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之力

虎之力,於人不啻(chì)①倍也。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

作者信息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現在屬浙江)人。元末進士,歷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因受排擠而棄官歸隱。元至正8年(1348),方國珍慶元(現浙江寧波)起義,江浙行省元帥府起用劉基為都事。他力主征討,反對招安。方國珍買通朝廷權貴,劉基又多次受斥責、排擠。大約在至正14年(1354),劉基再次棄官返鄉,率地方武裝在山中紮寨自保。至正20年(1360),應朱元璋之請來到應天府(現在南京),向朱元璋陳述“時務十八策”,受聘為謀士。在朱元璋起義軍發展壯大、消滅異己、北伐滅元、統一中國中都起了重要的決策作用。明王朝建立後,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參與制訂曆法、建立和整頓軍政制度,功勳卓著。洪武3年(1370),封誠意伯。次年,為逃避官場政治傾軋告老還鄉。洪武7年(1374),受宰相胡惟庸誣陷被羈留南京,憂憤成疾。次年病死(一說為胡惟庸派醫生治病時藥死)。
劉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詩文家。著有《郁離子》、《復瓿集》等,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20卷。散文富有形象性,文風奔放,短篇簡賅精悍,一掃元末卑弱風氣。詩歌頓宕古樸,以雄渾見長。

原文

虎之力,於人不啻(chì)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於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恆②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字詞解釋

不啻(chì)倍:不止大一倍。啻,只;不啻,不只,不止
恆:常常
敵:抵抗
為:被
怪:奇怪
獲:捕獲
寢處:意為作臥具與坐具
物:工具
利:鋒利
食:吃
用:功用,作用
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
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點

譯文

老虎的力氣,比人的力氣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鋒利的爪牙,但是人沒有,又使它的力氣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見,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來做坐臥的物品,為什麼呢?老虎使用力氣,人運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鋒利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氣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對抗一百,即使兇猛也一定不能取勝。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氣而不用智慧,和(只發揮)自己的作用而不藉助別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樣。他們像老虎被別人捕捉到(殺死)而被坐臥在他們的皮上,有什麼值得奇怪呢?

中心思想

領導者要善於運用智慧和眾多人才的力量,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取得成功。不懂得運用智慧,不會憑藉外力,僅憑自己的力量一味蠻幹,必將遭受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