層次分明,具蘿蔔特有的清香。20世紀初以大華齋 和福芝春兩家茶館質量最佳,後來小吃攤販也有供應。50年代以後,以老點心師陳凱傳所制最享盛名,80年代則以其弟子、特級點心師謝功臣公推為第一。1986年謝功臣援外,招待盧安達總統時特意製作了蘿蔔餅。總統品嘗後非常滿意,說:“我吃了幾十個國家的名點,唯獨中國的蘿蔔餅味道最美。”原料:每20個蘿蔔絲餅需水調面300克、油酥面200克、白蘿蔔750克、熟火腿100克、金鉤50克、鮮豬肉100克,味素、食鹽、蔥白、青蒜梗、醬油、麻油、胡椒粉各適量,植物油1000克(實耗100克)。製法:白蘿蔔洗淨去皮,切成絲,用鹽醃一下,擠乾水份;鮮豬肉洗淨剁成肉泥,金鉤浸發剁末,熟火腿切末,蔥白切花,青蒜梗切絲。以上各料與籮卜絲合在一起,再加入味素、醬油、麻油、胡椒粉等拌勻成餡,分成若干份;將水調面和油酥面各分成20個劑子,先將水調面劑子按扁,包入油酥面劑子,再按扁,用檊面棍檊成長皮,由一頭捲成筒,再檊成長皮,再由一頭捲成筒,然後豎著檊成園皮,放入一份蘿蔔餡,先包成球形,再按成鼓形,入沸油鍋中炸成金黃色時出鍋即成。(劉蒲生)

糖油粑粑

長沙傳統糯米油炸食點。香甜糯軟,外脆內嫩,長期以來是長沙居民的解饞之食,大街小巷均有小攤點製作出售,製作方法也各有千秋。原料:糯米粉750克,黏米粉250克,茶油1000克,北流糖175克。製作:1、將糯米粉與黏米粉倒入盆內,加清水550克拌勻擦揉成粉團,取一塊約150克放入一個小碟內,壓扁入蒸籠內蒸熟,取出加入粉團,擦揉成潔白光潤的粉團。2、將粉團出劑子40個,逐個搓成球團,放入一個墊濕布的木板上擺好。3、將鐵鍋上中火,倒入茶油先燒去氣味,放入北流糖,用小鏟子將糖與油溶成棕色糖油;拿起球團,輕壓成圓餅形,放入糖油鍋內;用小鐵鏟輕輕推動粑坯,邊推邊壓,並將糖汁不斷往粑坯上潑澆,待粑坯浮出糖油麵上後,再炸一會,用小鏟鏟起,放入漏架,瀝去糖油,再鏟入碟內。(張力行)

油條

常見的大眾食點。粗壯金黃,松泡焦脆,鮮鹹爽口。明礬碾成粉,溶於水,再放純鹼,即見清水裡出現白色水花,待水花消失再放鹽。見水質濃白色,即可加入麵粉迅速拌勻,撐壓成麵團,靜置20分鐘後放在案板上,分成均勻三份,提壓兩三次,搓成粗條放入一個已掃油的大條盆內。在條邊刷一層油,三條長條緊靠擺好,蓋濕布餳置6~10小時(夏~冬),使麵條完全鬆勁柔韌。將油條麵條取一條,放下,在上面輕輕撲一點麵粉,再輕輕帶長,用走槌將麵條推擀成一條厚0.5厘米,寬8厘米的長面帶,油鍋內油溫燒至210℃左右,用一把專用切油條刀先切兩條(寬1.5厘米),將前一條拿起,疊在第二條上面,用刀背從中壓一道槽印,放下刀,兩手抓住條兩端,輕輕拉長約30厘米,左手鬆開,右手順勢向內甩扭一下,使麵條滾扭成一條麻花扭,左手再抓住左端,雙手提起放下油鍋內。用長竹筷夾著滾幾滾,即可見油條膨脹。炸至金黃色即可。

口味蝦

風味小吃。流行於長沙及周邊地區。以其香辣鮮美而備受歡迎,更是夏夜喝啤酒時必不可少的下酒食物。滿 街食攤各有秘訣,風味各異,但都離不開一個辣字。食客吃得汗流浹背,滿嘴辛辣,仍大呼過癮。製作:1、取湖區所產龍蝦,去頭殼,去腮,特別是肚下眼間,斬去中尾,按出泥線(即沙腸),開殼背,敲裂大鉗腿,備用。2、用熟油,熱鍋下入蝦,炒至紅色,加生薑米、大蒜米、米酒、十三香粉或八角桂皮少許,加大蒜子米、生薑米、精雞粉及少許豆板,翻炒,加入骨湯煮20分鐘左右,加入紫蘇即成。(陳學冬)

紅燒豬腳

長沙傳統風味食物。既可做小吃,亦可作為菜餚上桌。原料:淨豬腳,色拉油,鹽,味素,料酒,醬油,糖色,白糖,蔥花,姜塊,蔥把,桂皮,八角,整乾椒。 製法:豬腳斬成塊,焯水;把姜,蔥把,桂皮,八角,整乾椒炒香,放豬腳煸乾水份,烹料酒,糖色,醬油,炒上色加水,調正味,小火燒至酥爛,進味。 食用時,揀出姜,蔥及香料,盛碗中,撒蔥花。

麻辣燙

長沙風味小吃。主料是紅薯粉(也有用圓形米粉或冬粉來代替的)。味厚、香辣。一碗熱騰騰的紅薯粉端上來,撒著蔥花、乾椒,浮著一層金紅色的油。還可以加料,如豆皮裹芫荽、黃螺、土豆片、海帶片、蘑菇、藕片,共二三十種,此外還有雞肉牛肉豬肉等葷菜。點好菜,店主煮好,放在辣辣香香的湯里一塊端上來。

配料

1、甘菘

一種毛絨絨、黑褐色的根狀香料,成都人稱為香草,重慶人稱其為香菘,其實應該叫甘菘,又名甘菘香。甘菘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具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療胸腹脹痛、胃痛嘔

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藥。湯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濃郁。一次用量不宜超過5克,否則香氣“膩人”。

2、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為丁香的花蕾,烹調中常用的是乾品,香味濃,嘗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溫,有暖胃、止嗝逆、驅風、鎮痛的作用。在烹調中的用量應在1~2克以內,千萬不可多用。

3、八角

應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這是人們較為熟悉的一味香料。其特點是聞之芳香,嘗之微甜。其性味辛、溫,有溫中開胃,祛

寒療疝的作用。在烹調中無論是火鍋、紅燒、滷水均可使用。由於其香味是有人喜歡有人煩,故在使用中比較靈活,以5~10克為宜。4、小茴香

又叫茴香、香絲菜、懷香、野茴香。全國多數地區都有栽培,且為人們所熟悉,其鮮品莖葉在烹調中常見用於製作茴香胡豆、茴香餡餃子等。其成熟果實猶如小稻穀粒或孜然,有特異芳香氣。作為香料使用,廣泛用於紅燒、滷水、麻辣燙中。在火鍋中可適當加大用量,比如10~20克或更多一些。在藥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行氣止痛、健胃、散寒的作

用。

5、草果一種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嘗之味怪,不好受。其藥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祛痰溫中、逐寒抗瘧疾的作用。烹調中可拍破或整粒使用,作為香料與牛肉同燒或同鹵,其風味尤佳。草果在麻辣燙的湯料和滷水中也不得多用,放3~5個較為合適。

6、砂仁

又叫春砂仁、陽春砂仁,系植物陽春砂的成熟果實,嘗之澀口,聞之有香味,藥性溫,味辛。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之功,藥用於胃腹脹痛、

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腸炎、痢疾、胎動不安等症。用於麻辣燙的湯料和滷菜中則不可過多,以3克以內為宜。

7、三奈

有的地方也叫沙姜、山辣,為根狀莖。雜貨店、中藥店出售的為其乾制切片,其味芳香。藥性溫、味辛,能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瀉,胃寒疼痛,牙痛,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在烹調中多用於燒、鹵、麻辣燙,用量多在5~10克之間。

8、靈草

應叫靈香草,又名零陵香,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屬多年生草本,有濃烈香氣,性味

甘平。在麻辣火鍋中運用,一般用量不超過5克。市場上還有另外一種靈草,名羅勒,可代替上面一種,但屬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又叫九層塔、香草、香佩蘭、鴨頭、雀頭草等,其性味辛溫。在藥用方面,其性味辛溫,有治風寒、感冒頭痛等作用。

9、排草

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屬報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具有治感冒、咳嗽、風濕病、月經不調等作用。在麻辣火鍋中用量也不宜多,3~5克即可,也可在滷水中使用。有人說,在麻辣火鍋和滷水中,“靈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實很多辛香味調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10、白豆蔻

又叫圓豆蔻,市場上或藥店有寫為百叩、叩仁的。口嘗之有澀味,因其藥性味辛溫,故有行氣理氣,暖胃消食,化濕止吐,解酒毒的作用。在麻辣火鍋中加入3~5克即可。因其香味佳,故用量少。

11、肉豆蔻別名玉果。在火鍋中運用十分普遍,不過嘗之味亦不好受,其藥性味辛溫,具有暖脾胃、澀腸、下氣的作用。此物不可多用,2-3個即可。

12、桂皮

又稱肉桂。性味辛甘、熱,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主治腎陽虛衰、心腹冷痛、久瀉等。油性大,香味濃烈。嘗之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火鍋和滷菜中運用很普遍,用量5~10克為宜。

13、孜然

別名阿拉伯小茴香、安息茴香、屬傘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種子。主要產

於中國邊域一帶,果形呈橢圓形.,兩端細長約5毫米、寬3毫米,淡綠灰色,形同小茴香,使用時注意密封保存,以免跑味達不到效果。

14、香葉

即桂樹之葉,呈灰綠狀,以體無霉癍、香氣濃郁味上品。起增香去異味,促進食慾作用。

15、還有千里香等配料。

燈芯糕

湘潭的燈芯糕,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相傳,當時湘潭縣有一個叫易奎的窮書生,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易奎28歲那年,母親勸他去京城應考,源於他17歲的時候就中過秀才。但當他考完試回到家的時候,老母親已經人事不知,不過奇怪的是老母親嘴裡竟然銜著一根燈芯。

易奎心裡十分悲傷,一直在埋怨自己當初離開了母親。他看著母親嘴裡的燈芯,就突然來了構想。他猜想母親一定是很喜歡吃燈芯糕。於是,他東找西找終於找到一點糯米,趕緊把糯米磨碎,放點糖,蒸成糕,切成燈芯模樣,做成後就開始餵母親,餵著餵著,母親的嘴巴竟然能動了。易奎很是高興,為此,他竭力讚揚燈芯糕。不久從京城傳來訊息,他中舉了。

從此,那一帶,家家戶戶都學著做這種糕,名字就叫“燈芯糕”。後為,燈芯糕傳到縣城,經過糕點作坊科學配料,反覆試驗,精心製作,便成了湘潭的名貴食品。

燈芯糕為條狀食品,潔白,光潤,以形似燈芯而得名。味道甜而不膩,清涼芳香,落口消融,令人回味悠長。燈芯糕是可以點燃的,甚是有趣。

尚醬鴨脖

尚醬鴨脖因獨創的三重醬制而得名:在傳承中國千年醬制工藝的基礎上,以精選的良種麻鴨為原料,通過初醬入味、復醬烤香、三醬調和,“精雕細琢”出獨具風味的醬鴨新經典。

鴨脖新貴——不一樣的醬鴨脖

在現下鴨脖市場分類上,主要分為滷鴨脖與醬鴨脖。其中滷鴨脖,因靠滷水滷製而成,所以得名滷鴨脖。其製法主要是將食材與滷料包一同蒸煮而成,出品顏色較淡,偏紅,口感具有辣,麻等特點,因滷味重,故口味較強烈。滷鴨脖在加工環節上一般沒有醃製,烘烤,冷卻等環節,故肉質較厚,味難以進入骨髓,其骨頭呈鮮紅色,故食之無味,導致骨髓這一鴨脖中營養聚集部分無法充分利用。另外,滷鴨脖因煮製故肉質較濕,因此不易於保質與保藏,一般都是即做即吃,或提供優質的冷藏設備進行儲存。

醬鴨脖其因色澤黃黑,醬制而得名。在工藝上,醬鴨脖的製作較滷鴨脖更為複雜,對產品生產環境、設備、技術、人員的要求都要更高更嚴格,所以在產品出品率上醬鴨脖要比滷鴨脖低很多,基本上三斤原料才有一斤產出,可謂“細工做慢活”、“精工出良品”。難得的是醬鴨脖經過0℃醃製、140℃烘烤以及100℃蒸煮三道醬制工序,醬味入骨,除味道持久外,其水分含量很低,一是解決了骨質中的營養成分流失,二是更易於包裝和儲藏,味道與品質逾久彌香。

對於鹵與醬的看法,自古至今在美食、餐飲業界就有統一的認知——“粗鹵與精醬”,說的是就烹飪方法而言,對於食材的提煉程度上,醬相對於鹵能夠帶來更悠遠深邃的口味與口感,以及更豐富的營養攝入。這一認知也同樣體現在滷鴨脖與醬鴨脖的區別上。

隨著消費者對於鴨脖產品的認知加深,越來越多的鴨脖冬粉們,尤其是資深鴨脖達人們,開始意識到醬鴨脖相對於滷鴨脖而言,是一種更高品質、更具美食體驗的升級。

營養升級——不一樣的醬法

鴨具有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止血痢和滋補之功效,能補充人體必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外,還可祛除暑熱,保健強身,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

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鴨本身高蛋白,脂肪熔點極低,高含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經醫學證明比例類似於橄欖油的比例,吃了不上火不發胖。

而醬鴨脖在製作工藝中加入了數十種中藥材,並能通過烘焙、冷卻等醬制方法將鴨肉本身富含大量維生素B和維生素E及高蛋白鎖住,除了具有益氣補虛、降血脂、抗衰老、養顏美容等功效,可謂是“極富營養的零食”。

隨身美味——不一樣的休閒體驗

如今,人們開始更注重高品質的味覺享受以及食品安全。相較於傳統裸裝散買的鴨脖來說,屬於即食包裝食品的醬鴨脖要更加衛生安全。其次,鴨脖本身的獨特美味,也是其備受青睞的一大原因。同時,醬鴨脖精美簡潔的包裝,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人簡單隨意的特性,是辦公、旅遊、的絕佳伴侶。而其老少鹹宜的口感,也是好友聚會、節日送禮的不二選擇。醬鴨脖在各大超市賣場人氣火爆,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其中尤以口口香尚醬風味最受消費者歡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