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汶光

賴汶光本是太平軍的大將,封為遵王。 太平天國起義後,北方農民起義軍回響之,史稱為捻軍。 東聯軍在任柱、賴汶光的領導下在河南一帶活動,史稱東捻軍。

賴汶光,天平天國將領

歷史記錄

1868年,同治七年,席寶田得知他們的計畫之後,派榮維善領兵北上增援。李元度和席寶田兩部於2月份完成了對荊竹園的包圍,分頭攻擊東卡門和西卡門。湘軍將士們衝到卡門前,爭奪柵壘。李元度的部將黃元果捷足先登,部隊一擁而進,攻克荊竹園。根據地內的黃號軍、白號軍和石達開太平軍的餘部,幾乎全部戰死或被俘。李元度的湘軍對荊竹園用兵已有一年多,現在有此大捷,將士們非常振奮。關心貴州軍事的官員和士紳都很驚喜,認為這是一大奇功。其他地方的苗民起義軍和教民起義軍聽到訊息,紛紛瓦解。李元度率部駐紮在思南以西鳳岡縣的偏刀水,席寶田率部進駐思南以南的轎頂山,東南方十六里處就是施秉縣城。席寶田所部攻破三十六座山寨,安撫的山寨達到十分之一,接收二萬八千人口。此戰以後,清廷將王永章以提督記名,遇缺簡放。湖南巡撫劉崐上奏說,對於貴州東部已經平定的府縣,應該從軍營中委派賢能人員履行守令的職務,並且上奏推薦葉兆蘭代理貴東道。清廷將他的奏本下發貴州巡撫曾璧光,徵詢意見。曾璧光回覆說:請按劉崐的提議辦理。東捻軍首領賴汶光於1月份率領殘部,突破六塘渡口。牛師韓與程文炳的部隊俘虜一百多名捻軍。東捻軍沿著淮安、寶應和高郵向南奔逃。清軍和淮軍各部如疾風驟雨一般趕到。劉銘傳和郭松林率部從山東疾馳六百里,追到清江。黃翼升和李昭慶率部追到淮城。東捻軍從高郵南下揚州。清軍的揚州守將吳毓蘭出兵瓦窯堡迎擊。賴汶光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下了一道檄文給吳毓蘭,歷數清軍將領的罪行,而說吳毓蘭是較好的一位,要讓他得到自己,拿他去向清廷請功,便趁夜投向吳毓蘭的軍營。軍中傳誦,賴汶光的檄文言辭極為沉痛,各位大帥嚴禁傳播,嚴密地掩蓋真相,還命令吳毓蘭歪曲事實,向上級報捷,說是在大雨中作戰時俘虜了賴汶光。東捻軍殘部西奔六合,北上天長和盱眙,剃髮走散。天國魏王李允、捻軍首領牛喜子和任三厭參見李世忠投降。賴汶光本是太平軍的大將,封為遵王。洪秀全死後,他才轉變為捻軍,與任柱聯合。任柱善戰,賴汶光善謀,所以他們的部隊比其他起義軍更為出色。賴汶光投降後,親自寫下一千多字的供詞,詳細地陳述了太平軍中的情況。清廷下詔將他凌遲處死,牛喜子、李允和任三厭一起被殺。東捻軍至此不復存在。李鴻章以為大功告成,上疏請求讓各部回原地休整,籌劃善後。他告訴將士們:不用再打仗了。劉銘傳請假還鄉,將領們爭請卸甲歸田。

事跡

西捻軍於1月3日從山西南部的垣曲進入河南,到達濟源,沿黃河東進原武,然後北上衛輝

左宗棠命令喜昌、全福和安住率領騎兵,偕同劉松山和郭寶昌部一起奔赴河南北部邊界的彰德,也就是現在地圖上所標的安陽。

傅先忠的部隊在甘肅南部的禮縣擊敗了回民起義軍,彭定國率部在蘭州西南方的安定擊敗回民起義軍。穆圖善命令彭定國所部向西南推進,攻打渭源。

1月6日,王得勝與傅先宗部攻克渭源,留兵戍守,主力向東北方挺進,攻打西吉的官堡。

1月12日,左宗棠從陝西東部起行,要求劉典率本部與恪靖前路五營,總計五千人,從金鎖關移駐省城西安,各路將領都聽從劉典指揮。

西寧守將鄧全忠的部隊因糧食吃完而潰散,辦事大臣玉通仍然堅持安撫,聽命於回民起義軍。

成祿率部駐紮在肅州,清廷屢次頒下嚴旨,令他領兵出關。但他逗留肅州,不敢西進。

黃祖淦率部與起義軍作戰,兵敗陣亡,穆圖善奏請清廷任命三十六歲的甘肅提督楊占鰲統領肅州清軍。

雷正綰所部在甘肅東部慶陽一帶作戰,接連攻克當地起義軍的村堡,接收兩萬多人投降,慶陽解圍。

西捻軍於2月份從河南內黃渡過漳河,進入直隸。主力北上雞澤和平鄉,另一支部隊北上邯鄲、順德,抵達定州。保定清軍緊急備戰,京畿大為驚駭。

京城神機營偵察到西捻軍已經接近易州,直隸總督官文則上奏說捻軍在涇陽驛。清廷下詔嚴厲斥責,催促李鴻章率部馳赴畿輔,命令左宗棠率部扼守保定以北。

隊伍覆滅

人們經常說,誰誰將於某年犯太歲,有大不利。那么什麼是太歲呢。這要從七政四餘中另一顆重要的星星木星說起。從地球上看,木星繞黃道十二宮逆行,並且每年行一宮,十二年一周天,非常有規律。於是,古人就以木星來紀年,因此又稱為歲星。然而,歲星在黃道十二宮是逆行的,為了紀年方便起見,人們發明了一顆虛星,與歲星反向行駛,這就是太歲,沿黃道十二宮順行。太歲在寅,當年就是虎年,太歲在卯;當年就是兔年,等等。不過,由於太歲是歲星的影子,那么所謂的犯太歲,實際上可以還原為犯歲星。

我們通過肉眼看木星的時候,有時發現它是長角的,古人稱之為芒角。隨著觀察季節的不同,木星的亮度也不一樣,芒角也不總是存在。在春天,木星“左角大而蒼,有精光而內實”;春天之後,亮度逐漸減弱,變為“光明而赤黃”、“青黑”、到秋天則“色黑細小而不明”,冬天的時候,又有所回升,變為“色精明而無芒角”。也就是說,只有在春天的時候,木星出現芒角,並且色度也最有質感。因此木星代表生機,具有強旺的生命力。所以,古人認為,歲星有人君之象,不可冒犯。犯歲星不啻於造反,造反不成,必有災殃。歲星所在之國不可伐,伐之者必敗,“邦將有福,歲星居留之”。

清人薛福成在《庸盦筆記》中就記載了一個捻軍犯歲星的故事。太平天國起義後,北方農民起義軍回響之,史稱為捻軍。太平天國自天京陷落後,部分太平軍和捻軍組成聯軍。1866年,聯軍分裂。東聯軍在任柱、賴汶光的領導下在河南一帶活動,史稱東捻軍。1867年東捻軍經河南進入山東。當時,淮軍在李鴻章率領下沿著膠萊河築牆防守,準備把捻軍困死在海隅。這個時候,薛福成夜觀天象,發現歲星在危宿和虛宿的地方,大而明亮。而危虛在地理上正好是青齊分野,山東之地。薛福成大喜過望,歲星既然在山東,你捻軍跑去那裡,這是犯歲星,不滅何待?沒想到過不了多久,捻軍居然趁淮軍在膠萊河出海口營牆尚有幾十里沒築好的機會,突防而出。薛福成聞後拊髀驚嘆,天時地利不足憑啊!然而,令捻軍頗為無奈的是,李鴻章早已沿運河築好了防線。雖然,他們猛撲河牆,終究難以成功。等到九月份,劉銘傳又帶領淮軍主力與李鴻章會合,捻軍被困在安邱、濰縣之間,最後任柱被殺,捻軍主力悉數殲滅。這下,薛福成又樂了,原來安邱、濰縣一帶仍屬於危虛分野,看來天時地利還是可以相信的嘛!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約略知曉古人占星推命的思想。首先,觀察這顆星星的特點。比如,木星在春天最明亮,運行比較規律;而火星運行鬼鬼祟祟,變動不居,等等。其次,根據這些星星的特點來類比演繹。例如,木星就被演繹為一種新生的強大的力量,不可侵犯;而火星就是一顆凶星,遇之者災。顯然,這些都是星命家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樸素的認識觀。捻軍是否亡於犯歲星,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桿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