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窮節

送窮節

正月初五日,舊稱送窮節,民間俗稱“破五”。

送窮節送窮節

詳解

晉西北地區,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鳴炮、燒香、敬紙,稱為“送窮”。
晉北地區,民間習慣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
晉東南地區,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傳說上古高陽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衣爛褲,生活上吊兒郎當,後來慘死在巷外。民間扔衣以祭,稱為“送窮鬼”。
晉南地區的送窮來歷,又傳說是古代顓頊時期,宮中生下一個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將新衣服給他,不是撕爛,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滾,人皆呼為“窮子”。送窮節,民間習慣掏廁所,將糞堆在門外,稱為“送窮子”。已經演化成鼓勵抓緊時間,勤勞致富的習俗了。
送窮節,也有的地方傳說是仿石崇送窮船之意。
還有的地方,習慣在初五日早上,取爐灰少許於筐,並剪五個紙人,送到門外,焚香、放花炮而還。稱之為“掃五鬼”。
舊日晉北地區流傳著一副送窮時的聯語:上聯是:“爆竹三聲,嘣出一夥窮鬼。呸!賊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聯是:“焚香九炷,迎來五路財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靈活現地刻畫出舊時人們“送窮”的心理,也反映出歷史上人們對窮困生活的恐懼與憎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送窮節,山西大部分地區的人家要打掃院落。這一天,民間講究“喜入厭出”,特別忌諱到別人家借東西。壽陽等縣講究早晨從外面擔水,稱為填窮。全省習慣,飲食多吃麵條。晉南地區講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為:“切五鬼”。晉北地區傳有民謠:“破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婦女在這一天內普遍不動針黹。
晉南地區翼城等縣的傳統,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將祖先供桌上陳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禮拜,移神於原龕內。來年春節,再行供奉。浮山等縣的風俗,又是在門外焚香、敬紙,意喻將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區民間習慣在定更後,婦女皆出大門外,燒紙祭奠亡靈,放聲大哭,俗稱哭節。
保德縣正月初六,習慣炒豆子吃,傳說是為了夏天不惹蠅子。晉南一些地方,初六日習慣將鬥神一雙眼挖掉,恐其作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