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亞·利沃夫娜·佩羅夫斯卡婭

蘇菲亞·利沃夫娜·佩羅夫斯卡婭

蘇菲亞·利沃夫娜·佩羅夫斯卡婭——為推翻沙皇專制而獻身的貴族青年,是一名貴族子女的光輝範例,她沒有心安理得地享受家庭的蔭庇,放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為推翻沙皇專制獨裁統治,不惜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就義時年僅28歲。

蘇菲亞·利沃夫娜·佩羅夫斯卡婭(1853-1881)是最早被介紹進來的俄國民粹派女革命
家,晚清有不少譯著記述過她的傳奇性業績。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梁啓超在他創辦的
《新小說》月刊上發表了羽衣女土 ① 的《東歐女豪傑》共五章,其中主要就是寫蘇菲亞
。次年梁啓超又自撰《論俄羅斯虛無黨》一文,提及1881年3月1日 ② "女豪傑蘇菲亞等"
炸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壯舉,他以近似革命派的激烈語調讚頌說:"虛無黨之事業,無一
不使人駭,使人快,使人歆羨,使人崇拜。"繼維新派之後,清末的革命黨人也開始注意到
蘇菲亞,他們當然更有理由宣傳她。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第
二號登載了蘇菲亞的肖像,稍晚,廖仲愷化名"無首",又在該刊第十五號推出一篇《蘇菲
亞傳》,他感嘆"女員之多,虛無黨之特色也,豈此極靈秀之氣,果獨鍾子女子乎?"作者希
望我國婦女奮起效法她。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中國旅法無政府主義者在巴黎出版的華
文雜誌《新世紀》第二十七號也評介過蘇菲亞,井附有她的照片。魯迅的名篇《祝中俄文
字之交》(1932)回顧清末民初的中俄關係時,說道:"那時較為革命的青年,誰不知道俄國
青年是革命的、暗殺的好手?尤其忘不掉的是蘇菲亞,雖然大半也因為她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現在的國貨的作品中,還常有'蘇菲'一類的名字,那淵源就在此。"最近半個多世紀來,
時易勢殊,多數讀者對蘇菲亞其人已很陌生,即使從過去那些簡略而且不盡可靠的有關記
載中得到一點印象,恐怕也十分淡薄了。"
民粹派的發展大致分兩個階段,前段包括19世紀60-70年代,史稱革命民粹派時期;後
段指80-90年代,為自由主義民粹派時期。革命民粹派依次採用過小組活動、"到民間去"運
動和個人恐怖三種策略。蘇菲亞短促的一生,正是這三種策略的具缽而微的表現。
蘇菲亞生長於彼得堡的百年世家,其曾祖是伊莉莎白女皇之夫的侄兒,祖父 ③ 和父
親官至省長的高位,終生為專制政府盡忠效力。蘇菲亞在彼得堡與普斯科夫舒適的官邸和
克里木幽雅的莊園裡,由奴僕和德國家庭女教師陪侍著度過童年少年時代,其間曾隨母親
短期旅居日內瓦。
富家子女並不像我國的新原罪論者推斷的那樣,注定要成為既得利益的維護人。他們也可
以根據理論思辨的結果和對現實生活的體察,另作選擇。確鑿的統計數字表明,1827-184
6年間,貴族在俄國政治犯中占百分之七十六,甚至到了1884一1890年,即俄國解放運動史
上的平民知識分子時代後期,政治犯中還有百分之三十點六出身於貴族。另一個令人矚目
的史實是婦女對革命的卓越貢獻。例如,在1877-1878年民粹派案件--"五十人審判案"和"
一九三人審判案"的被告中,婦女分別占十六名和三十八名;在蘇菲亞等刺殺亞歷山大二世
以前,民意黨決策機構執行委員會共有委員二十八名,其中女性競達十名之多。因此,民
粹派作家斯捷普尼亞克談到當時的先進婦女時寫道:"俄國革命運動之所以有宗教般的狂熱
,大半應歸功於她們;只要有她們加入,革命運動便能立於不敗之地。"
基督顯聖》(伊凡諾夫)表達了這樣的情緒:當時俄國民眾,包括知識分子,渴望英雄
與救世主的出現,拯救俄羅斯脫離苦海。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蘇菲亞以及革命黨中的
女性有貞德一般義無反顧的氣質,為什麼民意黨人有那樣強烈的救世主情懷和個人英雄主
義的氣概。
============================================================================
蘇菲亞無疑應該被推為這兩個方面的光輝範例。她沒有心安理得地享受尊長的蔭庇,十七
歲時毅然同保守專橫的父親決裂,離家出走。這一轉折的催化劑是她1869年所進的彼得堡
著名夜校阿拉欽女子講習所,那裡為她學業上和思想上的長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她一邊
刻苦學習數理化,一邊利用課餘時間,跟同樣出自富家、不久便蜚聲民粹主義運動的同學
亞·科爾尼洛娃、安·普里貝遼娃一科爾巴和索·列舍恩一起,潛心閱讀拉薩爾的著作、
穆勒的《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弗列羅夫斯基那本針砭時弊的《俄國工人階級狀況》。她
們在研討和論爭中共同進步,而且效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辦?》里的拉赫梅托夫和屠格
涅夫《前夜》里的葉連娜,不斷地調節和磨礪自己,為將來的艱苦鬥爭做好準備。1871年
夏,這個自學團體併入大學生馬·納坦松和尼·柴科夫斯基等人的民粹主義小組,合稱柴
科夫(柴科夫斯基的簡稱)小組(1869-1874),其成員遍布各大城市,共一百來人。他們除自
學外,還出版和傳布科學讀物與進步書刊,從民眾中培養宣傳員,最後又在民粹派思想家
拉甫羅夫的驚世駭俗之作《歷史書簡》感召下,於1873年春發起一場席捲俄國歐洲部分三
十七省的"到民間去"運動,即梁啓超《論俄羅斯虛無黨》所記的大批"績學青年、輕盈閨秀
,變職業,易服裝,以入於農工社會,欲以行其志"的運動。
============================================================================
其實,民意黨人“到民間去”的運動並不成功。首先不理解的就是農民,年輕鼓動家一到
農村,常常卻被農民扭送警察局。列賓的《鼓動者的被捕》就描繪了類似情景,富農怒目
而視可以理解,可憐的是貧苦農民(窗前)非常木然和不解。
============================================================================
《歷史書簡》重視知識分子的價值,同時再三告誡說,知識分子能上學校,受教育,獲得
文化知識,從事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是由於人民(主要指農民)為他們創造了衣食及其他
物質條件,他們的教養是以大多數人的貧困、愚昧和受奴役為代價換取來的,他們欠著人
民一筆巨債,應當盡力設法改善人民的境遇,提高其智慧型、道德和覺悟,以報答深厚的養
育之恩,為日後的社會革命奠定民眾基礎。拉甫羅夫這些觀點成了"到民間去"運動的理論
根據,《歷史書簡》的銷行量僅次於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好些青年是流著眼淚
閱讀它的。
蘇菲亞也受到《歷史書簡》的極大鼓舞,她對克魯泡特金興奮地說道:"我們開創了一項偉
大的事業。也許要犧牲兩代人,可是必須完成它。"從1872年起,她先後在薩馬拉和特維爾
兩省承擔過多種工作,接受過多種培訓。她徒步深入窮鄉僻壤為兒童種痘,給農民看病,
跟他們同吃同住。她在國民學校實習,又進而通過考試取得國民教師的資格,1873年夏才
回彼得堡,繼續參加柴科夫小組的活動。據斯捷普尼亞克證明,她"在小組裡極受敬重,影
響很大"。同屬柴科夫派的克魯泡特金回憶說,蘇菲亞有這樣的聲譽,是因為她那"自覺的
勇敢、明達而健全的智慧和一顆仁慈的心靈"。
雖然民粹派只不過在民眾中進行了一些宣傳教育,沙皇政府已不能容忍,開始採取鎮壓措
施,一時瓜蔓所及,競成大獄。1873-1874年間被捕的多達四千餘,其中一部分後來曾在"
一九三人審判案"中受審。1874年,蘇菲亞也因"以新思想預言家姿態出現在工人面前"而被
羅織成罪,投入彼得保羅要塞,囚居六個月,交保獲釋。繼而南下克里木,進醫土講習所
學習,畢業後在城市正式行醫,為來日重返農村積累業務經驗。
為了更有效地反擊日益嚴重的政治逆流,民粹派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紀律嚴格的秘密革
命組織"土地與自由社"(1876-1879),提出的綱領是實現土地國有、反專制和爭自由,骨幹
有納坦松、亞·米海洛夫、普列漢諾夫、斯捷普尼亞克等。1878年夏,蘇菲亞加入該社,
不久"一九三人審判案"重新審理,她再次被捕,流放途中逃回彼得堡,轉入地下,積極參
與接濟和營救因該案而被判刑的戰友,並冒名進入助產講習所就讀。
"到民間去"運動和"土地與自由社"在農民中的工作雖有一定成效,總的說來卻得不償失,
於是產生了今後的鬥爭策略的問題。到1879年,因為答案不同,"土地與自由社"分裂成兩
派:"黑土重分派"仍然堅持下鄉宣傳,另一派即民意黨則強調個人的社會作用,認為單槍
匹馬便可以除掉一名凶頑,除掉--名凶頑便可以嚇倒或喚醒一大片,立竿見影,從而主張
對統治者使用恐怖手段,其最早的樣板是1878年兩件震驚全國的大案:女革命家薇·查蘇
利奇刺殺彼得堡市長特列波夫,斯捷普尼亞克刺殺政治偵查機關第三局局長兼憲兵團統梅
津措夫。不過"黑土重分派"的重要領袖們很快就相繼出國,民意黨成了國內惟一的革命組
織。
"土地與自由社"分裂時,蘇菲亞最初傾向於"黑土重分派",經民意黨首領熱里亞包夫懇切
勸導,她才改變態度,1880年被推為民意黨執行委員會委員。執行委員會交給蘇菲亞的第
一個任務是暗殺亞歷山大二世,她因此而流芳史冊,也因此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
農民閱讀1861年2月19日的農奴解放宣言。解放農奴是亞歷山大二世在位期間辦得一件最重
要的事情。
這是一幅歌頌亞歷山大二世的圖畫。其中描繪的是亞歷山大二世把這個宣言交給感激涕零
的百姓。俄國的農奴解放比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還要早兩年(1863年1月1日)。因此
在西方的新聞界亞歷山大二世有仁慈君主之稱。甚至一些歷史書上認為俄國農奴解放是法
國革命後最重大的事件。
在俄國的君主中,最開明的沙皇有三:彼得、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二世。
一般認為俄國的現代化的大門就是在克里米亞戰爭後開啟的。這場戰爭失敗後,頑固不化
的尼古拉一世駕崩(據說是服毒自殺的),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他吸取前任沙皇的教訓,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廢奴以後俄國資本主義確立。
他登基後重新審理了“十二月黨人”案,大赦當年的參與者。他也像普魯士的斐特烈一樣
宣布了大學自由不受政府干預。俄國鐵路大規模興建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的。
既然解放了農奴,為什麼民意黨人還要反對亞歷山大二世呢?
農奴改革勢必觸及貴族和地主的利益,阻力很大,同時,沙皇害怕失去貴族和地主這樣的
統治基礎,因此改革是向貴族和地主傾斜的。對這種改革我們中國人也很熟悉,在民權較
弱的情況下,改革的主導者使得改革充分向自己傾斜,老百姓很難因此受益。
廢奴後,農奴成為農民,但是土地還在地主和貴族手裡。國家不曾把土地給農民,要想種
地須高價從地主手裡贖買。因此,農民的實際情況馬上惡化。
首先地主沒義務養農民了,他們對農民說:原來我必須養你們,因為你們是農奴,現在你
們自由了,我們脫離主僕關係,你們可以走人了。
農民就必須赤條條地離開。當然,地主一下子就輕鬆了。
這是廢奴後的農民寫照。這畫叫《地方自治會的午餐》(米亞索耶多夫),開會的午間休息
,屋裡是地主老爺們在吃宴席(由視窗的廚師和白色餐巾暗示),外面是農民,在啃黑麵包

農民交不上租稅就要把牛拉走。這看起來很像我們的村官在強令村民交費。
亞歷山大二世可以說是開明專制的君主,他鎮壓農民起義不手軟,對於民意黨人的迫害手
段也很嚴厲,大批民意黨人被屠殺監禁和流放.
列賓《不期而至》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之後,打破大學只有貴族子弟局面,平民子弟得到深造機會。但是,十
幾年過去,俄國知識分子的成分由貴族為主,轉為平民為主。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就描
繪了新的平民知識青年。歐洲1848年革命大潮後,各種思潮洶湧,尤其無政府主義和各種
激進的思想受到俄國平民知識分子的共鳴。這也是民意黨人產生的背景。
============================================================================
1879午,執行委員會獲悉沙皇將於11月下半月乘火車由庫爾斯克前往莫斯科,決定在鐵路
線上離莫斯科不遠處買下一座房子,作為行刺的掩蔽所。蘇菲亞化名瑪麗娜,與化名小市
民蘇霍魯科夫的戰友加特曼偽裝成一對夫妻。行刺的具體方案是在房子和鐵路之間挖一條
四十七米長的地道,其末端埋有地雷,待到沙皇的專列經過時突然引爆。指望將專制制度
同他--起徹底覆滅。地道很挾小,只能容一'人趴下用小鏟挖掘,另有兩人將挖出的泥土運
走。洞內燈光暗淡,潮濕滴水,隨時可能塌方。蘇菲亞口袋裡裝一支實彈手槍,萬一敵人
來搜查.她就對準一瓶硝化甘油炸藥放-'槍,炸毀房子滅跡。在群策群力下,地道終於順
利竣工。
11月19日晚,蘇菲亞從鐵路附近的灌木叢中,看見沙皇的專列正在飛速駛近。地揮動手帕
作信號,戰友希里亞耶夫隨即引爆。轟隆-聲,幾節車廂紛紛翻倒在地.餐車被炸毀,但其
中只有數名侍從武官,原來沙皇已經乘坐另一班沒有照明的專列過去了。蘇菲亞鎮定自若
,隻身混入聞聲跑來的人群中查明爆破結果,然後驅車上彼得堡匯報。
1880年春,據報亞歷山大二世將取道敖德薩前去克里木,於是,正當第三局加緊搜捕蘇菲
亞時,她又受執行委員會派遣,與夥伴薩布林以普羅霍羅夫斯基夫妻的名義趕赴敖德薩,
在義大利街租下一家食品雜貨店,從店內挖一地道,直通火車站與輪船碼頭之間的大街下
面,預計沙皇將乘馬車經過那條大街。白天蘇菲亞和薩布林在店裡做買賣,夜間則同另一
飲譽四方的女傑薇拉.菲格涅爾及工人們一起挖地道。工程進行到一半,忽然傳來訊息,
沙皇已改變主意,不再路過敖德薩。挖掘只好中止。蘇菲亞重返彼得堡,展開頭緒紛繁的
活動,包括向學生、工人和軍隊作宣傳,同外省的黨支部以及市內各監獄的政治犯建立聯
系,開設新的印刷所,協助熱里亞包夫創辦《工人報》。
蘇菲亞既有陽剛之氣,又不乏女性的溫柔,在緊張的戰鬥之餘,她暫時捨棄了長期奉行的
禁慾主義。1880年9月,她和冒充她哥哥的熱里亞包夫開始同居,偷空享受了她一生中頭一
次也是最後一次愛情生活,到次年2月熱里亞包夫被捕為止。他們倆,一個出自名門望族,
一個卻是農奴的兒子、敖德薩的窮大學生,但共同的人生走向把他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同時,對亞歷山大二世的又一次暗殺正在彼得堡積極籌備,熱里亞包夫具體負責,蘇菲亞
當他的助手。她帶領一批人成天監視著沙皇的行蹤,記錄他出門和回宮的時間與路線,從
中尋找規律。他們決計在他經常路過的小花園街布置地雷,又安排了四名投彈手,萬一地
雷失靈,就由投彈手去殲滅他,必要時,熱里亞包夫還可以動用匕首。
作戰方案擬定之後,1880年12月,執行委員會的兩位男女委員化名科包澤夫夫婦,在涅瓦
大街和小花園街的拐角處租個地下室,外面掛一招牌:"科包澤夫俄式乳酪倉庫"。幾名青
年以倉庫為起點,加緊開掘一條通往小花園街的地道,工程即將完成時,熱里亞包夫忽然
被捕。次日執行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二天立刻行動,捨棄地道,改為投擲炸彈,由
蘇菲亞頂替她的丈夫擔任指揮。
1881年3月1日,蘇菲亞將炸彈分發給四位投彈手,作了最後的囑咐,並在一個信封上畫出
行刺地點和各人的崗位。不料沙皇為預防不測,臨時改變了行車路線,不再走小花園街。
蘇菲亞用手帕發出信號,讓投彈手們轉移到葉卡捷琳娜運河的堤岸上布陣,她自己則站在
運河對岸的柵欄旁邊,密切注意動靜。不大工夫,沙皇的四輪轎式馬車在哥薩克衛隊前呼
後擁下,由警察局長乘雪橇陪侍著,威風凜凜疾馳而來。蘇菲亞又揮動手帕,示意離御輦
較近的投彈手尼·雷薩科夫相機行事。雷薩科夫投彈未中,當場被擒。與他相距百步左右
的另一投彈手伊·格里涅維茨基又扔出一彈,結果和沙皇同歸於盡,兩人倒下的地方只隔
幾步。蘇菲亞不動聲色,前往一家咖啡館向一個事先約好的同志報信,鏇即趕去參加執行
委員會的緊急會議,討論散發傳單和告民眾書諸問題。喘息甫定,蘇菲亞又著手準備暗殺
嗣君亞歷山大三世和營救熱里亞包夫了。
蘇菲亞的非凡能力在這次行刺中表現得最為充分。當時參與其事的薇拉·菲格涅爾評論道
:"如果沒有蘇菲亞·佩羅夫斯卡婭,沒有她那沉著冷靜以及無比的周到和幹練,暗殺沙皇
一事可能推遲。
民意黨人。七次謀刺亞歷山大二世,到第八次才得償夙願。這一重大戰果震動了全國乃至
全世界,上層社會驚慌失措,3月4日小花園街地道的發現更增加了恐怖的氣氛。當局急於
要處決被抓獲的雷薩科夫,以便殺一儆百,穩住人心。3月1日夜,獄中的熱里亞包夫給檢
察長遞了一份奇特的申請書:"如果你們打算處決雷薩科夫而保留我的性命,就會使人憤憤
難平,我曾多次謀殺亞歷山大二世,我之所以沒有親身參加這回對他的狙殲,只是由於一
個荒謬的偶然事故。我要求把我與3月1日案件一併辦理,若有必要,我可以作一番自我揭
發。"
雷薩科夫被擒的第二天開始招供,許多志土陸續落入魔爪。3月10日,派出所所長由一個認
識蘇菲亞的小鋪老闆娘指引著,在涅瓦大街逮捕了蘇菲亞,將她投入彼得保羅要塞的單人
牢房。她承認自己是民意黨人,參加過1879年11月19日和1881年3月1日向沙皇行刺案,對
其他方面則堅不吐實。內務部大臣兼憲兵團統洛里斯一梅利科夫召見蘇菲亞的母親,希望
她對女兒施加影響,但遭到拒絕。蘇菲亞就義前十二天給仁慈正直的母親的絕筆書中說:
"我對自己的命運泰然處之,毫無悲戚之感,因為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和預料到一定會這樣,
只看時間的早晚罷了。我一直按照我的信仰對我的提示來生活,在為人處事上未敢違背它
,因此我可以平靜地等待行將到來的一切。"
============================================================================
弒君案審理現場
============================================================================
3月26日至29日,輔政院特別法庭在各界代表參與下,對這起弒君案開庭審理。被告除熱里
亞包夫和蘇菲亞外,還有製造炸彈的尼·基巴利契奇、投彈手季·米海洛夫和叛徒雷薩科
夫。這五人的身份依次是農民、貴族、神父之子、工人和小市民,正好象徵著俄國社會所
有的階層。提起公訴、要求對被告判處死刑的檢察長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原是蘇菲亞的
又父親一個同事的兒子,蘇菲亞幼年寄寓普斯科夫期間的遊伴。及長,雙方各行其道,曾
幾何時,朋友已變成不共戴天的仇敵。熱里亞包夫在庭上發表了義正詞嚴、慷慨激昂的演
說,為革命者樹立了彪炳千秋的榜樣。蘇菲亞像平日一樣衣著整潔,白領黑裙衫,神態安
詳莊重,說話不多。3月29日法庭宣判,五名"大逆"一律絞決。保管炸彈的格·格利夫曼也
一同出庭,定成死罪,因有身孕,緩期執行,後來官方受到國外輿論壓力,不得已改為終
身苦役。判決書又說:有關貴族蘇菲亞·佩羅夫斯卡婭之判決,在付諸執行以前,須由司
法部大臣奏請皇帝陛下聖裁。"從宣判到行刑還有五天,蘇菲亞身為皇親國戚,本可申奏新
君,請求免她一死。但她氣節凜然,不屑於向敵人搖尾乞憐。
審判的訊息傳出後,列夫·托爾斯泰立即上書亞歷山大三世,苦口婆心地勸他"寬恕殺父的
兇犯,以德報怨",要"愛仇敵","為實踐基督的教訓給世界開創偉大的範例"。托爾斯泰甚
至不惜委曲求全地許諾,要是沙皇能夠這樣,"我這個不肖的臣民寧願願做您的犬馬、您的
奴隸。"沙皇當然不會採納這些迂闊的書生之見,他閱信後假惺惺地對人說:如果這次是人
家謀刺他自己,他倒還可以寬恕,但是對於謀殺他父親的人,他決不原諒。
============================================================================
入殮前的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
他為紀念自己的父親,在二世遇難的地點興建了“聖母滴血”大教堂
============================================================================
行刑那天,五名死囚匆匆喝完早茶,換上黑布長囚衣,男的戴無檐黑帽,蘇菲亞戴黑風帽
。每人胸前掛一塊黑牌,上書白字"弒君犯'。然後分別登上兩部囚車,手足和身軀被皮條
牢牢地捆在座位上。囚車在人數眾多的押送隊簇擁下,從夾道而立的兩列哥薩克之間穿過
,駛入謝苗諾夫校場一個以絞刑台為軸心的方陣。這方陣由騎兵和一排排哥薩克、騎馬憲
兵以及近衛軍步兵所構成,總數達一萬二千名之眾。劊子手為囚徒鬆了綁,叫他們一個跟
一個走上黑沉沉的絞刑台,給他們戴好有鏈條的手銬,再把鏈條系在恥辱柱上。
離絞刑台幾步遠設有一個平台,那裡聚集著大批憑票入場的軍、政和司法界代表、外交使
團官員和國內外的新聞記者。方陣外面的空地、四周的屋頂和火車車廂上站著密密麻麻的
數不清的人群。
這時五名身穿黑色法衣的神父手持十字架,登上絞刑台,對死囚們講了幾句慰勉的空話。
基巴利契奇、米海洛夫和熱里亞包夫在單調的鼓聲中依次向蘇菲亞親吻告別。雷薩科夫最
後一個走向蘇菲亞。蘇菲亞怫然變色,猛地扭過頭去,表示她對叛徒的鄙視。連官方報紙
也不能不承認:"罪犯們顯得相當鎮定,特別是佩羅夫斯卡婭、基巴利契奇和熱里亞包夫。
"另一個目擊者、德國《科隆新聞》通訊員寫道:"蘇菲亞·佩羅夫斯卡婭表現出驚人的精
神力量。她的兩頰甚至還保留著玫瑰色,她那經常嚴肅端莊的臉上……充滿著真正的大勇
和無窮的獻身精神,她的目光安詳平靜。"倫敦《泰晤士報》也有類似的記載。俄而鼓聲大
作,囚徒們被套上白色的屍衣……午前9時半,行刑完畢。遺體只在絞刑架上懸掛了二十分
鍾,便被裝入五具草草拼成的黑漆棺材,在嚴密的戒備下運往郊外變容節墓園。柩車一離
開,方陣外的圍觀民眾就不顧哥薩克和騎馬憲兵阻攔,極力沖向絞刑台,爭奪剛才行刑時
使用過的絞索的片段,據信這種絞索能給人帶來好運。可是平台上那些高等看客離絞架更
近,他們捷足先登了。
============================================================================
絞刑前的祈禱
============================================================================
變容節墓園由一連哥薩克把守,新墳經仔細偽裝,使人難以辨認,何況守墓人已奉命具結
,保證永不泄密。
經過這次事變,新皇亞歷山大三世心有餘悸,再也不敢在彼得堡居住,只好躲進四十多公
里以外的加特契納城的離宮,輕易不肯露面,以致被譏為"加特契納的囚徒"。但他對革命
家的仇恨遠遠沒有消解,決定向他們索取更高昂的代價。於是1882年的"二十人審判案"、
1883年的"十七人審判案"、1884年的"十四人審判案"和1887年的"二十一人審判案"又接踵
而至。由此獲罪的民意黨人共達數十名,大都被處絞刑或瘐死獄中,到十月革命時只有五
位倖存下來。撇開民眾孤軍奮戰畢竟鬥不過強大的敵對政權,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羅曼
諾夫皇朝才徹底覆滅。可是這個事實無損於蘇菲亞的光輝,她仍然受到普遍的崇敬,猶如
辛亥革命前採用同類鬥爭方式的我國先烈吳樾、徐錫麟、喻培倫等等受人崇敬一樣。
============================================================================
歷史常有相似的地方,蘇菲亞死後人們搶絞索,魯迅筆下的夏瑜(秋瑾)死後,有人買人
血饅頭。不論絞索或人血饅頭據說都有某種神奇功效。
蘇菲亞以後民意黨繼續有人組織刺殺皇帝,其中列寧的哥哥亞力山大-烏里揚諾夫也是因
這類密謀被處死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