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利希,P.J.

蒂利希,P.J.

美國籍神學家、基督教存在主義者。先後受到傳統神秘主義和19世紀德國哲學家F.W.J.謝林、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S.克爾凱郭爾、M.海德格爾的影響。其思想特徵是把基督教神學和存在主義緊密結合到一起。他的神學觀點和哲學觀點在美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聯邦德國的新教神學家中間頗有影響。

蒂利希,P.J.

正文

蒂利希,P.J.美國神學家基督教存在主義者。1886年 8月20日生於德國一個牧師家庭,青年時期接受哲學和神學教育,1911~1912年間獲哲學博士神學碩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隨軍牧師,戰後在柏林馬堡德勒斯登法蘭克福等地大學講授神學和哲學。1933年被聘任為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講授系統神學和宗教哲學。1940年加入美國籍。1956年後任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教授。他的主要著作出版於50年代,其中有:《系統神學》 (3卷)、《存在的勇氣》、《聖經宗教和對最終實在的探索》、《信仰的動力》、《文化神學》、《永恆的現在》等等。
蒂利希先後受到傳統神秘主義和19世紀德國哲學家F.W.J.謝林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S.克爾凱郭爾M.海德格爾的影響。其思想特徵是把基督教神學和存在主義緊密結合到一起。他認為,神學包括 3個基本問題,即:①本質的善;②存在的異化;③善與異化之間的分裂狀態賴以得到克服和彌補的某個第三者。用神學語言來說,這就是善、罪惡和拯救。他試圖從存在主義觀點出發解決這些問題,並為此提出一種所謂焦慮的本體論。他把焦慮這個存在主義範疇作為他理論的出發點,認為20世紀屬於焦慮尖銳化時期。在他看來,現代人有 3種焦慮,即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空虛和無意義的焦慮,對罪惡和譴責的焦慮。用存在主義的語言來說,這就是本體論的焦慮、認識論的焦慮和倫理學的焦慮。他認為,這些焦慮使人悲觀絕望,處於生死之間的臨界狀態。但人寧願生而不願死,因而人只有信奉上帝,並由此獲得“存在的勇氣”而得到拯救。他的神學觀點和哲學觀點在美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聯邦德國的新教神學家中間頗有影響。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