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Ⅱ——誰的時代

蟻族Ⅱ——誰的時代

《蟻族Ⅱ——誰的時代》,作者是廉思,由中信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描述的是自《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問世,“蟻族”這個龐大的城市沉默群體,作為中國社會中的一極,正式登上中國的話語舞台。時隔一年後,廉思及其團隊再度推出《蟻族Ⅱ——誰的時代》。在書中,與“蟻族”或多或少有著關係的人們相遇,他們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堅守陣地者和四處漂泊者,有外企白領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後學生。他們對話、寫信、反思、回望,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展開思考,對當今的大時代進行探討。

概述簡介

廉思與《蟻族Ⅱ——誰的時代》

紅色封面的《蟻族Ⅱ——誰的時代》共342頁,收錄有一年來“蟻族”給廉思發來的有代表性的郵件,有“村二代”和“城二代”的對話實錄,有“蟻族”、“蟻族”調研和傳播者,以及學者們的多元論述,還有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重慶、南京7個城市聚居“蟻族”的綜合調研成果——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內容簡介

《蟻族Ⅱ——誰的時代》不僅揭示近三成“蟻族”出自“211”重點院校等最新發現,還融入了廉思本人對“蟻族”現象的最新思考和發現。

創作背景

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源自今年3月到8月,廉思帶領課題組成員,分赴這7個城市採集的數據。每一次調研,團隊都深入聚居村內,與‘蟻族’面對面訪談,發放問卷和回收問卷。”

報告說,畢業於普通院校的“蟻族”占到半數,職業院校的較少;與2009年的調研數據比較,畢業於“211”重點院校的,由10.8%上升到28.9%,占到近三成。重點院校畢業生比重的增加說明,重點院校的畢業生成為“蟻族”的幾率加大。原來人們印象中的“好學生”,找工作也變得愈發艱難。

研究生學歷的“蟻族”由2009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7.2%。從專業分布看,“蟻族”大多分布在工學、醫學、經濟、管理等近年被認為相對熱門的專業。

上市時間

《蟻族Ⅱ——誰的時代》2010年12月份將在北京的書店面市,在武漢等省會城市,本月20日可見新書。

作者簡介

廉思

廉思,男,1980年6月生,北京人,中共黨員。研究方向:法政治學,法經濟學、法社會學。“蟻族”一詞的首創者,第一位研究“蟻族”問題的學者。

內容簡介

蟻族Ⅱ——誰的時代蟻族Ⅱ——誰的時代

《蟻族2:誰的時代》: 每個人都應拿起這本書,因為,你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如蟻,美如神:人生下來像螻蟻一樣渺小,但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美輪美奐! 2009年,《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問世,“蟻族”這個龐大的城市沉默群體,作為中國社會中的一極,正式登上中國的話語舞台。時隔一年後,廉思及其團隊再度推出《蟻族Ⅱ——誰的時代》。在書中,與“蟻族”或多或少有著關係的人們相遇,他們中有城二代和村二代,有堅守陣地者和四處漂泊者,有外企白領和私企小工,有花甲教授和九零後學生。他們對話、寫信、反思、回望,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展開思考,對當今的大時代進行探討。同時,團隊課題組繼續深入聚居村,將調研範圍延伸至全國,出爐了有史以來第一部“蟻族”全國調查報告——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時代高唱著進行曲,將一些人獻給他們的觀眾,將另一些人推往幕後。政府、媒體、公眾;政治、經濟、文化,都充當著舞台調度。多少事物崛起,多少事物消失。但夢想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時間而褪色,反而會歷久彌珍。

有一種奮鬥叫“蟻族”

有一種堅韌叫“蟻族”

有一種精神叫“蟻族”

每一個人都是“蟻族”

讓我們透過本書的文字和圖片,去感受這個時代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與沉重……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以“成功”衡量一切的社會,甚至連衡量的標準也被簡化為籠統的物質符號。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讀者能看到另外一種精彩的人生。我們的英雄不該只有馬雲、丁磊、李宇春,我們不該只用金錢、權力和名望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在我們的世界裡,還可能有另外一種人生、另外一種選擇。就像本書中這些人物,經歷艱難世事卻不沮喪、不絕望,依然奮鬥樂觀、追求夢想。他們的自信和堅毅,是一代青年的核心價值;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目錄

自 序 時代的追問 VII

蟻族序 我是蟻族,卻並非蟻后…… XIII

第一章 甲方“蟻”方 1

一、城二代,村二代—一場關於時代、階層與心靈的對話 3

二、“城二代”的職場進化史 15

三、“村二代”的兩載五城七份工 23

四、貧二代與富二代的十八條標準(對比版) 31

五、由地殼運動引發的時代聯想—讀“城二代、村二代”有感 34

第二章 “蟻”論紛紛 39

一、何 鳴:誰的時代?! 41

二、蟻 族:我已無法回頭 50

三、大學生:《蟻族》當頭給我一盆冷水 62

四、中 產:精神上的辮子很難剪掉 65

五、學 者:讓“蟻族”實現中國夢 69

第三章 “蟻”跡斑駁 73

一、《蟻族》的主角們 75

1.鄧 錕:京蟻無奈移民 滇蟻坎坷求生 75

2.火 君:且為京蟻,三十再離 82

3.李鑫平:奔跑著的羚羊 88

4.洪建修:在出差中領悟人生 94

5.柳辰憲:現實的一種 102

二、“蟻族”的傳播者們 110

1.小 美:“杯具”不悲,“慌慌”不慌 110

2.黃日新:七旬老人再拓“膠囊”事業 117

3.何忠洲:“蟻族”緣起者 124

三、“蟻族”的研究者們 131

1.馮 丹:“蟻族”—“80後”的青春相冊 131

2.沈 路:腳踏實地奮鬥的人都是蟻族 136

3.劉宇翔:蟻族—煙火氤氳中奮鬥的同齡人 140

4.高淑燕:離開北京 143

5.廉 思:《蟻族》後續的故事 147

第四章 “蟻”呼百應 155

一、“蟻族”的吶喊 157

1.是風的方向還是船的倔強 157

2.爸,我對不住你 159

3.我們招誰惹誰了? 161

4.這裡是北京,卻有村的光景 164

二、《蟻族》讀書筆記 169

1.《蟻族》:我個人的年度致敬圖書 169

2.“蟻族”北漂—讀《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 172

3.我們都是螞蟻—由《七十年代》與《蟻族》說起 176

4.大學生比別人更需要同情嗎? 181

5.《蟻族》:給“80後”一個準確的定義 185

6.誰造就了這一代人的焦慮? 188

7.日文版《蟻族》譯者解讀 192

三、“蟻族”擦出的靈感 196

1.螞蟻的幸福關乎大氣的溫度 196

2.蟻族、士階層和知識分子 206

3.我們都是城市的“蟻族”——關於“80後”成熟生存的憂思 217

4.一段關於“蟻族”的對話 224

5.電視劇《螞蟻傳奇》故事梗概 232

6.青島原創話劇《蟻族》受熱捧 240

7.聯考模擬試卷中的“蟻族”閱讀題 242

第五章 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245

一、“蟻族”基本情況分析 247

(一) 人口學特徵 248

(二) 工作和收入 252

(三) 生活狀況 258

(四) 網路使用情況 263

(五) 對社會現象的態度 269

(六) 概念傳播和改善意願 273

二、“蟻族”身份認同研究 279

(一)“蟻族”的身份認同 279

(二)“蟻族”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 282

(三)“蟻族”身份認同的效應分析 285

三、“蟻族”教育狀況研究 289

(一)“蟻族”的學歷層次 289

(二)“蟻族”的專業分布 290

(三)“蟻族”教育狀況與階層固化 291

四、“蟻族”社會不公平感研究 294

(一)“蟻族”的社會經濟地位 294

(二)“蟻族”對社會公平的態度 297

(三)“蟻族”社會不公平感的原因分析 298

五、“蟻族”網路行為研究 300

(一)網路集體行動 300

(二)群體極化現象 304

(三)網路暴力現象 306

(四)網路助燃效應 308

第六章 “蟻族”大事記 311

後 記 生如蟻,美如神 337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