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趾骨分為近節、中節(踴趾無中節)及遠節趾骨。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線,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多因重物打傷或誤踢硬物引起,前者多為粉碎性骨折,後者多為橫斷或斜形骨折。常有皮膚及趾甲損傷。如有傷口,應清潔傷口,防止感染。如無移位,局部包紮固定。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固定患趾於趾屈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趾骨骨折趾骨骨折
中文名稱:趾骨骨折英文名稱:phalangealfracture疾病別名:跖骨骨折、趾骨骨折定義:趾骨部發生的骨折。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骨傷科疾病(二級學科);骨折(二級學科)所屬部位:下肢
症狀體徵:發熱、身痛
足骨生理結構:
足骨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三部分:
跗骨tarsus屬於短骨,位於足骨的近側部,相當於手的腕骨,共7塊。可分為三列,即近側列相疊的距骨和跟骨,中間列的舟骨,遠側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跖骨metatarsus為小型小骨,位於足骨的中間部,共5塊,其形狀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長而粗壯。其序數自拇趾側數起。每一跖骨都分為底、體和小頭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別與第1、2、3楔骨相關節,第4、5跖骨底與骰骨相關節。小頭與第1節(近節)趾骨底相關節。第5跖骨底向後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ofthefoot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

致病原因

趾骨骨折趾骨骨折

趾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第2位,多因重物砸傷或踢碰硬物所致。前者多為粉碎性或縱裂骨折,後者為橫斷或斜面骨折。常合併皮膚與趾甲損傷。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併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趾骨骨折的病因分為兩種:
1、較常見的是由於直接暴力所造成,多因重物打擊足背、輾壓、足內翻扭傷或誤踢硬物引起。
2、也有些骨折是由積累性勞損所造成,如長期、反覆、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致使肢體某一特定部位骨折。

發病機制

趾骨骨折趾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中斷或破壞。由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骨折;發生在原有骨病(腫瘤、炎症等)部位者為病理性骨折。骨折端與外界相通為開放性骨折,如與外界不通則為閉合性骨折。此外,還可根據骨折的程度、穩定性和骨折後的時間作出其他分類。骨折發生後常在局部出現疼痛、壓痛、腫脹、瘀血、畸形、活動受限及縱向叩擊痛、異常活動等。一般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當然,如果骨折損傷了血管、神經等,則會出現相應的表現,故應注意是否有其它器官同時損傷。為了確診和進一步了解骨折部位、類型及指導治療,X光檢查是必要的。通常,骨折經過適宜的治療,如復位和固定,在骨折段有良好血液供應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多可自行癒合。骨折的正確的現場急救和安全轉運是減少患者痛苦、防止再損傷或污染的重要措施,其中最要緊的是妥善固定。

鑑別診斷

趾骨骨折趾骨骨折
診斷:有外傷史,足部腫脹,皮膚淤血斑明顯,不能行走,局部壓痛或伴有足部的畸形。x線片可顯示骨折部位與移位程度。本病主要表現為腳部疼痛、腫脹、畸形。但不同部位的跖骨骨折表現也略有不同:

1、第五跖骨基部撕脫骨折

腓骨短肌附著於第五跖骨基部結節處。足嚴重內翻扭傷可造成裂紋骨折或完全的撕脫骨折,X線照片檢查時應注意與兒童的正常骨骺相區別。

2、行軍骨折較少見,發生於長途走路,在第2、3跖骨頸或乾骨折,也可發生在脛骨。一般無移位,又稱疲勞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覺中發生,無外傷史,症狀不重,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輕度腫脹,感覺足部疲勞不適,有時有較多骨痂發生才發現。
鑑別診斷

本病依據其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無需鑑別。但臨床上需注意骨折的發生是屬於單純性骨折還是由於患者本身原有疾疾所導致的病理性骨折,在患者原有疾病而導致骨骼異常的情況下,輕微的力量便可造成骨折,較在這種情況下發生較為頻繁,需嚴格地觀察和診斷。

在X線照片檢查時,還應注意與兒童的正常骨骺相區別。

治療方式

治療要點:趾骨表淺,傷後診斷不困難。無移位的趾骨骨折不需特別治療,休息2~3周即可行走。有移位的單個趾骨骨折,行手法復位,將鄰趾與傷趾用膠布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多數趾骨骨折在復位後,用超過足趾遠端的石膏托板固定2~3周即可進行功能訓練。在趾骨和跖骨骨折的治療中,特別注意糾正鏇轉畸形及跖側成角畸形,避免足趾因軸線改變而出現功能障礙。

趾骨骨折治療方法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脫骨折

腓骨短肌附著於第五跖骨基部結節處。足嚴重內翻扭傷可造成裂紋骨折或完全的撕脫骨折,X線照片檢查時應注意與兒童的正常骨骺相區別。

治療方法:一般無移位,可用膠布固定,繃帶包紮,必要時用石膏靴(帶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約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無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療。

二、第2、3、4跖骨頸骨折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則畸形連線後影響走路。又復位不成功,可手術復位,鋼針固定。

三、行軍骨折較少見,發生於長途走路,在第2、3跖骨頸或乾骨折,也可發生在脛骨。一般無移位,又稱疲勞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覺中發生,無外傷史,症狀不重,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輕度腫脹,感覺足部疲勞不適,有時有較多骨痂發生才發現。

治療:適當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膠布固定包紮或石膏固定約3周,可防止過多骨痂形成。以後可用足弓墊(橫弓及縱弓墊),分散重力,至症狀消失。癒合後無後患。

趾骨骨折如有傷口,應清潔傷口,防止感染。如無移位,局部包紮固定。如有移位應手法復位,固定患趾於趾屈位。

預防保健

造成足部損傷的原因

在一些較為劇烈的運動中,尤其是需要跑跳的運動,很容易因不慎而引起足部損傷,輕的僅為皮膚擦傷,重的可能發生骨折或關節脫位。

1、比賽致傷比賽時因緊張爭奪而發生身體碰撞、疾跑或彈跳,都容易使腳部肌肉拉傷或斷裂。因為突然改變體位時,隨著小腿急速扭轉,可引起腳踝關節的韌帶拉傷及骨損傷。

2、間接作用力致傷最常見的踝關節損傷,就是用腳外側踢球而引起距腓前韌帶損傷。特別是在球類運動中,當與同伴或對方運動員“對腳”時,更易發生韌帶損傷、皮下血腫、肌肉斷裂或骨折、創傷性骨膜炎、趾關節挫傷或腳踝關節脫臼等。

3、運動場地致傷當場地不平或過滑時,容易使運動員崴腳、跌倒而造成足部損傷。

4、慢性勞損尤其是在足球運動中,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如“足球踝”(X線片顯示為踝關節骨質增生),就是由於足球運動長期使用腳踝而引起腳踝關節勞損。

如何有效防止足部損傷

★防止過度疲勞

★嚴格遵守訓練原則,注意避免犯規動作

★選擇寬闊平整的場地

★使用護腿、護膝、護腕等保護裝備,最好使用繃帶裹踝

★骨折常常會有一些後遺症:

由多種原因形成。骨折本身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後遺症如骨缺血壞死,骨骺損傷所致骨發育障礙等,目前尤其尚無方法預防。其他後遺症如骨折不癒合、畸形癒合、關節功能障礙,遲發性神經炎以及自發性腱斷裂等則均在進行不同程度上有可能防止其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程度。

★本病的患者還需注意功能鍛鍊:

單純骨折者術後不予石膏外固定,第2天開始患趾的主動功能鍛鍊。伴有肌腱損傷者石膏外固定3~4周后功能鍛鍊。

發生損傷怎么辦

運動中發生踝關節或是腳趾關節的骨折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皮膚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皮膚,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對於開放性骨折,千萬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先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再用平木板固定,然後送醫院處理。骨折的發生通常較為嚴重,往往處理不當而會引起關節變形甚至終身殘疾,所以應特別注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